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斯德哥爾摩大學教授TONYFANG (房曉輝)
歷史將永遠記住今天2015年11月7日在新加坡舉行的「習馬會」,這是兩岸最高領導人66年(自1949年)以來的第一次握手,這讓我想起我第一次訪臺的情景及臺灣與大陸統一這個跨世紀話題。要實現兩岸的互動共贏直至完全統一,我們需要博大的胸懷,或許還要有超越「一國兩制」的智慧和勇氣。
Impressions of Taiwan: One country, two countries; One country, two governments;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平安夜(2010年12月24日),從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乘長榮航空BR719航班直飛臺灣桃園機場。這次來臺「自由行」是應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黃光國(Kwang-Kuo Hwang)教授、義守大學管理學院彭臺光(TK Peng) 教授之邀,就全全球化中民族文化及本土心理學(Indigenous research)之話題進行學術交流。在臺北與黃光國教授及其領導的臺灣心理學界(包括來自國立政治大學、東吳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學者們進行了研討。在高雄與義守大學彭臺光教授及研究團隊、以及正在高雄訪問的香港科技大學管理系的樊景立(Larry Jiing-Lih Farh)教授進行了交流,給博士生們做了「繼承和超越霍夫斯泰德」(「Inherit Hofstede and go beyond Hofstede」)的講座。
在臺五天的時間裡,看到無數的來自大陸的旅遊團,在青天白日一片紅的旗幟下合影留念,頗有感觸。對大陸遊客來講,臺灣既十分熟悉又萬分陌生。比如語言、文字、哲學、飲食等等基本上都是中華文化一脈相承,但大陸臺灣說的是即相同又不同的話(普通話 VS 國語),寫的是即相同又不同的字(簡體字 PK 繁體字)。
國立臺灣大學(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的大門樸素而不失莊嚴
漢字的簡繁之分對大陸人來說沒什麼,因為雖然寫的是簡體字,大陸人一般或多或少都能認繁體字。有一次,計程車司機不相信,指了十幾處招牌讓我一一辨認,當看到我都能一一對答時,他那滿臉詫異的神情我大概永遠都不會忘記。臺灣人就比較慘了,他們對簡化漢字基本上是個字盲。不過遇到的臺灣大學生和博士生們,他們對簡體字都能輕鬆瀏覽,主要原因是網際網路的功勞。另外,臺灣的許多新聞網(比如說《中央日報網》都有簡體中文版)。大陸的電視(包括CCTV)和電視劇在臺灣也可以看到。
臺灣與大陸畢竟是敵對了半個多世紀的對手,在臺灣許多黑白是非都是與大陸反過來說的。比如,在臺北的「忠烈祠」裡紀念著國民黨烈士的英靈,戴笠排名第一。記得2010年夏天,在大陸的重慶渣滓洞紀念館參觀,戴笠是頭號特務頭子,是人民公敵。還有就是可以明顯地感覺到臺灣是個曾經被日本長期統治過的土地,臺灣社會從城市風格到人們對細節的關注有日本文化的影子。
這幾天我一人獨自在臺北和高雄的大街小巷轉悠,發現臺灣是一個頗有人情味的社會,人民的平均素質普遍較高(與大陸的平均值相比),從出租司機、賓館前臺、夜市小販、到大學教授,他們對人很有禮貌。走在馬路上,起碼在視覺上看不到有什麼「刁民」,很有安全感。在政治上,無論是支持藍或綠,臺灣人對中國大陸的快速發展非常了解,也非常歡迎大陸遊客(「陸客」)來臺自由行。我對臺灣的學者、親戚和朋友們開玩笑說,我們叫你們「臺灣同胞」,你們叫我們「陸客」,你們的叫法可沒我們的親切哦!
