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仁學院明德讀書會檔案
創辦時間:2017年6月5日
地標:銅仁市銅仁學院
會員規模:面向全校學生(每期受眾在50-70人之間)
活動頻率:平均每周1期
活動開展形式:線上線下同步開展,讀書沙龍、專題講座、討論微信群、興趣小組學習等。
希望能多有一些「蘋果互換」的機會
明德讀書會是一個成長自校園的讀書會。因受疫情影響,學校開學的日子被推遲,學生沒能如期返校,原本在計劃中的讀書沙龍、專題講座等活動也沒能如期開展。面對面的交流雖然不能夠進行,但老師對學生閱讀與寫作的指導卻沒有停步,銅仁學院寫作研究院的「創意寫作」微信群的線上交流依然在進行著。
自寫作研究院(原名田秋寫作學院)籌備以來,院長孫向陽以及莊鴻文、王曉旭等幾位老師就在思考,如何去有效引導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讓校園的書香氛圍更加濃鬱,「那就搞一個讀書會吧!」大家一致決定。
取什麼名字呢?校園中心寧靜的明德湖給了他們靈感,「明德」正是銅仁學院的校訓,於是「明德讀書會」應運而生。
明德讀書會也就是從這時開始了正式的、有組織的閱讀活動。
明德讀書會是一個由一系列活動組成的大家庭,「新書分享會」是其中的重要項目之一。它聚焦本土作家,讓本地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帶著他們的作品走進銅仁學院校園。對作家們來說,來到校園與師生交流是他們價值在作品之外的延伸;對於在校的學生來說,獲得的不僅僅是與作家們見面的機會,更是與他們進行精神上的交流。
一名參加過新書分享會的學生說:「明德讀書會每多舉辦一次,我就多讀了一本書,多了一次與前輩們進行思想碰撞的機會,也就多了一個『蘋果』」他說:「蕭伯納說:你我之間蘋果的互換,結果仍是每人只有一個蘋果,但你我思想的交換,每人將有兩種思想。我希望今後能多有一些這樣得到『蘋果』的機會」。
林盛青是第一位受邀到讀書會現場的本地作家,他談到參加新書分享會的感受時說:「在這裡,作家、讀者互為主角。作家展示其辛勤耕耘的創作成果;讀者追尋其瑰麗的文學夢想。因了舞臺上直面人生的對話,因了舞臺上心與心的交流,無論是作家,還是讀者,視野之窗都更為闊大,更為明亮。如此,便不會「如河伯之觀海」,便不會『如井蛙之窺天』。」他認為,明德讀書會是一個開放的文學舞臺。
詩人末未也帶著他的新書《在黔之東》也來到分享會。當他身為教師王曉旭時,他也是明德讀書會的一名重要組織者,這樣的雙重身份讓他對讀書會有著另一種深刻認識:「學生的學習不應該是單一的,不僅僅局限在教室。對學生文學素養的培養應該是全方位的,新書分享會、專題講座、文學沙龍等形式正是希望起到這種作用。」
說起已經舉辦的10期本地作家新書分享會,主持人之一唐竹英老師說:「作為活動的親歷者,我一直認為我們是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我們是在打造一個讀書與寫作的平臺。所以,不管怎麼樣,我們都會努力去搞好每一次讀書分享會,打造好這個平臺。儘管事情有些繁瑣,過程有些曲折,但只要看到結果比較令人滿意,我們就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確實,每一次分享會活動之前的準備工作都需要不少的時間,聯繫嘉賓、安排會場與人員、主持詞撰寫等,每周一場的讀書會確實要花費不少的精力,好在讀書會的背後有一個富有活力的團隊,上至寫作研究院領導,下至剛入職的年輕老師,都在為讀書會的順利開展出謀劃策、貢獻力量。
因為喜歡,所以選擇
院長孫向陽老師說:「現代人似乎都很『忙』,忙得沒時間讀書,沒時間思考。中國大學教育很多問題都可以說是不讀書造成的,比如寫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知識水平等問題,還有為人處世、道德品質修養的問題。我們堅持舉辦讀書會的初心和使命就是想改變這一現狀,營造閱讀氛圍,引導學生讀書,讓學生在閱讀中尋求知識,在閱讀中獲得智慧,在閱讀中學會解決問題。這也是我們舉辦明德讀書會的出發點。」
銅仁學院晨光文學社社長王卓是個理科生,作為學生組織者之一,他參加了上學期舉辦的每一場讀書會活動,並負責參與活動的新聞報導。每次寫稿和改稿都要到深夜,很多時候都是兩三點才睡,最晚的一次是4點多鐘,同宿舍的同學不理解,說「你做這些圖什麼啊?」他就用文學社的宣傳語加以回應:「因為喜歡,所以選擇。」王卓笑著說:「感觸最深的就是,我一次在學校官網掛的活動宣傳稿的留言版一欄,看到了很多已經畢業的學長們的留言,都是一些鼓勵和表示羨慕的話,我感到很開心,覺得一切辛苦都值得。」
