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大爆炸後不久的超大質量黑洞是如何產生的?

2020-12-21 新浪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

根據經典理論,超大質量黑洞並沒有足夠時間在年輕的宇宙中發展。然而,觀測結果表明它們在大爆炸後8億年時就已經存在。SISSA的一項新研究對這個有趣的問題提出了新的解釋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超大質量黑洞的規模是太陽的數十億倍,而最近的一項研究指出,超大質量黑洞在宇宙「僅僅」8億年時就已經存在,而宇宙的年齡已經140億年,這怎麼可能呢?在天體物理學家看來,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形成這些宇宙「怪物」確實是傷腦筋的難題。毫無疑問,我們當前對這些天體的了解還十分有限。

一篇新論文為這一棘手的問題提供了一個可能的解釋。這項研究利用一個初始模型,提出了在超大質量黑洞發展的初始階段存在一個非常快的形成過程,此前科學家認為這一過程相對較慢。因此,研究結果就從數學上證明了超大質量黑洞在年輕宇宙中存在的可能性,調和了其發展所需的時間和宇宙年齡的限制。或許在不遠的未來,該理論可以通過愛因斯坦望遠鏡(Einstein Telescope,簡稱ET)和雷射幹涉空間天線(LISA)等引力波探測器的觀測得到證實,在某些基本方面也可以由目前的「先進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室女座幹涉儀」(Advanced LIGO/Virgo)系統進行驗證。

在星系中心成長的宇宙怪物

研究人員的分析開始於一個廣為人知的觀測證據:超大質量黑洞的成長發生在星系的中心區域。在今天橢圓星系的前身內部,有著非常高的氣體含量,恆星的形成非常劇烈。最大的恆星壽命很短,很快就會演化成恆星黑洞,其質量相當於幾十個太陽;它們很小,但在這些星系中形成了許多,環繞這些黑洞的稠密氣體具有非常強大的動摩擦效應,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導致它們迅速遷移到星系中心。大多數到達中心區域的黑洞會合併,產生超大質量黑洞的「種子」。

根據經典理論,一個超大質量黑洞成長於星系中心,它不斷捕獲周圍物質,主要是氣體,使其不斷「增長」,最後以與質量成比例的節奏將其吞噬。因此,在發展的最初階段,當黑洞的質量較小時,它的增長是非常緩慢的。根據計算,要達到已觀測到的太陽質量的數十億倍,需要很長的時間,甚至比年輕宇宙本身的年齡還要大。然而,這項新研究的結果表明,超大質量黑洞的成長過程可能會比之前認為的快得多。

黑洞的瘋狂「衝刺」

值計算表明,恆星黑洞的動態遷移和融合過程可以使超大質量黑洞的種子在5000萬至1億年內達到太陽質量的1萬至10萬倍,從這點出發,中央黑洞的成長將按照標準理論設想的那樣直接吸積氣體,從而變得非常快速,因為其成功吸引並吸收的氣體數量將會非常巨大,並在所提出的過程中佔據支配地位。然而,正如我們的機制所設想的那樣,正是從這樣一顆巨大的「種子」開始,加速了超大質量黑洞的成長,並使其在年輕的宇宙中得以形成。簡而言之,根據這個理論,我們可以說,在大爆炸後8億年時,超大質量黑洞可能已經遍布宇宙。

觀測超大質量黑洞的「種子

這篇論文除了說明模型並證明其有效性,還提出了一種測試的方法。研究人員解釋道:「無數恆星黑洞與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種子之間的融合會產生引力波,我們期望利用當前和未來的探測器對其進行觀測和了解。」研究人員尤其關注星系中心的黑洞種子還很小的時候,即超大質量黑洞在初始階段發出的引力波。當前的探測器如先進LIGO/Virgo系統或許將識別這些引力波,並由未來的愛因斯坦望遠鏡進行完全描述。未來的LISA探測器將於2034年前後發射到太空,這將有助於研究超大質量黑洞的後續發展階段,通過這些觀測,「我們提出的過程可以在不同的階段,以一種互補的方式,被未來的引力波探測器驗證。」

這項研究展示了研究人員如何一步步接近引力波和多信使天文學的新前沿。特別是主要目標將是開發理論模型,就像在這個案例中設計的那樣,利用來自當前和未來引力波實驗的信息,有望為天體物理學、宇宙學和基礎物理學中尚未解決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案。(任天)