其實臺灣同胞比海外華人好像要高一等,臺灣同胞回大陸只需有一個綠本本/「臺胞證」(「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以取代「中華民國護照」。什麼時候海外僑胞也能持一本「僑胞證」什麼的來往大陸,而不需要考慮辦籤證,那該多好啊。此事若能辦到,那將是中國政府為千萬海外華人華僑辦的一件實事。
二十九日上午八點十分乘長榮BR797從高雄飛廣州,不到一小時,九點多一點就飛抵廣州。經過廣州邊檢,發現按所持護照只有兩個通道可排隊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 要麼是「中國公民」(Chinese Nationals),要麼是「外國人」 (Foreigners)。臺灣同胞都需要站在「外國人」的通道上入關。聽到有人在感嘆:「好奇怪,我們成了外國人」 是啊,對許多臺灣人和海外華人來說,回到中國大陸有回家的感覺,但是目前大陸的許多政策框架和稱謂卻在不時地提醒他們是「外國人」。
訪臺五天,讓我一直琢磨的一個問題是如何解讀臺海兩岸貌似怪異的關係。這是一個似乎無法解決的課題,西方國際政治學教科書上也無先例可查。大陸和臺灣在政治、經濟、文化、傳媒、社會、軍事、外交上的關係錯綜複雜,加上美國在中間插一腳,兩岸目前很難靜態比較,需要動態把握。構建臺海兩岸的共贏互動需要卓越的政治抱負和博大的胸懷。或許還要有超越「一國兩制」的勇氣、智慧和願景。目前大陸和臺灣之間的關係我想是不是可以用陰陽模式來解讀和暢想,即:一國兩國、一國兩府、一國兩制。
「一國」指的是兩岸互動的底線,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旗幟下的「大中國」概念。這個「大中國」概念可能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只能在現有的國際關係框架的邊緣運作。在這個「大中國」的概念下,大陸和臺灣之間各種非武力的政治互動、政治互補和政治互存、以及大陸和臺灣之間的相互競合和相互博弈都是可以嘗試的,因為這樣做有利於在複雜的國際政治和區域政治的大博弈中,為中華民族的可持續崛起贏得時間和經驗,有利於超越東西方範式的、更包容的、更理想的政治經濟制度的誕生。所謂的「兩國」、「兩府」和「兩制」,我指的是在「一國」的底線上兩岸政治互動、競合和博弈的不同的表現形式, 他們將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這是我第一次來臺灣,自然會想到兩岸統一的話題。我的直覺是,從短期來講,大陸與臺灣談統一可能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在臺灣,尤其在臺灣的年輕人當中,還遠遠缺乏社會基礎。但是,從中華民族的歷史來看,從人類文明的歷史來看,從三十年(或許是一百年)河、東三十年(或許是一百年)河西(包括中美關係的動態走向)的陰陽規律來看,在未來「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大陸和臺灣是一定會統一的。
不管阻力有多大,不管時間有多長,兩岸統一應該說是天命!我猜想,統一後的國名既不叫「中華人民共和國」(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也不叫「中華民國」(The Republic of China)。求同存異,聚同化異,百川歸海,繼往開來,就叫「中國」(CHINA)。
黃光國(Kwang-Kuo Hwang)教授(右四)不僅是臺大終身教授,而且名片上還印有「總統府國策顧問」之頭銜。感謝黃光國教授及臺灣心理學界的重磅學者們對我的熱情接待。
主辦人說不好意思,在臺大的海報上我的名字「Tony Fang」寫成了「Tony Tan」。
這就是臺大校園裡著名的浪漫的「椰林大道」。
聖誕節期間的臺北摩天大樓「101」
十二月底的臺北街頭
中正紀念堂
中正紀念堂 - 如此英俊瀟灑的「國軍」讓大陸旅遊團的遊客們眼睛猛然一亮。我突發奇想:臺海兩岸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位於臺北的忠烈祠
忠烈祠
無論是在重慶的「渣滓洞」,還是在臺北的「忠烈祠」,讀到絕筆書我的眼睛都有些溼潤。
臺北故宮博物院。導遊介紹說這裡收藏著從大陸運來的680萬件文物,這個數字準不準還有待考證。
無數的大陸旅遊團在興奮地合影留念。
大陸旅遊團
臺北故宮博物院精品之一
2010年臺北國際花博正在開辦之中
臺北捷運圓山站
在臺灣似乎人人都有摩託車。
中山北二路:我住在這裡的一家賓館裡,想到了我求學時代的上海徐家匯。
中山北二路
導遊在解釋如何看風景
在去九份的路上
最右邊的海藻油炸酥味道不錯。
坐在這裡一邊吃著大排檔,一邊聽著看著大海的咆哮,真爽啊!但不時心裡會有臺灣再大不過是個小島的糾結。
九份到了。好多人發音發成「九分」,這不對,應該是九份。講到九份,這裡面有個故事:
九份是位於臺北東北方向的一個著名的海濱山寨。「九份」這個名字源於山上最開始只住著九戶人家,由於山高路遠,每次下山購物極不方便,所以這九戶人家約好,若某家的媳婦下山買東西,每次都一定要買九份,據說連安全套也不例外……
九份,八十年前這裡曾是金礦開採地,由於當時這裡是日本的殖民地,金子全被運到了日本。在九份到處可見到日本遊客,他們似乎特別興奮。
九份的小吃街 - 讓人聯想到雲南麗江和重慶朝天門的小吃街 - 這裡真是吃相百出啊。
九份的茶樓
九份的咖啡廳
九份:臺灣電影《悲情城市》當年就是在這裡實地拍攝的哦。
甜芋頭湯
臺灣的小吃豐富多彩,玲琅滿目,最重要的是乾淨,吃了放心。
花生卷冰淇淋
12月26日晚,在臺北的表妹、她的先生、還有她學傳媒的老同學們在臺北這家著名的「莫宰羊」招待我,感謝!
