【環球時報報導 記者 張妮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澳門中聯辦聯合出品的35集電視劇《澳門人家》於11月29日登陸央視一套,開播首周酷雲指數排名第一,穩居全國黃金檔電視劇榜首。作為獻禮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的現實主義力作,《澳門人家》聚焦澳門三灣斜街上的百年老店「梁記餅店」,書寫了三代人如何將「梁記餅店」發揚為「澳門良心」的故事,全景展示了澳門回歸祖國前後的發展變遷。
《澳門人家》海報
劇中人物並非憑空想像
「拍戲期間,我每次回家,女兒總是聞來聞去,覺得家裡有不同的味道。原來是我的衣服和皮膚裡都透著杏仁餅的味道。」劇中飾演「梁記餅店」傳承人梁鼎文的香港著名演員任達華在談及拍攝感受時表示。近日,在北京舉行的電視劇及同名小說聯動發布會上,任達華透露,為了感受做杏仁餅的手勢、細節和精神,他特意請百年餅店的師傅教他制餅技藝。在《澳門人家》總編劇、同名原著小說作者梁振華看來,做餅遠遠不是一門手藝,它與心靈相關,與一個家庭的信念相關。「當你做餅恪守信念的時候,做人的底線就不會丟失。」
任達華(中)、梁振華(右)在《澳門人家》書劇發布會上交流。
《澳門人家》故事的時間跨度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每個重要的歷史節點都悉數體現。「一提到澳門,大家印象最深的可能是博彩業,但我們通過採風了解到一個不一樣的澳門。」在新書發布會上,該劇製片人杜偉表示,主創團隊3次赴澳門採風,幾乎把大街小巷都走遍了。最後,梁振華將劇中原型定為大三巴牌坊旁邊的百年老店「英記餅家」。「杏仁餅是澳門重要的餐飲名片,整個行業秩序井然,手工與機械生產結合得很好,保留了澳門淳樸的民風。」梁振華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說,「我們選取的行業和人物都是澳門土生土長的,並非憑空想像。」
《澳門人家》劇照,臺灣演員李立群
7個字的人生態度
作為總編劇,梁振華創作這部作品最大的難度是,如何將一個宏大的時代主題落到讓老百姓感同身受的情節、人物和細節中。「所以我們找到了一個民生視角切入,相當於搭了一座橋梁。宏大的時代命題、深邃的歷史跨度,其實都與每個鮮活的社會個體相關,與每一個家庭相關,與每一條街相關。」「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感情最能打動老百姓,打通所有的情感。在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我飾演一個修表匠。《澳門人家》也是類似視角,我真的很喜歡。」任達華表示。
澳門人家劇照,香港演員任達華、內地演員董潔。
澳門人家劇照,內地演員姜珊。
除了闡釋做餅跟做人一樣,要把良心擺進去的道理外,梁振華的另一創新是找到了一個具有象徵性的敘事符號——梁家大屋。「從故事第一集大屋被人騙走,造成兩個家族的矛盾,到歷經風雨後大屋重新被梁家獲得。整個故事基本上是圍繞大屋展開的。大屋不就是澳門的象徵嗎?」梁振華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梁記餅店秉承「有信有心有信心」的理念。這7個字不僅是一種精神氣質,更是一種人生態度。「近百年來,一個店家的招牌不變是很難的。同樣,澳門經歷過的風雨比我們想像中多很多。當故事快結束時,本以為大團圓了,卻又是一場巨大的颱風到來。但劇中的主人公依然堅持著『有信有心有信心』的信念,沒有對生活低頭。」
澳門人家劇照,內地演員柯藍。
「你的根是不可能變的」
任達華希望這部劇能帶動更多「90後」「00後」去了解他們不曾了解的澳門。「我小時候從香港到澳門,是坐很大的貨輪過去的。1979年我拍《千王之王》時,是坐大船。現在就更方便了,有了港珠澳大橋,還有大灣區。澳門變化真的很大。」
澳門人家劇照,香港演員任達華。
回歸20年來,處在巨大變革中的澳門人對祖國的真實心態又是怎樣的?梁振華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澳門採風期間,他所接觸的澳門人對國家的認同感非常強。「我認為這是教育的結果。我看過澳門的教科書,書中的很多概念跟內地的歷史認知是基本一致的。教育體系為幾代澳門人建立了整體認知結構。」不僅如此,劇組在澳門採訪過程中遇到的所有人,都對中央政府的優惠政策和特區政策非常感激。
「澳門人真的覺得和內地人是同胞之情。當一個人認同你是親人時,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電視劇結尾,梁鼎文帶著後代一起回到內地故鄉祭祖。「我想表達的是,不管你走多遠,離開家多久,你的根是不可能變的。」梁振華對《環球時報》記者說。
《澳門人家》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