相關焦點

  • 宇宙大爆炸後第一個超大型黑洞是如何迅速形成的?
    想像一下宇宙處於嬰兒期。大多數科學家認為時空起源於宇宙大爆炸。宇宙從那個又熱又密的開始膨脹和冷卻,但過了一段時間恆星和星系才開始點綴天空。直到大爆炸後38萬年,原子才聚集在一起,並以氫氣為主充滿宇宙。當宇宙只有幾億歲的時候,這些氣體聚合成最早的恆星,形成星系團聚集成星系,其中最古老的出現在宇宙誕生後4億年。
  • 天體物理學中的一個大問題:超大質量黑洞是如何快速增長的
    早期宇宙中的黑洞帶來了一點問題。根據地球望遠鏡和太空望遠鏡的觀測,我們知道一些黑洞在大爆炸僅僅10億年後就增長到太陽質量的10億倍。然而,我們目前的黑洞增長模型無法解釋這種增長速度。那麼這些超大質量黑洞是怎麼形成的呢?這是一個長期困擾天文學家的問題。
  • 太初黑洞,質量最小的宇宙黑洞
    太初黑洞    黑洞是由質量足夠大的恆星在核聚變反應的燃料耗盡而死亡後,發生引力坍縮產生的。研究人員認為:這項新的研究可以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暗物質到底是什麼,我們已經知道其統治著宇宙,卻還不知道它到底是什麼。太初黑洞在宇宙學中被認為存在於大爆炸發生後密度較高的時期,也就是處於宇宙加速膨脹的早期階段。我們目前知道,今天的宇宙誕生於137億年之前的一次大爆炸。
  • 恆星黑洞的質量都很小,那宇宙中660億太陽質量黑洞是咋來的?
    ——約瑟夫·坎貝爾遙望夜空,穿越層層蔽障,我們看到的星系越遠,看到的宇宙就越古老。我們甚至能看到宇宙發出的第一縷光線、第一批恆星、第一批星系。當我們觀察這些最遙遠的天體時,我們發現其中一些星系其核心有超大質量黑洞,其質量往往有太陽質量的數十億倍!
  • 大爆炸後僅僅15億年,黑洞就開始「大快朵頤」了
    望遠鏡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天文學家能夠探索更深層和更古老的宇宙。如此一來,一些關於宇宙自大爆炸後是如何演化的謎團得以解決。其中一個由來已久的謎團是「超大質量黑洞是如何在早期宇宙中形成的」。超大質量黑洞在星系的演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超大質量黑洞。
  • 黑洞衝擊!NASA捕捉到超大質量的「死亡之舞」在宇宙中飛馳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顆衛星捕捉到了時空的兩個區域「死亡之舞」的瞬間,這兩個區域在穿越宇宙時合併成一個超大質量黑洞。 黑洞是空間和時間的一個區域,它的引力加速度非常大,任何東西都無法逃脫,甚至光也無法逃脫。這些宇宙現象據說是在大質量恆星在其生命周期結束時坍縮時形成的,這些大質量恆星墜入自身併吞噬其他黑洞,形成了我們所知的超大質量黑洞。觀測證據表明,幾乎所有大型星系的中心都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
  • 揭秘太初黑洞:質量最小的黑洞
    那到底太初黑洞的作用是什麼呢?在宇宙大爆炸時幾秒鐘內就會迅速形成一個太初黑洞,太初黑洞是宇宙中存在時間最短的黑洞,同時也是質量最小的黑洞,甚至只有一個質子大小,比原子核還要小,甚至用肉眼無法辨別,由於太初黑洞是宇宙早期時的產物,因此也被稱為原生黑洞。    黑洞是由質量足夠大的恆星在核聚變反應的燃料耗盡而死亡後,發生引力坍縮產生的。
  • 十大宇宙奇蹟:黑洞如何殺人?
    黑洞如何殺人?黑洞非常龐大,在其附近存在不可思議的現象。當人們落入黑洞將會發生怎樣的事情呢?如果人是腳將落入黑洞,腳部承受的引力作用將強於頭部,身體會像義大利麵條一樣被拉伸,最終在黑洞中心粉身碎骨。
  • 迄今最古老的超大質量黑洞被發現比太陽大16億倍!
    據外媒cnet報導,天文學家們在距離地球超過130.3億光年的暗角發現了一個類星體,它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比太陽大16億倍。來了解一下吧!該類星體被命名為J0313-1806,在宇宙大爆炸6.7億年時誕生。
  • 肉眼能夠看到銀河系中心人馬座A*超大質量黑洞嗎?
    先說答案:人類肉眼無法看到黑洞,必須藉助望遠鏡才能發現和觀測。現代天文學發現,幾乎每個大的星系中心都有一個巨大的黑洞,銀河系也不例外。黑洞是什麼?就是大質量恆星死亡後的屍骸。科學研究認為,大於30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在演化後期,會發生超新星大爆炸,然後剩下一個很小的內核,這個核在極端壓力下,所有質量潰縮進自己的史瓦西半徑,這樣就成為了一個黑洞。史瓦西半徑是所有物體都具有的一個質量臨界半徑,與質量成正比,計算公式為:R=2GM/C。
  • 發生大爆炸之前 存在著遠古消亡宇宙的「幽靈黑洞」
