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他中國文化中心成為中馬兩國文化交往重要平臺

2020-12-25 國際在線

馬爾他中國文化中心主任楊曉龍接受採訪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殷欣):耳他中國文化中心是我國宣布在歐洲成立的首家文化中心。十多年來,中國文化中心通過舉辦各類文化旅遊活動,讓大量馬爾他民眾在這裡與中國相遇,與中國結下不解之緣。時至今日,中國文化已經成為馬爾他多元文化中一抹不可忽視的亮色,中國文化中心也成為中馬兩國文化交往乃至多國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定居馬爾他的法國人尚塔爾女士和女兒萊雅、兒子尼古拉斯每周都會到中國文化中心學習中文

今年10歲的馬爾他女孩萊雅已經學習中文兩年了,她演唱中國民歌《茉莉花》的時候,吐字清晰,發音標準,完全聽不出是外國人唱的。現在每周三,她都會跟著媽媽到馬爾他中國文化中心學習中文。萊雅的媽媽尚塔爾女士是一名定居馬爾他的法國人,對中國歷史文化非常感興趣。她認為這裡是學習中文和了解中國的最佳場所。尚塔爾說:「馬爾他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生活著來自很多國家的人,這裡是一個海島,對外部十分開放。中國文化中心為那些想要探索中國的人提供了一個很棒的機會。就我來說,這裡給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人提供了場所,因為這裡有很多活動,我家三個人就在這裡學中文。」

馬爾他中國文化中心是在中馬兩國領導人共同倡議下成立的,也是我國宣布在歐洲建立的首個文化中心。自2003年9月建成以來,已經發展成為在馬爾他擁有較大影響力和較高美譽度的少數幾家外國文化機構之一。由中心舉辦的文化活動,每年都吸引了大批馬爾他民眾以及世界各國遊客。文化中心主任楊曉龍說:「從這些年的發展來看,這個中心很好地完成了兩個方面的工作,一個方面就是促進中國文化在當地的展示和傳播;另一方面就是加強了雙邊合作的文化交流,也就是目前習主席提出的文明互鑑的角度。中心經過16年的發展,不僅是中國的文化中心,也是被當地政府和民眾廣泛認同和喜歡的文化機構。」

位於馬爾他首都瓦萊塔市中心的中國文化中心正門

有的人是因為被文化中心舉行的活動所吸引而成為中國鐵粉,而有的人則更進一步,發揮自身的優勢和文化中心聯合搞起了文化活動。馬爾他人馬丁·阿佐帕爾迪就是後者中的一員。他目前是一所中學的科學系主任,已經有25年的教齡。2010年從中國旅遊歸來後,他藉助中國文化中心的幫助,在學校創辦「中國角」,把中國文化和教學結合起來,以自己的方式分享他了解的中國。馬丁·阿佐帕爾迪說:「我感到需要分享我收穫的、學到的中國文化知識。比如教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時候,我不會用元素、物質這樣的詞彙作為開場白,而是把學生帶到中國角那裡,觀察中國瓷器,看上面的藍色和白色,了解中國是怎樣燒造瓷器的。當他們看到這些的時候,除了喜歡上中國文化、中國圖案,欣賞中國瑰寶之外,他們可以更好地學習科學。」

馬爾他教師馬丁·阿佐帕爾迪在當地學校創辦「中國角」,把教學與傳播中國文化結合起來

目前,阿佐帕爾迪創辦的「中國角」每年都會組織6個研究項目,學生們還會到中國文化中心展示他們完成的項目。據中國文化中心主任楊曉龍介紹,類似的和馬爾他各界共同組織的活動還有很多。因此在馬爾他當地舉辦的各類國際文化活動中展示中國的同時,中國文化中心逐漸成為當地媒體關注的焦點。過去是他們找當地媒體提供報導線索素材進行推廣,但現在是當地媒體定期找上門來尋問是否會有哪些活動。這讓中國文化中心在當地的影響力與日俱增。

