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0日,由中國旅遊協會、中華環保聯合會等機構共同主辦,執惠承辦的《中國極地旅遊論壇暨高端旅遊資源洽談會》在北京天倫王朝酒店隆重舉辦。
本次活動以「探索與責任」為主題,由會議和展覽兩部分構成,邀請了國內外極地旅遊專家、極地旅遊目的地、旅遊局、高端旅遊運營商、極地旅遊頂級供應商、戶外品牌裝備商等數百家機構參與,圍繞產業、學界及社會普遍關注的極地旅遊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資源整合、產業創新發展等問題展開充分交流,是我國首次基於極地旅遊產業生態系統化梳理的權威論壇,旨在為我國極地旅遊的快速發展探路敲石、指明方向。
中國旅遊協會作為綜合性最強的旅遊行業組織,旨在促進我國旅遊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中國旅遊協會秘書長張潤鋼在演講中表示,近年來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升,旅遊需求的個性化、品質化日趨明顯,極地旅遊也受到了越來越多中國高端旅行者的青睞。
2016年登陸南極的全球遊客大約有26300人次,其中中國遊客3944人次,佔全球市場份額的15%。中國已經迅速超過澳大利亞成為南極旅遊第二大客源國,但極地旅遊生態資源稀缺,且極其脆弱,保護極地生態環境已成為業界和全世界的共識。如何讓極地旅遊和生態環境形成良性互動,是極地旅遊發展過程中不可迴避的議題。應該讓更多的人了解極地、知道極地,加入探索極地這樣的行列,同時我們用保護的觀點、崇敬自然的觀點來進行極地旅遊,建立這種和極地共生共存、保護好我們人類家園的理念。
作為極地旅遊系列論壇之一,今年論壇將圍繞「探索與責任」的主題,關注極地、海洋、沙漠、山地等獨特資源條件下的極地資源和相關業態,旨在促進和深化中國旅遊業及其相關行業在該領域的交流、協調與合作,在政府企業及專家學者間搭建一個共享旅遊產業發展成果、共商旅遊經濟發展、環境生態保護及可持續發展相關問題的高層對話平臺,共促旅遊產業發展。
中國旅遊協會秘書長張潤鋼
此次極地旅遊論壇對極地旅遊產業生態做了系統化的梳理,中國科協全委、生態專家伍業鋼在「南極探索的生態學意義」的演講中提到,當旅遊作為一種產業,極地旅遊也就需要極地考察和南極考察的精神。產業的生態可持續發展是極地旅遊探索的前提,我們極地旅遊也應該提倡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發展;尤其是在極地這個問題上應該是更加突出,因為極地是全世界、全人類的財產,不屬於任何國家,當然有些極地是在某些國家裡面,但是因為它極地的性質依然屬於全人類。
隨著極地旅遊內涵和外延的擴展,使得這個曾經極為細分的需求在市場上發展迅速。新時代下「極地旅遊」的概念和含義,也由「南北極極地」的含義拓展為廣義的「極地、海洋、沙漠、山地」等極致自然條件下的高端定製旅遊,以及涵蓋廣泛含義的冰雪、露營、登山、越野、探險、深潛、狩獵、速降等高端戶外特種旅遊。
「極地旅遊」屬於新的旅遊業態,但是目前對於「極地旅遊」的概念、內涵、外延並沒有統一的定義,極地旅遊對於產業上下遊、理論界來說具有怎樣的意義?執惠創始人兼CEO劉照慧在演講中針對極地旅遊的概念首次進行了闡釋,他認為極地旅遊可以延伸為三大方面,第一方面是極地,極地是場景,代表人們旅行所能到達的目的地,比如南極、北極;第二方面是極限,指人們體驗的內容,人類在與自然融合的過程中,藉助現代高科技手段,最大限度發揮自我身心潛能、向自身挑戰的娛樂體育運動,比如攀巖、越野賽車等;第三方面是極致,指最佳的意境、情趣,比如奢華獨特的旅行、文化旅遊等。
執惠創始人兼CEO劉照慧
那麼面對脆弱的生態環境,人類該如何合理開發南極、北極旅遊資源?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張青松認為,開展極地旅遊對企業和遊客有較高要求,必須注重生態環境保護,遊客要守規矩,遵守極地生態保護要求,在國際合作中堅持「以我為主」平等互利的原則,但一定要有發言權。
作為極地旅遊產業的參與者,探路者高級副總裁甄浩在演講中認為,根據現在極地旅遊的發展情況,我國極地旅遊遊客量將很快超越歐美國家的規模,成為南北極旅行最大客源國,與此同時,業內企業需要結合環保生態要求,用匠心做極致產品,心存敬畏去南北極旅遊。
本次中國極地旅遊論壇以「探索和責任」為主題,旨在讓越來越多的人重視對極地、海洋、沙漠、山地等特殊目的地的生態保護,希望藉助本次論壇,讓國內的極地產業專家以及各界有識之士能夠圍繞自然資源價值、生態人文、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展開充分交流並達成共識,共同為中國乃至全球的極地旅遊可持續發展做出應有的努力和貢獻。
執惠作為此次極地旅遊論壇的獨家承辦方,始終堅持助力文旅大消費產業升級的使命,將持續關注極地領域的市場發展和動向,更加深入地推動產學研上下遊協作,推動極地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調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