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在安徽這片土地上,歷朝歷代湧現出來的傑出人物,涉及各條戰線,各個領域,對推動安徽乃至整個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過或正在做出重大的貢獻。
(視頻時長15分54秒,建議Wifi下觀看)
安徽天鵝湖大酒店特創設安徽《名人宴》系列,以饗各位貴客佳賓。鑑於安徽從古至今,名人先賢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數不勝數。本店在創設名人宴席時,每款只能選擇其中的幾位代表性人物,依據其人生中的個別故事,編創出幾道菜餚,呈獻給佳賓,請諸位品鑑。
本款安徽《名人宴》,選取的皖藉名人有:教育家陶行知、醫學家汪機、財政學家王茂蔭、開國皇帝朱元璋、外交家李鴻章、紅頂商人胡雪巖、政治家段祺瑞、佛教領袖趙樸初。
敬: 陶行知
主料:大河蝦、三文魚、扇貝、菜心
輔料:青黃節瓜、紅腸、山藥
徽商遊子遍天下,更有大師美名揚。
今日緬懷陶先生,南瓜巧做馬頭牆。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縣人,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他的名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充分體現出作為人民教育家的赤子之心。
陶行知為人民教育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教育理念和平民思想,給歷史留下了一筆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陶行知先生家鄉的特色建築馬頭牆又稱「風火牆、防火牆、封火牆」,是徽派建築的重要特色。
在徽商鼎盛時期,有無徽不成鎮之說,徽州男子十二三歲便背井離鄉踏上商路,馬頭牆是家人們望遠盼歸的物化象徵。在外經商的徽州人一見到「馬頭牆」,便會勾起他的鄉愁。
本店製作的這道冷拼,以南瓜、大河蝦、三文魚、扇貝為主料,旨在表達對陶行知先生的緬懷之情,同時表達在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經商的徽州遊子,睹物思鄉之情。
敬: 汪機
主料: 新安江鱖魚、鮑魚
輔料: 鴿子蛋、石斛、清湯
祁門汪機精醫術,語出明代李時珍。
品此佳餚為銘記,新安醫學奠基人。
汪機(1463-1539),新安醫學奠基人,安徽祁門縣人。家族世代行醫,年少時因母長期患病,放棄科舉功名,隨父學醫,不僅治癒了母親頭痛嘔吐的疾病,且「行醫數十年,活人數萬計」,醫學著述十餘部,《明史李時珍傳》所說「吳縣張頤、祁門汪機、杞縣李可大、常熟繆希雍,皆精醫術」,為當時名冠全國的四位醫學大師之一。
2000年,在「千年徽州傑出歷史人物」評選中,汪機以其醫學大家的身份得以入選僅有30人的「徽州千年歷史人物」。
本店製作出這道湯品,旨在銘記汪機這位明代新安醫學的重要奠基人。
敬: 王茂蔭
主料: 大蝦仁、金瓜、黑松露
輔料: 薄荷葉
大清名臣王茂蔭,財政改革建大功。
馬恩寫進資本論,天下無人不識君。
王茂蔭(1798-1865),安徽歙縣人,清朝貨幣理論家、財政學家,是馬克思《資本論》唯一提到的中國人。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寫到 「戶部右侍郎王茂蔭向皇帝上了一個奏摺,主意暗將官票、寶鈔改成可兌換的鈔票」, 這是馬克思對其貨幣思想給予的讚賞。
王茂蔭在京歷任三朝,居官30年,不攜眷屬隨任,一直獨居宣武門外歙縣會館,以「兩袖清風,直言敢諫」而聞名。1864年,因為母親去世離職返鄉,1865年在家鄉病逝。