至於中心今後進一步的工作,考慮到旅遊是馬爾他的支柱產業,每年有數百萬歐美遊客前來度假,文化中心主任楊曉龍認為有必要加大對遊客的文化推介力度。楊曉龍說:「還有就是從文化和旅遊融合方面,其他遊客到馬爾他本身就是為了旅遊,如果遊客在這個地方看到中國的旅遊推廣,就能夠激發他到中國去旅遊的願望。我們要積極地做旅遊推廣,特別是促進中國的入境遊。」

相關焦點

  • 馬爾他電視臺播出系列中國文化主題節目
    馬爾他知名主持人利·霍格與中馬各界友人一道,探尋分享精彩有趣的交流故事,展現魅力中國的文化藝術,推介美麗中國的旅遊資源。該系列節目融文旅傳播雲視頻資源和當地多處現場取景採訪為一體,是馬爾他中國文化中心首次與當地電視臺進行的規模化深度內容合作。計劃播出六期,現已播出四期。
  • 馬爾他中國文化中心分享「生命樹童書網」合作案例
    馬爾他中國文化中心主任楊曉龍應邀以視頻講話形式,分享了文化中心與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生命樹童書網」在馬爾他合作推廣、組織「全球抗疫童書互譯共讀」活動的案例。 他說,文化中心製作了微信推廣文章和短視頻;馬爾他中央公共圖書館利用社交媒體分享了「生命樹童書網」的簡介和連結;《馬爾他時報》《獨立報》發表了配圖文章;國內《中外文化交流》雜誌對活動進行了兩次報導。這讓「生命樹童書網」的理念和模式——大家建設內容、翻譯內容和共享內容,讓更多人分享快樂而有意義的閱讀,在馬爾他得到了很好的傳播。當地公開徵募的志願者將目前公開版權的9本抗疫童書全部翻譯成了馬爾他語。
  • 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漢語言文化傳播的有效平臺
    作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海外陣地,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的漢語教學課程已成為傳播漢語言文化的有效平臺。多個中國文化中心舉辦了形式多樣、多姿多彩的漢語活動,受到了當地漢語愛好者的熱烈歡迎。巴黎:知識競答有氣氛巴黎中國文化中心日前也舉辦了2013—2014新學年開學「漢語之夜」。中法嘉賓參與漢語知識競答遊戲,共同感受漢語的魅力。少兒班學員和成人班學員積極參與遊戲,踴躍回答問題,中心為參與競猜的學員準備了極具中國文化元素的小獎品。不少學員的家屬表示,將擠出時間來中心學習漢語,參與中心的文化活動。
  • 馬爾他熱切期盼上海世博會的到來
    2010年5月14日是上海世博會馬爾他國家日,屆時馬方將派高級官員出席當天的開館儀式。作為世博會歐洲聯合館中的展館,馬爾他館將擁有324平方米的展示面積。按照計劃,在世界考古學界負有盛名、最能體現馬爾他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的「大地之母」無頭女神塑像將按真人比例放大複製後豎立在展館中,與其他多媒體展品一起,共同演繹馬爾他館「古老文明、生活中心」的主題。
  • 馬爾他中國文化中心分享「生命樹童書網」合作案例
    馬爾他中國文化中心主任楊曉龍應邀以視頻講話形式,分享了文化中心與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生命樹童書網」在馬爾他合作推廣、組織「全球抗疫童書互譯共讀」活動的案例。 他說,文化中心製作了微信推廣文章和短視頻;馬爾他中央公共圖書館利用社交媒體分享了「生命樹童書網」的簡介和連結;《馬爾他時報》《獨立報》發表了配圖文章;國內《中外文化交流》雜誌對活動進行了兩次報導。這讓「生命樹童書網」的理念和模式——大家建設內容、翻譯內容和共享內容,讓更多人分享快樂而有意義的閱讀,在馬爾他得到了很好的傳播。當地公開徵募的志願者將目前公開版權的9本抗疫童書全部翻譯成了馬爾他語。
  • 馬爾他舉辦「想像中國」兒童繪畫優秀作品展