這裡吃飯需稍微排一會兒隊。「莫宰羊」是閩南話「不知道」的意思,暗喻:你來了就知道,不來就不知道。
臺北的明水路:這裡依山傍水,據說是臺北最貴的地段之一,每套公寓在百萬美金以上。
我忍不住要到昔日老兵住過的眷村來看看
到臺北親戚家,高興啊! 牆上是海棠葉般的「中華民國地圖」。我的表伯是當年從廣東大埔抓到臺灣的老兵。表伯是個硬漢,但講到往事,他淚流滿面。
路過臺灣教育部。兩岸政府教育部門的攜手使兩岸高校已有合作項目。2011年臺灣將開放大陸學生自費來臺留學。
我到達臺北中心火車站,準備去南部的高雄市。
從臺北坐捷運(高鐵)南下去高雄非常方便,發車頻繁,且只需一個半小時就可抵達。
臺中站到了。
高雄站(左營)到了。
計程車司機老伯叫吳信明,他雖然不知道斯德哥爾摩在哪裡(問我是不是在美國什麼地方),但他很健談,他為高雄而自豪。
我注意到,跟我講著講著,老伯把「綠帽子」給摘下來了……
老伯說他為什麼支持綠黨呢,因為是謝長廷把高雄的愛河從原來的一條臭水溝,變成現在這樣一條清澈的河。他說,從前愛河上到處漂浮著死豬死鴨子,奇醜(臭)無比,現在愛河上輕舟蕩漾,人們乘船、休閒、釣魚。看來對老百姓來講,民生永遠是最大的政治。
歡迎來高雄!
高雄著名的風景點春秋閣和龍虎塔
高雄市的標誌性河流 - 愛河
愛河橋上的一對愛人
愛河邊
銀耳湯
街頭便當(盒飯)
高雄街頭
高雄街頭
快餐廳
餐廳的桌子上儘是帝王將相的名字,一開始沒注意,我一屁股坐到了「黃忠」的位置上。
「光緒」的位置還空著呢
新臺幣除以4.5即為人民幣的價格
蔬菜原汁水餃皮
國立中山大學座落於高雄的大海邊,與大陸隔海相望。
中大文學院
在中大海濱路上遇見的大學生情侶,讓我想到瓊瑤小說中的主人公。在臺灣經常看到女生戴口罩,但男生不戴。據說是感冒了戴口罩。
據說左邊的高樓是高雄的經適房
經過高雄的「春風檳榔」。
原來這是一片菠蘿地呀
到了高雄的義守大學(I-Shou University)
「本電梯全停」指的是請各位放心,該電梯在每層樓面都會停。
我報告會的題目是「繼承和超越霍夫斯泰德」。
「狂賀」這種說法好像在大陸看不到,斯文的教學樓裡這一個個的「狂」字張揚出讀書人的酸甜苦辣。
在高雄的義守大學與彭臺光教授(T.K. Peng前排中),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林教授(Timothy C. Lin,前排右一)以及博士生(後排)合影。
義守大學的社區夜景
到義首大學的實習餐廳去吃晚餐。
沃爾!臺灣的羊肉真不錯
回到酒店,鳥瞰愛河之夜景。
愛之舟
咱到夜市去瞧瞧
拉茶
印度拉茶的味道真不錯,拉茶妹妹態度好好!
高雄六合夜市的胡椒餅是這次我在臺灣吃到的最好吃的小吃之一:按做燒餅的方法做包子,在肉餡邊塞入大量的小蔥。
高雄胡椒餅:河北燒餅的外衣,湖北湯包的內涵,廣東點心的造型。
臺灣水果釋迦,我一口吃了倆。
高雄市六合夜市的90後看攤妹
在高雄可沒有小姐給你洗腳按摩;幹此活兒的幾乎全是盲人(臺幣除以4.5是人民幣)。
看臺灣電視讓我學了不少繁體字,比如「懇丁」(墾丁)。實話實說,我非常喜歡聽臺灣女生說的國語。
墾丁可以說是臺灣的「三亞」,這次時間太緊,下次來臺,一定要到墾丁去看曙光,去看海。
臺灣電影人吳念真正談到傷心處……
我的親戚向我解釋說,此人是臺灣電視綜藝節目主持人豬哥亮,他曾經「人間蒸發」,可現在又復出了。
臺北市長郝龍斌在談臺北的跨年運輸的準備情況。
比較震撼的一件事:在臺灣的賓館裡有CCTV看!
王參議員說「我要送他一顆子彈。」
在臺灣能看到大陸電視劇
TONY FANG
2010年12月31日
長按二維碼,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
▼ 即可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