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國人的身份證都是由18位數字組成,不過也有不少人的身份證尾號為X,那麼這個神秘的X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有人說是當年辦戶口的人打錯了,也有網友表示是抱養來的人才有X,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事實上,現在使用的身份證共有18位,每一位都有明確的意義,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前6位稱為地址碼,表示常住戶口所在縣(市、旗、區)的行政區劃代碼,而接下來的8位則是大家熟知的出生年月日,再者,最後的3位被稱為順序碼,是對前14位編號相同的人編定的順序號,其中奇數分配給男性,偶數分配給女性。
另外,前面17位身份證編碼統稱為本體碼,是直接由本人的個人信息決定的,而最後一位號碼叫做校驗碼,其是根據校驗公式,由本體碼決定,用來驗證錄入或轉錄過程的準確性。
根據校驗公式可以很容易得出校驗碼的計算方式,那就是先對其他17個乘積求和,然後除以11得到餘數,再用1或者12減去這個餘數即可得到校驗碼。同時,由於是除以11取餘數,校驗碼計算出來為10時,就會用相應的羅馬數字X表示,這也正是X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