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是漁船歸港的日子,位於浙江舟山本島上的定海古城開始熱鬧起來,人們聚集在港口採買魚鮮,沿街的商鋪陸續開門營業,古城人家新一天的生活也開始了。
共度風雨,也同享陽光。就像這座海島古城上的生活一樣,歲月的平淡當中總是充滿了出海的艱辛和收穫的喜悅。身處古城幽深蜿蜒的巷弄中,依然能聽到遠處海港漁船的汽笛聲。來到定海,會讓人一下子喜歡上這裡,喜歡上這裡從容淡雅的日子。
定海古城依山面海,宋元時期,這裡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中轉地,清朝中期,朝廷在城中設立海關,大量沿江而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大宗商品,由此遠銷世界。西方的外交官、航海家、商人、傳教士也把這裡當作進入中國的首選之地。
如今,老街上天南海北的遊客依舊熙熙攘攘,街巷深處的居民也有很多樂趣,聊天喝茶、琴棋書畫、曬魚種花,不出海的日子裡,人們的生活緩慢而悠閒。然而,在歷史上,這樣富庶平和的歲月曾被一次次危機打破。
定海古城一直有著「江浙之門戶,四明智藩籬」之稱,控制了定海,北上可直達京津,南下可到福建、廣東沿海,中路則可沿長江直達中國腹地,因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這也讓定海古城自古就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清道光十九年林則徐虎門銷煙震驚了世界,第二年,鴉片戰爭爆發,英國殖民者密謀從定海打開中國緊鎖的大門。
在古城西側的曉峰嶺上,有一座名為「三忠祠」的建築。,裡面的石刻碑文記錄著那段歷史。當時,英軍四十多艘戰艦在海面上對定海古城形成合圍之勢,並對縣令姚懷祥發出最後通牒,一天之內獻城投降,否則就要開炮攻城。
那時的定海兵力只有兩千多人,武器裝備十分落後。而英軍僅僅一艘戰艦上的火炮,就比整個定海沿岸還要多。明知抵抗必死,放棄可生,但姚懷祥沒有絲毫退讓。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戰鬥,海戰僅僅進行了九分鐘,總兵張朝發就被火炮擊中,壯烈犧牲。英軍上岸後,連夜攻城。巷戰中,身負重傷的姚懷祥跳入梵宮池殉國。守土有責,當示無畏。定海失守,中國腹地危險。清政府以割讓香港島的代價,換取英軍撤出定海。
然而,並不滿足的英國殖民者一年後再度挑起爭端,龐大的艦隊又一次兵臨定海城下。當時,鎮守定海的是總兵葛雲飛。戰前,他把自己的印信交給了隨從。他懷著必死之心,並囑咐照顧自己的80歲老母,順便要教育激勵子孫,繼承遺志。
抱著誓死一戰的決心,葛雲飛率領五千士兵衝向城頭,當炮筒打到通紅不能發射,就用大刀、長矛與敵人肉搏。最後時刻,葛雲飛破釜沉舟,他命人關上城門,自斷後路,帶領僅剩的二百名將士殺向敵軍。葛雲飛身中四十多刀,左眼被軍刀劈開,鮮血直流。在這種情況下,又被抬炮打中胸部,最後倒下,壯烈殉國。
六天六夜,五千將士全部血灑古城,為了紀念這段歷史,古城人建起一座「三忠祠」,告慰那些長眠於此的英雄。一位又一位的英雄,像大海的波濤,把忠勇的精神推傳至今,塑造著一代又一代定海人血性剛強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