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中秋長假,串聯中山路、西街片區的泉州古城核心區成為最熱流量片區。線下,全市累計接待遊客443.13萬人次。線上,抖音話題「抖來泉州遊」點擊量超過5600萬。根據第一財經旗下數據型媒體DT財經發布的社交平臺討論國內最值得一去的旅遊地Top10,泉州位列第七,搜索關鍵詞開元寺位居第一,古城位居第三。多方同頻共振,古城備受矚目。
□泉州晚報記者 殷斯麒
外來遊客的認同感——這是古老浪漫的聖地
千年古城正煥發出越來越迷人的風採,秘訣在於一個「減」字——今年國慶期間,對西街東段(影劇院至新華路)適時實行全封閉交通管制,禁止一切車輛(含非機動車)通行。「減」字訣帶來了難得的「加法效應」:遊覽體驗感上升,吸引超強客流,帶動周邊背街小巷活化。
「泉州是我嚮往已久的城市。這次來了才發現,老城區裡各個景點非常密集,最好的遊覽方式就是用雙腳丈量泉州古城之美。慢慢步行,才會發現原汁原味的市井氣息在這裡流淌,即便是提升街面、修繕後的小巷,推開木門阿婆仍住在裡頭。來喝咖啡的年輕人不小心就會和街坊鄰居碰頭,這種古老又浪漫的氣質,就藏在尋常生活的一呼一吸中。」在新浪微博上,來泉州旅遊的旅遊達人花花這樣寫道。
除了中山路和西街,在背街小巷裡舉行的活動同樣讓遊客的古城之旅充滿驚喜。金魚巷裡有「金魚遊3D投影」,充滿童趣的「小魚兒」在巷子裡遊來遊去,深受小朋友喜愛。南音閣裡的千年南音在古巷中迴響。通政巷的木偶劇和木偶快閃,讓遊客近距離感受木偶文化魅力。舊館驛巷的「清源驛」裡有古琴展和古琴沙龍,弦歌陣陣。鎮撫巷的覓鯉成了年輕人的打卡地,咖啡、民宿、小酒館熱鬧非凡。「無論是古老還是年輕,無論是嚴肅還是浪漫,都能在泉州古城核心區找到一席之地,盡顯包容、多元的文化魅力。這就是文化體驗豐富到讓人驚喜的古城。」來自廣西的遊客莫康凡說。
時下炙手可熱的《乘風破浪的姐姐》首檔團綜的首戰也選擇來泉州錄製,在府文廟、老茶館等留下足跡,成為這個長假期間古城裡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老泉州人的自豪感——這是拿得出手的家底
對於在中山路開五金店的老李來說,今年的國慶節是這幾年來中山路人流量最大的一個。「以前沒做中山路保護提升工程時,車比人多。今年國慶,中山路保護提升工程接近尾聲,道路視野拓寬了,騎樓外立面清晰可見,商家也漸漸入駐,這幾天的中山路可以用人山人海來形容。」老李說,修繕保護提升後,中山路實實在在成了一條文化旅遊街,很多遊客拿著手機、相機駐足拍照,他還會熱情地跟遊客介紹自己家店面的歷史故事,帶著遊客到二樓參觀,俯瞰中山路。
從小就住在中山路的泉州人林易延對這條老街有著樸實的記憶和情感。「從小就在中山路長大,老房子裡還有我兒時貼著的糖紙。如今總是喜歡自己或者帶著朋友來這裡走走,有著特殊的情感寄託。」他說,國慶時外地朋友來看騎樓並且連連稱讚,他也生發出一種自豪感,為泉州還保存著如此精美而難得一見的文化建築而驕傲。
新泉州人的獲得感——這是創作靈感的天堂
西街裴巷藏著一個有趣的文創工作室——大拾堂。來自三明大田的「80後」吳鍾電是大拾堂的主創之一,許多人或許對他的筆名「青羊」更有印象。近年來,來泉州的遊客購買的具有閩南特色的明信片、插畫、手繪地圖,有不少是青羊的作品。國慶期間,他的畫作還在位於府文廟的正音書院展出。「午後烈日下出磚入石的閩南紅,街巷中鬱鬱蔥蔥的茂盛綠,傍晚天井升起的陣陣炊煙……古城的一幕幕場景,都是我的創作源泉。」吳鍾電說,他把對泉州的熱愛定格成一幅幅畫,讓更多人了解古城一年四季不同的風景和色彩,感覺很幸福。
同樣覺得幸福的還有華僑大學畢業後留在泉州的山東姑娘李棉雨。因為喜歡泉州古城,她還自發學習,國慶期間為來泉的親戚朋友當起了導遊。「我經常參加古城的一些講解員培訓活動,也會尋找有關泉州文化方面的書來研究。這次給家人朋友制定了古城遊路線,包含了城門、景區、古早美食等,還帶他們去看了大上海理髮店、基督教堂、花橋慈濟宮、泮宮、府文廟等特色地標,把我眼中的美分享給他們。」李棉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