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字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你看祖先們的方法有多巧妙
漢字是我們中國人的文化傳承的基礎,也是我們從小使用到大的文字,很常見也很重要,如今的漢字已經不僅僅是影響我們的文字了,它對全世界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比如聯合國早在數十年前就將漢語確定為聯合國的官方語言,可見漢語已經是影響全世界的重要語言了。
漢字博大精深,字形也千變萬化,可以用最簡潔的字講出最複雜的含義,比如成語,就是典故的集大成者,漢字雖然歷史悠久,可與它相伴的拼音可就不是這樣了,因為拼音是民國時期才逐漸發展的一種識別漢字的方法,既然如此,那民國之前的古人,究竟是如何識字的呢?
眾所周知,拼音共有26個字母,通過它們可以讀出幾乎所有的漢字,我們小學時期都是通過拼音來識字的,不過在古代,拼音並未被發明出來,那個時候的古人,用的發音方法十分巧妙,比如最簡單的,就是用「直音法」,所謂「直音法」就是通過已經知道的字來學習讀音,比如「王」是很常見的字,若是學習到「亡」,就可以用這種方法,不過它也有很大的缺陷。
後來有人發明了一種「讀若法」這種方法很巧妙,跟以前我們學習英語一樣,在漢字的旁邊標上它的漢字「諧音」,比如學習到「鑫」字的時候,會在它旁邊標上「心」,這種方法很直接也很簡單,但是缺點也很明顯,因為它失去了精準度,讀音究竟是重讀還是輕讀都很難分辨。
還有一種方法,叫做「譬況法」,它的意思很簡單,也就是用簡單的字來描述當時讀這個漢字的唇齒細節,比如「寶」字,就屬於口唇發音,用不到舌頭,也用不到牙齒,還有一種叫做「反切法」的「拼音」方法,這個方法是用漢字當拼音,比如讀「魯」的時候,就會標上注音「郎古」,古人讀著讀著,就能學會這個字,可以說是很巧妙了。
看來古人的智慧還真是無窮無盡,就連在漢字讀音上,也不例外,這樣的方法真是讓人讚嘆不已,不過這樣也導致了古人與我們現代的讀音有所不同,很多字都是古今不同的,比如現在的很多多音字,都是在哪個時候的影響下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