    新華社瓦萊塔6月1日電(記者袁韻)第十一屆馬爾他兒童繪畫比賽頒獎儀式暨優秀作品展5月31日在馬爾他教育與就業部舉行。該比賽由馬爾他教育與就業部、馬爾他中國文化中心聯合主辦。本屆比賽被命名為「想像中國」,鼓勵馬爾他中小學生發揮想像力,以中馬友誼的結晶和象徵為主題,通過畫作來表達他們對於兩國友好歷史的了解和對未來友好關係的展望。自今年3月比賽正式啟動以來,一共收到來自當地7所學校的124幅參賽作品。主辦方將參賽者分為兩個年齡組,由馬爾他資深藝術老師分別評出每個年齡組的前三名獲獎者。
  • 2020中馬文化旅遊年盛泰嘉年華開幕助推兩國民心相通_文化動態...
    2020中馬文化旅遊年盛泰嘉年華開幕助推兩國民心相通 來源: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網 作者:記者 張沛
  • 馬爾他啟動首個區域文化戰略
    近日,馬爾他國家遺產、藝術和地方政府部啟動首個區域文化戰略,旨在發揮文化在構建更強、更具凝聚力社區中的關鍵作用,讓文化成為促進共同社區可持續發展的催化劑。馬爾他國家遺產、藝術和地方政府部長何塞·赫雷拉(Jose' A. Herrera)指出,文化是社區發展的基本要素,實施區域戰略至關重要,這是原則、倡議和舉措相結合的行動,有助於協同改善人民的生活質量。馬政府將一如既往支持各區域委員會工作。
  • 馬爾他舉辦「想像中國」兒童繪畫優秀作品展
    新華社瓦萊塔6月1日電(記者袁韻)第十一屆馬爾他兒童繪畫比賽頒獎儀式暨優秀作品展5月31日在馬爾他教育與就業部舉行。  該比賽由馬爾他教育與就業部、馬爾他中國文化中心聯合主辦。本屆比賽被命名為「想像中國」,鼓勵馬爾他中小學生發揮想像力,以中馬友誼的結晶和象徵為主題,通過畫作來表達他們對於兩國友好歷史的了解和對未來友好關係的展望。  自今年3月比賽正式啟動以來,一共收到來自當地7所學校的124幅參賽作品。主辦方將參賽者分為兩個年齡組,由馬爾他資深藝術老師分別評出每個年齡組的前三名獲獎者。
  • 太極拳成為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熱門課程(圖)
    本報駐馬爾他特約記者 朱 兵 攝  4月8日,由馬爾他中國文化中心和馬爾他楊式太極協會聯合舉辦的楊式太極拳短期培訓班在馬中友協會議大廳開班,馬當地30多位太極拳愛好者參加了學習。  此次太極短期培訓班是2014年馬爾他中國文化中心與北京市文化局合作項目之一。培訓班由來自北京體育大學的宗維潔教授執教。
  • 馬爾他有一座「紅色中國塢」(我在中國當大使)
    馬爾他駐華大使卓嘉鷹近照。 海外網 付勇超攝「我非常喜歡我的中文名字。」面對人民日報海外網的鏡頭,馬爾他駐華大使卓嘉鷹說,「我的本名意思是『像鷹一樣』,我的中文名也取自於此。」卓嘉鷹在中國當大使近5年,一直對推動馬中關係發展滿懷熱忱。
  • 我在中國當大使:馬爾他有一座「紅色中國塢」
    卓嘉鷹在中國當大使近5年,一直對推動馬中關係發展滿懷熱忱。「每次為中國人辦理赴馬爾他的籤證我都很高興。」卓嘉鷹近日在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網採訪時表示,發展對華關係對馬爾他非常重要。卓嘉鷹說,通常情況下馬爾他從歐洲進口醫療物資,但當整個歐洲都面臨防疫物資短缺的巨大壓力時,「中國製造」成了解決問題的出路,「我們聯繫了中國工廠,向馬爾他輸送了大批防疫物資」。除了中國製造,中醫藥在抗疫中的作用也受到廣泛關注。馬爾他人對中醫藥並不陌生,成立於1994年的馬爾他地中海地區中醫中心在當地贏得了良好口碑。「中醫藥在馬爾他非常受歡迎。」
  • 通訊:吉隆坡中國文化中心疫情期間多種形式促中馬交流
    新華社吉隆坡9月6日電  通訊:吉隆坡中國文化中心疫情期間多種形式促中馬交流新華社記者林昊 王大瑋隨著古箏琴聲響起,吉隆坡中國文化中心教室中傳出《但願人長久》的悠揚旋律;在繪畫班教室裡,學員們則以菊花、月餅、螃蟹等具有濃鬱秋意的主題作畫。
