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戴軒)隨著疫情在世界範圍內發酵,新冠肺炎的新特性不斷被發現。10月12日,英國《柳葉刀·傳染病》(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發表了美國首例二次感染病例的詳情,患者兩次核酸陽性僅間隔48天。據統計,全球範圍內至少有荷蘭、比利時、厄瓜多和中國香港報告了二次感染病例。
醫學專家表示,雖然二次感染還只是少數現象,但感染新冠後人體究竟能獲得多久的免疫保護、疫苗的有效性等仍待觀察。人類對新冠的了解非常有限,個體應重視口罩佩戴、手衛生、少聚集的防護舉措。
美國出現首例二次感染 症狀顯著加重
《柳葉刀·傳染病》10月12日發表了一篇題為《新冠病毒二次感染的基因組學證據:一個病例研究》的文章,介紹了美國首例二次感染新冠病毒患者。
該患者為美國內華達州一名25歲男子,曾兩次向當地衛生部門報告病毒感染症狀。首次核酸陽性發生在今年4月18日,第二次為6月5日,兩次陽性的間隔時間僅48天。在此期間,5月兩次隨訪均為陰性。
患者3月25日出現病毒感染症狀,此前沒有臨床意義的潛在疾病史,也沒有發現免疫功能受損的跡象。隔離期間,患者症狀得到緩解,至5月28日仍然感覺良好。5月31日,患者在緊急護理中心尋求治療,自報發燒、頭痛、頭暈、咳嗽、噁心和腹瀉,5天後(6月5日)入院,病人出現缺氧、呼吸急促,核酸檢測陽性。
患者第二次感染的症狀比第一次嚴重,在醫院需要持續氧氣支持,報告的症狀包括肌痛、咳嗽和氣短,胸片顯示出現斑片狀、雙側、間質混濁。
這不是個例。
根據報導,全球已有荷蘭、比利時、厄瓜多和中國香港報告了二次感染病例。《柳葉刀·傳染病》刊登的上述病例是北美洲首個有症狀的新冠二次感染者,其與厄瓜多病例相似,二次感染時顯示出症狀嚴重程度增加,而來自比利時、荷蘭、香港的病例在症狀嚴重程度上沒有表現出差異。
追問1
為什麼會發生二次感染?
《柳葉刀·傳染病》的文章披露,對SARS-CoV-2的基因組分析顯示,上述內華達州患者兩次感染相關的變異株存在著顯著的遺傳差異,換言之,患者的兩次感染,分別是由兩種基因不同的新冠病毒引起的。
由於對新冠病毒感染後機體可獲得保護性免疫的程度,目前尚不清楚,再次感染的原因沒有定論。
作者分析了兩種可能。
其中一種,是患者痊癒後在外界感染了變異的新冠病毒。該患者第二次陽性的時間與一名同居人(父母)陽性時間一致,同居人提供了可能的感染來源,不過對其的基因測序還在繼續中。
另一種可能是持續感染。換言之,病毒在患者體內自然進化、變異,逃過了第一次形成的自然免疫。作者同時表示,兩個病毒的遺傳不一致性大於可以解釋的短期體內進化。
「一般認為,病毒很難在單獨的個體內實現如此大的變異,需要較長時間、多代、多人的不斷累積,才能變異出新的毒株。不過,人類對新冠病毒的了解還十分有限,現在做出任何結論都為時尚早。」國家感染性疾病醫療質量控制中心辦公室主任蔣榮猛說。
追問2
二次感染會帶來哪些挑戰?
蔣榮猛告訴新京報記者,目前,人體感染新冠病毒後能獲得多大程度的保護性免疫尚不清楚。二次感染病例的產生,首先提示了對疫苗有效性帶來的挑戰。
「人體感染病毒後產生的自然抗體,免疫效率通常高於接種疫苗所產生的抗體。」蔣榮猛說。但二次感染的病例說明,即便個體曾感染新冠病毒,也未必都能獲得足夠的免疫水平。這帶來了對「群體免疫」對策是否靠譜的進一步思考。
前述文章的作者指出,如果患者屬於體內病毒自然進化的病例,意味著新冠病毒能以足夠的遺傳靈活性來適應人體環境,避免自然免疫。
總的來說,曾經感染過新冠的患者,二次感染的易感性究竟有多大仍不清楚。但在對其他冠狀病毒免疫的研究中,1-3年內可能發生2-9次免疫力喪失。
「普通感冒很多就是由冠狀病毒導致,二次感染的機率是很高的。」蔣榮猛說。當下,新冠沒有特效藥、疫苗有效性也未揭露,對於普通市民而言,最重要的是不要對新冠病毒掉以輕心,佩戴口罩、注意手衛生、減少聚集,這些看似平常的手段,是最有效的自我保護措施。
新京報記者 戴軒
編輯 張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