來自2017級漢語言專業的羅雪飄則說,參加明德讀書會的活動是她另外一種學習方式,接受到的信息量很大,自己的視野得到拓展。她說:「有一次,作家肖江虹來到學校與我們交流,講『邊地如何文學』,我印象很深。我比較喜歡鄉土文學,因為接地氣,接近生活,能夠與『魯獎』作家面對面,確實給了我理解和看待問題的另一個角度,使我對鄉土文學的寫作有了新的認識。」
閱讀其實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說起今天的明德讀書會,追溯其源頭,還得從2017年說起。那時,孫向陽、莊鴻文、王曉旭三位老師雖不在同一部門,但出於共同的興趣常在一起閒聊,無意中說起:為什麼我們不把這種聊天擴大開來,將我們對文學的認識與學生們一起分享,讓學生參與到我們的交流中來呢?於是在某一天,一個被戲稱為「鏘鏘三人行」的閱讀分享活動在銅仁學院圖書館上演,當時參加的學生超過50人,其中既有中文專業的學生,也有其他專業的學生,三位老師看似隨意的聊天引來在場學生的積極回應,不同的觀點相互碰撞,對文學的理解也有了加深。在寫作研究院(原名田秋寫作學院)成立之後,「鏘鏘三人行」版的讀書交流便升級為「明德讀書會」,時間也相對固定,並打破校園的「圍牆」,將作家們請進校園,與年輕學子們面對面。
除了本地作家的新書分享,讀書會還會不定期舉辦專題講座、讀書沙龍等活動。
早在去年末,讀書會就構想好了新學期,即2020年上半年的活動安排。但是因為疫情影響,學生不能按時返校,一切線下活動都開展不了,好在現代科技為讀書寫作的交流提供了另外一種呈現方式,作為線上閱讀與寫作交流的召集人,莊鴻文老師說:「閱讀其實無處不在,越是在這樣特殊的時期,越是需要精神上的支撐。我們不能去『抗疫』一線,只能宅在家中,這其實是一個極好的讀書和寫作的機會。我特別希望學生們能夠在這樣一個重大事件中學習到更多的東西,而閱讀能夠使他們更深入地去認識社會,理解生命的含義。」
龍星宇是莊老師在2018級英語師範班上課時的學生,偶然的機會聽到莊老師介紹明德讀書會,懷著好奇參加了一次,還獲得了嘉賓的贈書,這讓她很興奮,她說,自己雖然不寫作但喜歡讀書,特別愛聽別人分享有意思的故事與思想,並說只要有機會還會參加讀書會活動。
明德讀書會起步的時間並不長,但在銅仁學院師生以及其他社會各界參與者的共同呵護下,它在一點點成長,並吸納越來越多的同路者一同前行。
<<<<<<<<<<<<
編者按
推廣全民閱讀和建設書香社會,形式多樣,載體多樣,讀書會是其中一個的典型。尤其是那種開放的、氛圍輕鬆的讀書會,對普通民眾有著直觀的和感性的影響力。近幾年來,全省各地湧現出來的眾多讀書會,是書香貴州畫卷上不可忽視的亮點之一。
去年世界讀書日前夕,為了推動省內讀書會相互交流,我們27°黔地標讀書專門策劃了一場「我與我的讀書會」主題分享活動,邀請全省9家最具代表性讀書會的創辦者、負責人及書友相聚一堂,分享讀書心得,交流辦讀書會的經驗。活動舉辦得很成功,與會者都意猶未盡,期待以後能有更多這樣的交流活動。
讀書會,作為純公益性的鬆散型組織,能夠常態化開展活動,得益於每一家讀書會,那一名或兩名也許是多名核心或靈魂成員,這名(或兩名也許是多名)「篤定者」,倘若執念不夠,只要稍一鬆勁或洩氣,活動或許就將徹底中斷;當然,每一場活動能夠成功舉辦,更要歸功於那些為公益而戰、為情懷而堅守的長期參加活動的每一位會員朋友。每一家讀書都有自己的艱難與困苦。
事非經過不知難,未曾嘗過不知味。我們(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文旅新聞部、《27°黔地標》文化周刊)在舉辦27°黔地標讀書會的過程中,同樣也是深有體會。只有真真正正參與其中者,才能深刻感受操辦好一場活動的不容易。
今年,受疫情影響,27°黔地標讀書會暫時未能重啟線下活動,又一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我們特別策劃了此次線上活動——「多彩貴州書香高原·讀書會大展臺」系列報導,讓我們走近那些為助推全民閱讀活動而奉獻過的每一份子或一個個團隊,傾聽他們的苦與樂,及讀書伴成長的故事。(執筆:李纓)
文/莊子衿
圖/明德讀書會提供
刊頭設計/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趙怡
文字編輯/邱奕
視覺編輯/向秋樾
編審/李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