  • 患難見真情 共同抗疫情 ——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拓展文化交流新空間
    緬甸政府向湖北武漢捐贈大米、中國政府向緬甸捐贈醫療物資,緬甸民眾在仰光大金塔為中國虔誠祈禱、中國醫療專家組赴緬協助抗疫……在這段名為《中緬齊戰「疫」·胞波情誼深》的視頻中,兩國相互支援,同舟共濟,攜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視頻上線當天點擊量就達8618次,一位網友留言:「當看到緬中兩國聯合抗疫的一幕幕生動感人的畫面時,禁不住淚目了。」  這段視頻的製作者是仰光中國文化中心。
  • 「中馬文化旅遊月」啟動
    該活動是「2020中馬文化旅遊年」系列活動之一,由吉隆坡中國文化中心主辦,中國文化和旅遊部,馬來西亞旅遊、藝術和文化部,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提供支持,馬來西亞國家動物園為合作單位。來自中馬兩國不同族裔的藝術家在啟動儀式上聯袂同臺,為觀眾呈現了一場融合中馬民族舞蹈、武術、音樂、戲劇、傳統民俗等表演形式,體現兩國多元文化碰撞、開放包容的精彩演出,受到了當地市民的好評。
  • 《竹編草編展》在馬爾他國家考古博物館開幕
    2010年9月17日晚,馬爾他中國文化中心與馬爾他遺產委員會聯合舉辦的《竹編草編展》在馬爾他國家考古博物館隆重開幕。馬爾他總理府旅遊、環境和文化事務國務秘書馬裡奧·德馬科(Mario De Marco)、遺產委員會副主席維拉(Isabel Vella)女士、首席博物館長嘉姆賓(Kenneth Gambin)、中國駐馬爾他大使張克遠、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顧洪興及各界友人等80餘人出席了開幕式。
  • 馬爾他,一個讓孩子長見識的地方
    現在,除了歐洲教育、美式教育受到推崇,深受歐美影響的馬爾他教育也引起廣大中國家長的注意。馬爾他有「地中海心臟」之稱,因處於重要的地理位置,再加上歷史悠久,使馬爾他在保留其歷史文化特色的同時,也吸收了歐洲其他國家的文化,甚至非洲和中東文化。馬爾他在歷史上與歐洲、美洲與非洲的廣泛聯繫,教育也受到各國的不同影響。
  • 馬爾他駐華大使:堅信馬中關係將結出更多碩果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原標題:堅信馬中關係將結出更多碩果(大使說)2020年是一個坎坷的年份。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威脅著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重創世界經濟。不過,我們欣慰地看到,在世界一些國家和地區,尤其是在中國,人們已恢復正常生活,經濟在快速復甦。今年9月,馬爾他駐華大使館在北京以線下方式舉辦馬爾他共和國獨立日56周年慶典,300餘人出席此次活動。這是疫情暴發以來北京首次舉行如此大規模的外交活動。正是因為中國政府和人民採取的一系列強有力抗疫舉措,才使活動成功舉辦。
  • 馬爾他海外漢學研究中心籤約 創新中國文化國際傳播模式
    馬爾他海外漢學研究中心籤約 創新中國文化國際傳播模式 2017-11-29 19:41:5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通訊:吉隆坡中國文化中心疫情期間多種形式促中馬交流
    新華社吉隆坡9月6日電通訊:吉隆坡中國文化中心疫情期間多種形式促中馬交流新華社記者林昊 王大瑋隨著古箏琴聲響起,吉隆坡中國文化中心教室中傳出《但願人長久》的悠揚旋律;在繪畫班教室裡,學員們則以菊花、月餅、螃蟹等具有濃鬱秋意的主題作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