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長專欄 高中生生涯規劃教育系列④
新高考背景下,很多學校都建構了以生涯教育普適性課程和個別、團體生涯輔導為支撐的生涯規劃教育實施體系,為學生搭建生涯發展平臺。但在諸多共性的環境下,構建生涯教育的特色發展之路顯得尤為重要。
我校建立了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結合的生涯教育課程體系,既強調生涯理論知識的指導又注重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和體驗性,避免了生涯實踐課程輕體驗的問題,促進學生的自我思考、體驗和經驗內化。經過十年對學生生涯規劃課程學習的調查和研究,我們發現課程的體驗式教學實施方式有利於激發學生全身心投入其中,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和潛能,促使學生在實踐中真正地理解知識、發展能力、生成情感、建構價值。
理論性生涯教育課程採用體驗引導的教學實施方式,給學生創設豐富的社會體驗情境。通過案例討論、專題沙龍、團隊合作、生涯模擬的形式,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把握一系列生涯規劃方法,在自我認知後進行生涯建構。例如《高中生生涯規劃》校本通識類課程在對學生進行職業指導時,採取專題體驗分享的形式,舉辦「我眼中的職業」活動,讓每名同學走近一個職業,並針對職業的典型特徵拍攝照片一張,由班委對照片進行整理、篩選,並設計一臺「我眼中的職業」主題班會,大家從不同角度分享同學對不同職業的觀察,思考職業在人生中的意義。
實踐性生涯教育課程實施中,以實踐活動為主體,銜接高校與社會,為學生建立多樣化的實踐平臺,讓學生在體驗中明確自己的生涯目標,進而形成了一系列特色化品牌課程。我們結合寄宿制學校的特點,開創了「模擬社區」學生自主管理模式,創造性地引進了「城市社區」管理的機制,把學校作為一個「小小的社區」交給學生自主「模擬運行」。「模擬社區」以「美麗校園,美麗的家」為口號,創設一個「準社會」環境,為在校學生提供了近400個不同的實踐崗位,並設計了家庭、社區、學校三位一體的考評體系,使學生成為行為規範實施的組織者和管理者。這一活動促進了學生自主意識的提高,為學生的個性特長發展和實踐能力培養搭建了全新的平臺。
我們積極建立高中與大學的銜接,為學生的學涯探索提供平臺。早在2009年,學校就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成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地」。而後,又與上海財大、華東理工大學、同濟大學等其他高校合作開設了大學「虛擬課程班」。比如學校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合作的醫學類課程,利用高校的場地、資源和師資,讓學生對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物化學、神經生物學等課程進行系統性的學習。學生在實踐體驗中表現出積極的學習態度,真正體驗了大學生活,也在課程實施中提高了問題解決能力、創新創造能力和合作能力。
為了保障課程體驗式教學的有效實施,學校按照「診斷自我—領航探索—成長願景—定位反思」的邏輯,為每一個學生建立生涯規劃成長手冊。課程實施前,首先對自我現階段的生涯發展水平有所認知,根據自身需求準備課程中需要了解的問題,帶著問題進行學習、互動和體驗,以使自己的學習更有收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不斷體驗與探索,動手實踐,反覆試錯,並及時記錄所思所悟,發展自己的生涯規劃能力,明確自己的成長願景。課程學習結束時,學生再結合自身的認知和心理狀態,反思環境與自我的匹配和適應,擬定階段性的生涯規劃。
採取體驗引導式的課程實施方式,有助於學生建立起對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聯繫,使其充分把握自我和環境,真正把當下學涯與未來生涯相結合,增強個人發展的自主性,在實踐體驗中探索生涯發展之路。
《中國教育報》2019年04月03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