    最終黑洞將到達完全分解的程度,留下大量無質量粒子。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9月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發現我們生活的宇宙並非第一個存在的宇宙,在發現大爆炸之前,存在著遠古消亡宇宙的「幽靈黑洞」。  一組資深物理學家表示,在很久以前其他宇宙空間存在,它們有黑洞,就像當前的宇宙一樣。
  • 「直接坍塌」的黑洞可以解釋宇宙中神秘類星體
    圖片/版權:X-ray: NASA/CXC/NRC/C.Cheung et al; Optical: NASA/STScI; Radio: NSF/NRAO/VLA當我們看到宇宙早期最明亮,最有活力的天體時,會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在第一批恆星和星系形成後不久,發現了第一批類星體:從電波到X射線,輻射的光線都是跨越電磁波譜的。
  • 肉眼能夠看到銀河系中心人馬座A*超大質量黑洞嗎?
    先說答案:人類肉眼無法看到黑洞,必須藉助望遠鏡才能發現和觀測。現代天文學發現,幾乎每個大的星系中心都有一個巨大的黑洞,銀河系也不例外。黑洞是什麼?就是大質量恆星死亡後的屍骸。科學研究認為,大於30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在演化後期,會發生超新星大爆炸,然後剩下一個很小的內核,這個核在極端壓力下,所有質量潰縮進自己的史瓦西半徑,這樣就成為了一個黑洞。史瓦西半徑是所有物體都具有的一個質量臨界半徑,與質量成正比,計算公式為:R=2GM/C。
  • 宇宙中真的存在超大質量的黑洞:會吞噬宇宙嗎?
    我這裡先指出黑洞相關的最新知識。2015年3月1日,北京大學吳學兵教授等人在一個發光類星體裡發現了一片質量為太陽120億倍的黑洞,並且該星體早在宇宙形成的早期就已經存在。科學家稱,如此巨大的黑洞的形成無法用現有黑洞理論解釋。
  • 為什麼有人會覺得宇宙大爆炸和黑洞是荒謬的理論?
    很多人是相信宇宙大爆炸與黑洞理論。因為,這兩個已經是被觀測現象證實了,而非起初的假說或猜想。有人可能會被「大爆炸」這三個字給迷惑了,從而感覺到這種爆炸很誇張,其實不然,此爆炸非彼爆炸,宇宙的大爆炸可以理解為宇宙的大膨脹,宇宙的演化史是一個物質密度由密到疏,溫度從熱到冷的過程,由於膨脹的速度太快,就用了爆炸這個詞彙。同時,還會產生歧義的是「奇點」這個詞彙。
  • 錢德拉天文臺觀測到迄今宇宙最早「隱形黑洞」
    天文學家使用美國宇航局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觀測到迄今最遙遠的「隱形黑洞」,它屬於宇宙最早期被氣體隱藏的黑洞。超大質量黑洞的質量通常是太陽的數百萬至數十億倍,通過吸入周圍物質成長,快速增長在黑洞周圍的一個較小區域並會產生大量輻射,科學家稱這個極其明亮、緊湊的來源為「類星體」。
  • 諾貝爾獎獲得者:另一個宇宙,在大爆炸之前就已經存在
    諾貝爾獎得主稱,在大爆炸帶來我們所知道的宇宙之前,還存在另一個宇宙,黑洞可以證明它的存在。羅傑·彭羅斯爵士因一篇論文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該論文利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證明了黑洞的存在,並解釋了黑洞是如何形成的。
  • 宇宙中的化學元素是如何起源的?是大爆炸產生它們的嗎?
    自1929年天文學家哈勃發現宇宙持續膨脹的現象之後,科學家一般都認為宇宙起源於一次大爆炸,時間大約在137億年前,一切的物質、能量、時間都由此產生。一般認為,大爆炸發生的那一瞬間,宇宙只有強烈的輻射能量而沒有任何物質。在大爆炸之後約0.0001秒左右,宇宙溫度降至1012開,此時,宇宙中的質子與中子脫離與宇宙射線的平衡而成形。
  • 大量原始的原初黑洞充斥在宇宙中,也許是暗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
    黑洞也許並不是都是像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那樣的龐然大物,達到了400萬個太陽質量。新的研究表明,我們的宇宙中可能充滿了古老的小黑洞。 這些來自宇宙誕生之初的微型黑洞,即原初黑洞(PBH)。研究人員提出它們是暗物質的一種潛在可能性,暗物質是一種看不見的物質,會在整個宇宙空間內施加引力。
  • 原來宇宙的黑洞還分這麼多種,10大最極端黑洞
    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黑洞是巨大的宇宙怪物,它們是引力非常強的奇特物體,甚至光也無法逃脫它們的魔掌。黑洞有各種各樣的形式,從小的恆星質量的物體到位於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的野獸。這是10個最極端的黑洞,從最小到最大,從食人族到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