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江縣城東南方向約 5公裡處,有一處叫 鹿遊坎的山峰。鹿遊坎山峰地處大婁山山脈尾餘脈,峰頭高聳入雲,峰頭至峰尾向東面、南面層層放緩。「鹿身閃爍梅花瓣」,傳說這裡曾經野鹿成群結隊遊玩,因此得名鹿遊坎。鹿遊坎地勢雄偉險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來是合江通往榕佑、貴州的重要通道 。
這天,晴空萬裡,淺藍色的天空偶爾點綴著絲絲白雲。於是,和家人一起,從荔江鎮堰壩場衛生院集結出發,朝著神往已久的鹿遊坎前進。
沿途都能聽到鳥兒的歡暢,沿途都能感受春日暖意融融的溫熱,一處處村莊顯現在桃紅荔綠的果林間,一幢幢白瓷藍玻的洋樓別墅在春日陽光下散發著青春與朝氣。
來到山腳下車後,只見一條長長的青石板路,與公路交叉,蜿蜒曲折,從山腳向上延伸而去,淹沒在了深深的樹叢中。這條長長的青石板路,正是通向鹿遊坎山頂之路。
踩著這條勞動人民走過無數次的青石板路,踏著輕快愉悅的步履,向山頂爬去。青石板路兩邊灌木峻秀,樹木高大挺撥,樹藤環繞,幽深蔥鬱。漫山的灌木樹木隨山勢或布滿山埂、或填滿溝壑。空靈幽靜、霽嵐氤氳的林間,隨處可見殘牆斷壁,給鹿遊坎籠罩上了一層古老神秘的面紗。聽這裡的老人講,以前,鹿遊坎從山腳到山頂都是土地,從山腳到山頂也到處都住著人家,人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生活看似很愜意,其實長年累月辛苦勞動,換來的卻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日子過得異常艱辛。特別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食堂時期,更是餓著肚子幹活搶工分,大饑荒時甚至出現了吃觀音土死人的現象。雖然吃不飽穿不暖,但人們不懼困難,就像把高大的鹿遊坎山峰看作是小小的一道「坎」一樣從容面對,對未來充滿了憧憬。一到農耕季節,方圓幾個生產隊的社員集體在鹿遊坎幹活,常常是山上喊號山下呼應,田坎山歌此起彼伏,場面簡直是熱火朝天熱鬧非凡,人們幹勁十足,在困境中不忘開心快樂,那是一段飢餓童年最刻骨銘心的記憶。改革開放後,人們開始富裕起來,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於是,人們陸陸續續從山上搬到山下。農村實施退耕還林後,山上原來的土地漸漸被綠色替代,山下逐年新修起來的公路縱橫交叉四通八達。搬到山下的人們增多,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一處處集中村莊,出行也是小車摩託車電瓶車等車輛代步,山上那些殘牆斷壁便是人們搬遷後留下的痕跡。歲月流轉,鬥轉星移,鹿遊坎山峰形成了目前的茂密山林,昔日熱鬧的山上已是很少有人家居住。這條青石板路似乎也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幾乎沒有多少人在上面走動了。有的青石板上布滿苔蘚,有的青石板上蔓草年年枯黃又年年長滿。現在,這條青石板路只有孤獨地躺睡在這荒山野林間,年年和野草野花野樹野木相依相伴,盡賞著春的美景,沐浴著夏的風雨,笑看著秋的蕭索,抵擋著冬的寒冷。人深夜靜之時,獨自回憶著往昔苦澀的歡聲笑語……
清風徐來,樹葉沙沙著響。樹隙間偶爾竄出的松鼠探頭探腦,似乎在迎接姍姍來遲的我們。使勁呼吸這新鮮的空氣,大自然清純的野香沁入心肺。凝視著山間樹下競相生長的野花野草,我的腦海裡瞬間冒出宋朝劉應時的詩句,「野草閒花無姓名,疎籬幽逕漸敷榮」。光陰隨暮,花開隨緣,這些不知名隨意生長的野花野草,趁著這美好的春光,在無人欣賞的山野裡,獨自拼命地成長著,孤獨走完自己短暫的一生。春來留下風景,秋去烙下回憶。它們沒有玫瑰那麼爛漫,沒有燻衣那麼優雅,也沒有蘭草那麼受世人崇拜,生命卻因過程而美麗、精彩,它們努力絢爛著,詮釋了平凡生命在世間存在的意義。
快到山頂,樹木逐漸蕭疏。來到頂峰,視野更是開闊,「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油然而生。佇立遠眺,秀麗山川盡收眼底。廣袤的大地上,條條玉帶般的公路穿梭在青山綠水間。西北方向,合江縣城高樓林立,一座座大廈拔地而起。縣城右側,宏偉壯觀的康博大橋和長江大橋展現著合江的日新月異;縣城左側,端莊雋秀的筆架山見證著合江跨越式的發展。筆架山左側不遠方向,尖尖的丁山猶如利劍直插雲霄。整個世界在臨近正午陽光的照耀下,充滿了噪熱,唯有這鹿遊坎山峰顯得是那樣的寧靜和安詳,讓人感到是那麼的舒適和清靜。
有人戲說,鹿遊坎這個地方很像一條臥著的龍,鹿遊坎是龍頭,龍門坎是龍身,小寨坎是龍尾。鹿遊坎山腳下那條彎彎曲曲的溪流,就是從龍嘴裡流淌出來的唾液。「唾液」清澈、歡快、甘甜,曲折迂迴潺流在黛綠色的田野間,匯成小河流向了遠方。鹿遊坎是否像條臥龍有待考究,但這裡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發源於鹿遊坎山腳的溪流養活了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的人們確是不爭的事實。
鹿遊坎,這裡也曾經是英雄長眠的地方。1950年農曆正月十七,有七個解放軍從堰壩返回合江,途經鹿遊坎山腳不遠的坪上村涼水灣時,遭到預伏「救國軍」(土匪)的重重包圍。激戰數時,解放軍終因寡眾懸殊被俘,當晚慘被殺害。此後,「救國軍」又在鹿遊坎山腳不遠的稻場村竹林灣伏擊解放軍徵糧宣傳隊。農曆二月十五,中國人民解放軍兵分三路圍剿住在鹿遊坎山腳下螃蟹穴「救國軍」堰壩支隊總部。一路經甘雨村、花桂村至虎頭,從右抄鹿遊坎高地;一路經雙河村至虎頭,從左抄鹿遊坎高地;一路經堰壩場直指住螃蟹穴的「救國軍」堰壩支隊總部,於鹿遊坎箭洞下坡處活捉了土匪頭子彭海方。土匪頭子馮伯初、馮淵率殘匪往虎頭海涵寺逃竄。1950年4月7日,解放軍在虎頭海涵寺剿匪打敗了「救國軍」,馮伯初、馮淵率殘匪竄回堰壩,在走投無路的困境中攜械投降。至此,堰壩地區的土匪得到了全面的肅清。歷史不會忘記這些英雄,正是有了這些拋頭顱灑熱血甚至付出生命的英雄,才換來今天和平繁榮的一切。
從鹿遊坎山頂下山,再次貪婪地深吸著濃鬱新鮮的空氣,欣賞著那些平平凡凡的山草野花,留戀著那清靜悠閒原始古樸詩意般的風景,不禁感嘆又是一番不同的景象。
鹿遊坎——這個令人迷醉的地方,雖然如今已稀有人來踏跡,但更顯嫻靜和靈氣,一如深山裡面的待嫁閨秀,期待著你來把它賞識和追尋。
(合江縣荔江鎮 王麗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