為緬懷100多年前這位先賢王茂蔭,本店以大蝦仁、金瓜、黑松露為主料,輔以薄荷葉,精心製作出這道菜餚,請諸君品鑑。
敬: 胡雪巖
主料: 遼參、問政山冬筍
輔料: 京蔥、西蘭花
徽商行跡遍江湖,毋忘徽府故鄉情。
款待嘉賓以何物?問政山筍煨遼參。
胡雪巖(1823-1885),晚清著名徽商,徽州績溪人,13歲移居浙江杭州。他是近代中國金融業的傳奇人物。當年清政府命左宗棠領兵收復新疆,缺少軍餉,是胡雪巖親自出面積極籌款,幫助解決了西徵的經費問題。
成功收復新疆後,左宗棠為其請功,胡雪巖因此成為清朝第一個獲賞賜二品紅色頂戴、黃馬褂加身、準紫禁城騎馬殊榮的紅頂商人。據傳,胡雪巖喜歡用家鄉問政山筍配以遼參製作佳餚,招待貴賓。
本店精心製作這道菜品,旨在讓貴賓更多地了解胡雪巖的愛國情懷,品嘗古徽州的佳餚美味。
敬: 李鴻章
主料: 銀鱈魚
輔料: 青芥、芝士、沙拉醬
鱈魚甘美海中鮮,中堂宴客公使前。
肉質鮮嫩色味美,融合徽菜賦新篇。
李鴻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清末政治家、外交家,先後任江蘇巡撫、兩江總督。1870年起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成為影響清廷軍政外交各方面的關鍵人物。19世紀60年代起主辦洋務,創辦近代企業,修鐵路,通電報,建立北洋海軍,培養新式人才等。對外推行「和戎」外交,代表清政府籤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1876年李鴻章在煙臺與英國公使威妥瑪談判籤訂《煙臺條約》時,利用「以夷制夷」的手段,巧妙地利用俄、德、法等國與英國的矛盾,制止了威妥瑪的無理要求。談判結束後,他用鱈魚這道菜款待各國使節。
因為鱈魚肉味甘美,富含人體所必需的維生素A、D、E和其他多種維生素,被稱為餐桌上的「營養師」。天鵝湖大酒店的廚師團隊通過精心選材、創新融合,製作了今天這道「李府青芥焗鱈魚」。
源自南宋蟹釀橙,營養豐富天下聞。
精選沱湖大閘蟹,妙手做成席上珍。
朱元璋(1328-1398)安徽鳳陽人,政治家、戰略家、軍事統帥、明朝開國皇帝。作為開國皇帝,他在位期間重視恢復和發展經濟,開創了「洪武之治」,制訂並頒布《大明律》,以嚴典治國,一生勤於政事,事必躬親。「始有救民之心」,以漢高祖自期,胸懷大志,是我國封建社會中不多見的傑出君主。
「四菜一湯」、財務用的大寫數字的「個、拾、佰、仟」就是朱元璋發明的。朱元璋一天宴請文武群臣,第一道菜上的是炒蘿蔔,第二道菜是炒韭菜,第三道是兩大碗青菜,最後一道是蔥花豆腐湯。朱元璋逐一誇讚每道菜的好處:「蘿蔔上了街,藥店無買賣」;「韭菜青又青,長治久安定人心」;「兩碗青菜一樣香,兩袖清風喜洋洋」;「小蔥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潔如日月」群臣恍然大悟。朱元璋宣布:「今後眾卿請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湯,誰若違反,嚴懲不貸」。
「蟹釀橙」為南宋福建人林洪在《山家清供》食譜中記載的一道名餚。五河縣沱湖盛產大閘蟹,朱元璋統治時期的明朝就有沱湖養殖大閘蟹的歷史記載。沱湖蟹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微量元素,對身體有很好的滋補作用。
本店廚師團隊精心挑選沱湖大閘蟹,歷經傳承創新,製作了這道「沱湖蟹釀橙」, 旨在讓後人知曉安徽歷史上的朱元璋有「洪武之治」之功,是 「四菜一湯」、財務用的大寫數字的發明者。
民國重臣段執政,三造共和史稱頌。
倭寇謀其做政客,矢志不渝愛國心。
段祺瑞(1865-1936),安徽合肥人。辛亥革命後,在袁世凱北洋軍閥政府擔任陸軍總長、參謀總長、國務總理。曾聯名北洋軍將領46人通電迫清帝退位;在袁世凱稱帝後由暗中抵制到倒袁鬥爭;1917年誓師「討逆」,趕走復闢的張勳,史稱「三造共和」。
