憧憬能在帝國大廈上看一眼紐約的夜景,雖然我知道一切早已與九十年代的景象不同,但是還是想站在觀景臺的望遠鏡旁,看一眼燈火通明的紐約,看一眼不遠處的布魯克林大橋。
說不定能碰上一個來自西雅圖的陌生人,能Say Hi。
故事&人物設計
《Sleepless in Seattle》這是一部上個世紀末1993年的片子,片名來源於電影中美國的某一家深夜電臺的名字,影片講述了喪妻的單身父親山姆·鮑德溫(Tom·Hanks飾演)與即將走入婚姻的安妮·裡德(Meg·Ryan飾演),兩個在不同城市的陌生人是如何通過一系列不可能的方式相識,並且互相吸引,最後走到了一起的故事。影片採用的典型的雙線結構,開頭給出了兩條線索,後通過電臺節目建立了相交點,將兩個人物的故事慢慢引導至一起。
外表憨傻實則幽默風趣的帶娃老爸山姆與年輕美麗又帶有一點兒神經氣質的記者小姐安妮;主角安妮和她的知心朋友;呆萌老爸和鬼靈精怪的兒子喬納這三個組合,四個形象的相互映襯,相互支撐,相互影響,刻畫出主角的性格,讓情節迸發出無窮趣味。
搞怪父與子&女神安妮
聖誕夜的晚上,小機靈鬼喬納撥通了一家叫做「西雅圖不眠夜」的深夜電臺節目,詢問主持人能不能給自己頹喪的父親做一做心理疏導,並告訴主持人自己的新年願望是想要一個新媽媽,山姆拿起另一部電話,發現兒子通過電臺向全美廣播自己的寂寥生活,他嚴肅的對喬治皺著眉,一邊又開始不自覺地向電臺中的陌生主持人袒露著心聲,也就是在這一天晚上,全美有無數人打開電臺收聽了這檔節目,有加油站的咖啡廳裡正在準備餅乾的女服務員,有剛剛離婚的結束家庭婦女身份的年輕女性,還有其他媒體工作的工作人員,而這些人之中,有兩千多位女性給「西雅圖不眠夜」寄送了她們的信件,希望電臺能將這些信件轉發給她們在深夜感動流淚的男人。
也是這天晚上,安妮帶著未婚夫在聖誕夜回到家和家人晚餐,宣布訂婚,一家人其樂融融,問了男方很多問題,可未婚夫和家人怎麼都聊不到一塊。飯後母親給安妮拿來外祖母的結婚禮服,試穿的時候禮服卻被扯開了一條口子。離開家,安妮一個人開著車從家裡出來,有些鬱悶,打開收音機,接著就聽到了這個電臺節目。
她一開始裝作不想理睬這通由電臺接聽的陌生男人的電話,可最後還是忍不住採取了行動,半夜偷偷溜起來躲在衣櫃裡收聽電臺節目,第二天偷偷查詢了父子倆的地址,並給他們寄送了自己的信件。她還主動用記者身份前往西雅圖,在父子倆遊樂的海岸邊偷偷看了一下午。本來想上前去正式打個招呼,但卻在距離他們家不遠處的公路上被撞見,這時還只與安妮有兩面之緣的山姆,隔著馬路對她說了聲「HI」。
最後,期待著愛情的魔力再度降臨的男主人公(Hanks演阿甘的時候我就覺得這個男人非常有魅力,眼神很迷人),與躍躍欲試想掙脫現有戀人的女主人公,在小兒子喬納的牽頭下在帝國大廈相見。就這樣,這第三次見面,山姆和安妮終於心照不宣,相視而笑,牽手歸去。
感受比評價更重要
沒有給出這部影片其他過多的詮釋,我覺得這種類型的片子重在美好的感受,還是得由觀者自己去看去體會。一米七四的「甜心影后」梅格和看上去五五分身材實則有一米八的漢克斯在帝國大廈凝神對望的那一刻,不屬於驚喜,而是非常治癒。所以說故事越簡單的片子,演員越重要。
日常化的場面,家庭化的氛圍,整部影片從敘事到人物關係都沒有複雜的地方,不存在能在哲學層面進行探討的主題,一個簡單的故事,但卻又處處充滿感動,精彩在於父與子、安妮與山姆這兩對人物之間摩擦出的火花,讓人忍俊不禁的情節來自於那些兒子與父親的親密互動,而兩個主角的愛情奇蹟則滿足了我們對美好愛情的幻想,想想其實這部影片其實不需要什麼長篇描述,它的精彩之處在於它營造出來的故事氛圍,中國的《北京遇上西雅圖》,其實也給人了類似的故事氛圍,夾雜親情與愛情、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日常,平凡而又充滿魔力。
對於90S電影的一些念想
不管再看多少90S的片子,在感動或者激動過後我都會有一種失落感,或許我應該要改掉片後Google主角生平和照片的習慣。
電影封存了太多東西,不只是一個故事,還有一段歲月,一群人,一個時代,一種氣息。你無法阻止自己通過影片感知過去的氣息,但也不願意去看那些偉大的演員們風燭殘年的樣子,沒有什麼比這更能提醒你歲月無情。我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出生的人,而在我出生之前,已經有無數的銀幕經典,無數年輕的電影工作者向世界詮釋了電影的美好。我不是那個年代的年輕一輩,那個年代的光芒我只有幸欣賞,無法置身體會,有時候身處奇蹟光環之中的人是難以預知到自己將在不遠的未來之中被定格成經典的。
如今人人都能能拍攝視頻,製作Vlog,再也不用擔心膠捲不夠,膠片質量不過關,或保存失誤。但偏偏上個世紀的很多電影成了一種經典的印記,人們喜歡那種特殊的光影,膠片質感,和敬業的演員,我也是。
這種由烏黑的膠捲一格一格地記錄下的畫面,總給人一種認真而踏實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