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
1、蘇州古城最美的一條街,一半喧囂若市一半寧靜如畫,夜景美翻了!
梧桐煙雨,專注城市深度遊,尋找隱藏在城市深處的美景,分享一路美圖。如果要對我去過的旅遊城市進行一個排位,蘇州會排在前五之列。到蘇州旅遊,顯然不是為了看摩天高樓,而是為了看水鄉古鎮。很多人到了蘇州之後,就腳步匆匆去蘇州周圍的水鄉古鎮。其實,就在蘇州古城,就有很多的「江南水鄉」隱藏其中,平江路,山塘街,其景觀,其韻味,真的不遜色於任何一座水鄉古鎮。煙雨梧桐今天隆重推薦蘇州平江路歷史文化街區,即平江路。當然,肯定有很多人會說了,平江路太喧鬧了,人太多了,商業味太濃了。其實,平江路真的很有特點,一半喧囂若市一半寧靜如畫。我是暑假去平江路的,遊客真的很多。暑假在蘇州旅遊了5天,其中在平江路和山塘街各用了一天時間,慢慢地逛,慢慢地看,從清晨到黃昏,再到最美的夜景,一條路,值得一次深度遊。蘇州平江路的夜景,美得超乎我的預料。平江路位於蘇州古城東北角,是蘇州保存最完整,也是規模最大的歷史街區,是蘇州古城的縮影,是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國家AAAA級景區。這條街真的不平凡,值得你來一次深度遊。
2、中國風頭蓋過省會的五座城市,名聲響噹噹的,你喜歡那座城市?
省會城市通常是一省之主,在本省之內是說一不二的,它就是大哥,省內小弟要聽話。當然,也有些城市是不服省會的,因為它們的經濟發展超過了省會,知名度也超過了省會,當然有資本挑戰省會了。在中國,這些風頭蓋過省會的有五座城市,看看你去過幾個?大連,東北最大的港口城市,遼寧省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經濟實力居東北第一位。青島城市環境優美,擁有海爾、海信、青島啤酒等大批全國知名的品牌,有中國品牌之都的稱號,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中國青島,山東濟南,一個國際化港口一個內陸大城市,不能比的。蘇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的美自古以來就是有名的,歷史上蘇州也短暫做過江蘇省會,如今,蘇州的經濟實力居江蘇第一位。實話實說,南京和蘇州是不分伯仲的,只是蘇州經濟上的強大,讓它在風頭上蓋過了南京,因為說到江蘇的經濟必然要提起蘇州。廈門,福建副省級城市、經濟特區,沿海港口城市。曾經廣西的省會本來是桂林,後來才遷往南寧的。這五座風頭蓋過省會的城市,它們確實在一些地方是強於省會的,你認可吧。
3、你無意間拍出的驚豔照片是什麼樣的?
雖然說騎車比走路省勁,但是這一路一會兒大上坡一會兒大下坡的也是很累的。快要騎到客棧的時候有一段騎行棧道,是伸展到海上的,於是我和黑蛋騎過去並下車看看海,欣賞一下這個城市的黃昏。國防區最讓人失望,出來一些飛機坦克沒有別的東西,於是只在門口看了看就直接等車下山了,但我這張照片還是很有範的。觀前街上聚集著老字號,也是傳統蘇幫菜菜館比較集中的地方,賣蘇式糕點的店在步行街上也有好幾家。蘇軾說來吳中不去虎丘乃一憾事也。誠然,虎丘是我個人認為蘇州景點中最值得一去的。劍池是否真的是夫差之父吳王闔閭的墓地也讓人充滿好奇。有一天出去玩的時候在街上走著走著,突然看到夕陽映在大拱門上,特別好看。當時也沒多想,拿起手機,留下了一張照片。拙政園內亭臺水榭相映成趣,唯一的缺點就是人多。每年仲夏,傍晚時分,在洱海邊,看晚霞便成一道絢爛而獨特的風景,每一年夏天我都去洱海看海,這次無意中拍下來的是讓我最滿意的一張圖了。回家整理照片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無意間拍下來的這張圖片那麼驚豔,太好看了,當時拍的時候還沒感覺這麼美呢,現在越看越喜歡。
4、螃蟹季忙到「手抽筋」 蘇州扎蟹工月入過萬
秋風起蟹腳癢,這個時節,大閘蟹是當之無愧的C位美食。不過,在大家大快朵頤的背後,還有一群忙到手抽筋的扎蟹工,一起去蘇州的市場裡看看他們忙碌的一天。「扎蟹了,快點!那邊要扎蟹了。」蘇州市某農貿市場店主一聲吆喝,阿婆們提著板凳迅速聚攏到了這家,麻利地坐在自己的小板凳上,圍攏在水桶邊,他們是這個螃蟹季裡的一群特殊的臨時工:扎蟹工,幾十秒功夫,十隻大閘蟹扎完了。扎蟹的行情隨季節變化,中秋前後的旺季,扎一隻五毛,等到快要落市的季節,扎一隻螃蟹只能賺上兩毛錢。蘇州市螃蟹養殖戶殷國寶介紹,這樣綑紮螃蟹不會爬來爬去,裡面放冰塊,螃蟹也不會死。兩手左右開工,牙齒幫著打結,扎完一隻螃蟹,最快不超過五秒,考驗的不光是速度,還有耐力,哪怕紮上整整一天,阿姨們的平均速度也能保持在十秒左右。扎蟹工表示,在公司裡可以賺到兩三萬。一天紮上三千個蟹,工作時間接近12小時,為了不讓手被水泡脹泡爛,扎蟹工們大都會戴上防水的乳膠手套。新興的銷售方式,創造了扎蟹這個獨特的行當,而一季兩三萬的收入,也讓阿婆阿姨們格外珍惜這個季節性的行當。
5、十五世紀崔溥筆下的蘇州,湖山明媚,景致萬狀
夜三更,又乘月棹舟而北,過閶門,——閶門之外有通波亭臨湖,舊名高麗亭,宋元豐間所築,以待高麗朝貢之使。亭前接屋連檣,舳艫如櫛。亭之西,望有大塔,即寒山禪寺,所謂「姑蘇城外寒山寺」者也。蘇州古稱吳會,東瀕於海,控三江,帶五湖,沃野千裡,士夫淵藪。自古天下以江南為佳麗地,而江南之中以蘇杭為第一州,此城尤最。又如閶門、碼頭之間,楚商閩舶輻輳雲集。又湖山明媚,景致萬狀。朝鮮人,在濟州擔任推刷敬差官時,明弘治元年,因父去世奔喪回家,途中,他及同船的42人突遭暴雨,漂至浙江台州海岸登陸。他們一行抵寧波、杭州,隨後沿京杭大運河直達北京。覲見明廷後渡鴨綠江返國,行程8000餘裡,歷時135天。崔溥歸國後寫成《漂海錄》,全文5.4萬餘字,崔著原是寫給朝鮮國王的「中朝聞見日錄」。時至崔溥死後70年,由其外孫柳希春以校正本鏝刻刊行,定名《漂海錄》,得以行世。特別是還原了十五世紀京杭大運河的歷史面貌,是研究參證大運河歷史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