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大森裕武擁有逾二十年古董音樂盒修復資歷,著有《古董音樂盒的修復實務》(《?????修理??際》,圖中書籍)/大公報記者陳惠芳攝
於記者而言,收藏「古董」多數是指把花瓶、畫或其他種種作為投資,並不會是音樂盒。兒時印象中,音樂盒就是一個圓圓的盒子,揭起盒蓋便有音樂,還有一個芭蕾舞女孩站在中央,伴?優美的音樂旋轉。如今擺放在禮品店裡的音樂盒,往往乏人問津。父母為子女挑選禮物時,多是時下最流行的公仔或電子產品。音樂盒的起源可追溯至幾百年前的文藝復興時期,現今音樂盒雖顯過時,卻也有其價值。/大公報記者 陳惠芳
今期旨在讓大家認識音樂盒,了解其中的故事。而不少電影中,男孩給女孩送禮物時有音樂盒出現,箇中浪漫的感覺「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另外,音樂盒屬於水晶音樂、八音盒,經過醫學調查顯示,這類較單一的音樂容易使人感到神經鬆弛,身心舒暢。
上水廣場於今年聖誕,以音樂盒打造「音樂聖誕金字塔」。金字塔頂部為閃爍亮麗的聖誕樹,點綴富古典特色的聖誕裝飾,底層為旋轉展示區,展覽多件珍貴音樂盒,包括古董手搖玩具音樂盒、古董Polyphon 16.5cm碟式音樂盒、古董Mermod Freres 24.1cm碟式音樂盒等。這些展品出自日本富士山下的「河口湖音樂盒之森」博物館(Kawaguchi-ko Music Forest)。當中還有幾座音樂盒由於體積太大,不能帶來香港。博物館技術顧問及修復專家大森裕武把這幾座音樂盒的相片展示給記者,原來最古舊音樂盒恍如一座大型建築物的時鐘,若要運來香港,的確是大工程。今次大森裕武帶來的幾件一九○○年生產的音樂盒,經過逾百年風霜,如何可以保持音樂盒音質,這就要看修復專家的功力。
29歲首次接觸 一見傾心
初見大森裕武,原來已是一位上了年紀的伯伯。一九七八年,時年二十九歲的大森裕武,在美國的一所博物館內首次接觸到古董音樂盒,從此一見傾心,自此展開他修理古董音樂盒生涯。至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已成為不少博物館、商人和收藏家的音樂盒的王牌修復顧問,並於二○一三年成為「河口湖音樂盒之森」博物館技術顧問。 不過,如有人問你做什麼職業,你說是修復古董音樂盒,可能很多人會覺得你傻的嗎?手錶壞了,鞋子舊了,大家一般都是棄之而去買新的。但大森裕武選擇做修復師,除了因為他喜歡音樂盒外,還因當年曾被歐美人看不起,於是努力鑽研修復,以證自己的實力。
「戰後日本經濟起飛時,許多有錢人家會從歐美買入音樂盒,以顯示自己地位。但隨?經濟不景,音樂盒這等奢侈品,壞了就棄掉,沒想過要去修復。由於音樂盒起源於歐洲中古世紀,因此歐美國家的人,不相信日本人可以修復古董音樂盒──因為要爭這口氣,我就自己去學習、鑽研,許多古董音樂盒都是經我手重新響亮起來。」
全人手製造 音色大不同
大森裕武認為古董音樂盒可貴之處,在於它是全人手製造,和時下機械製造出來的音樂盒相比,音色完全不同。
他拿了一個一九○○年的音樂盒給記者看和聽,這個盒型上面沒有芭蕾舞女孩,只有一隻碟,就如唱片機一樣。但這古董音樂盒的特色在於它不是電動的,而是手動的。大森裕武搖?手柄,碟在鍵盤旋轉,音樂清脆,他還說如不扭動停止的鎖扣,音樂會不斷播下去。時下人多是以下載形式聽音樂,連買唱片也省回。但大森裕武用了一個很好的例子,比較古董音樂盒和透過手機 聽音樂的不同。
大森裕武說:「古董音樂盒,播出音樂如處身於一個森林,聽?清涼的風聲,是立體的、自然的;而手機聽的音樂盒則如風扇,是有風吹出來,但聲音是呆板的。」我見他小心翼翼地將古董音樂盒放在地上,原來音樂盒發聲在於底層,它與地接觸時產生的震動,音質更為動聽。
在今日樣樣講求速度的時代,大森裕武明白修復古董音樂盒,比買一個還要貴,因很多零件已沒有生產,若特地去製造一個零件,價錢不菲。但大森裕武認為古董音樂盒可貴之處是其音質是現在機械式產音樂盒不可相比擬的,前者如同一隊管弦樂團在奏樂,後者恍若單音式的曲調。
他續稱:「修復古董音樂盒,其實現今已有很多零件沒得買,要特別另外訂造,價錢亦很貴。但是古董音樂盒仍然值得保留和修復。只要聽過時下音樂盒音樂,就知道古董音樂盒的價值。在幾十年修復過程中,最困難是櫛『木齒』的調校。不過,只要肯用心去做,還是可以將壞掉的古董音樂盒修復過來。」
大森裕武沒有收徒,惟是誰人有興趣,他一定會教,更加不會「知而不教」。他以前於美國想向一些修復師請教,有些真的不會教,他就只能從彼此交談中學習,如今他還出了書,目前只有日文版,他表示自己很想將這種修復古董音樂盒技術承傳下去。
編者按:「河口湖音樂盒之森」博物館古典音樂盒珍藏展於上水廣場二樓中庭展至本月二十八日晚上十時,展期內於上水廣場消費滿額可換領「甜弦蜜語」音樂熊,查詢詳情可瀏覽上水廣場網頁:www.landmarknorth.com.hk。「河口湖音樂盒之森」博物館網頁(僅日文):www.kawaguchikomusicforest.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