官至「中華民國」臨時執政,以「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為信條,有「六不總理」之說。1926年製造「三.一八慘案」旋即垮臺。晚號「正道老人」,專意吃素,拒與日本人合作,保持晚節。段祺瑞的個人生活極其儉樸,作風清廉。1926年6月,因欠前民國大總統黎元洪七萬元無力償還,被告上法庭,這件事在當時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1928年底,外界曾報導段氏一度家裡「揭不開鍋」,蔣介石派人送去二萬元生活費。1933年段祺瑞南下後,蔣介石每月贈送一萬元,段死後每月仍送5000元給段的遺孀。
新中國成立後,著名民主人士章士釗曾為段祺瑞的遺屬生活困境致信毛澤東,毛澤東看後評價段祺瑞說「有功有罪,已經化敵為友了嘛」。隨後,段的遺屬也得到了照顧。本店製作出這道素餚,旨在讓我們知道合肥在近代史上出過段祺瑞這位崇尚共和、為政清廉的政治家。
菜心本是一佳蔬,茶油爆炒成珍饈。
粗茶淡飯亦養生,勸君日常多食素。
趙樸初(1907-2000),安徽安慶人,中國民主促進會創始人之一,卓越的佛教領袖、傑出的詩人、書法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與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擅詩詞散曲,《某公三哭》等享譽政壇文壇;書法獨具風格,有《趙樸初書法集》等。
堅守「人間佛教」「愛國愛教」的原則,深受人們敬仰愛戴,人稱「趙樸老」。1951年,代表中國佛教界主動送觀音像給日本佛教界,打開中日民間友好大門;1993年,提出中日韓三國友好交流「黃金紐帶」構想,得到韓、日佛教界一致認同。
趙樸初始終牽掛家鄉安徽的發展。上海黃浦江畔的「裕安大廈」是安徽在上海招商引資的窗口,「裕安大廈」四個字乃趙樸老的手筆。其中「裕」字左側少一點。趙樸老在題寫時,感到家鄉安徽離富裕還差一點,就少寫了一點,意在鼓舞鄉親們正視現實,加倍努力補上這「一點」。
安徽大學校訓「至誠至堅,博學篤行」即為趙樸初先生所書。為紀念趙樸老,安慶太湖縣人民政府建有「趙樸初紀念館」,趙樸初故居位於安慶市,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趙樸老尚素食,尤喜食山茶油爆炒青菜心。本店製作出這道素餚,旨在緬懷趙樸老的愛國情懷和牽掛家鄉的情結。
蒙城酥燒餅, 寓意星星點點福祿壽。
核桃薏米糕, 寓意五子登科步步高。
四喜素蒸餃, 寓意四世同堂甜蜜蜜。
安徽天鵝湖大酒店創設安徽《名人宴》系列,旨在弘揚安徽傳統文化,傳頌為社會做出過突出貢獻的安徽歷史人物,激勵今人和後人敬仰先賢,緬懷前輩,勵志奮鬥,再創安徽輝煌!
出品人
安徽天鵝湖大酒店 副總經理 胡建東
文史專家
王鶴齡 聶皖輝 柴學友 王國華
製作人
張文 陳勇 秦虎 谷勳慶 王甜 王立爭 劉志剛
出品單位
安徽天鵝湖大酒店
視頻拍攝
杜子龍 李 毅
視頻剪輯
杜子龍 孫亞男
圖文排版
高 露
安徽廣播電視臺大型文化類美食專題系列節目
《安徽味道》
通過探尋地道正宗的安徽佳餚
策劃、拍攝、製作以「安徽味道」為主題的
一系列美食專題系列節目
節目組走進安徽省內各地市及景區景點
探尋當地特色佳餚
品鑑天然綠色食材
弘揚匠心大師的烹飪之道
並將餐飲企業、特色食材企業
品牌文化、歷史典故、烹飪技藝、放心食材等
以高品質美食節目形式記錄下來
傳播安徽餐飲精深文化
安徽廣播電視臺《安徽味道》節目
穿越四季 遍訪江淮大地
尋究大美安徽的味覺審美
尋覓人情味和煙火氣交融共生的舌尖記憶
開啟一場絕妙的味覺傳奇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