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然間我已霜染兩鬢,年過半百,做了三十年的鄉村教師,沒有大起大落,平平淡淡,人生倒也安逸。偶爾回首往事,求學之時的艱難歷程,始終恍如昨天。
八七年高考後,我有幸收到了省城一所大專學校的錄取通知書,鹹魚也有了翻身的時候,我才有機會第一次翻越大秦嶺,坐車領略到了華夏文明龍脈的自然風光。尤其那蜿蜒曲折,險象環生的秦嶺深處的那條悠長的公路。
三十多年前的秦嶺腹地中的洛南縣,經濟發展緩慢,交通閉塞,通向省城的公路只有兩條。一條向東北走石門,黃龍,翻秦嶺,經華陽從羅敷再坐火車去西安。因乘客們來回等車倒車用時較長且不方便,再加上當地治安狀況極差。除非萬不得已,洛南人才會提心弔膽地走這條路去省城。
通常我們洛南人都會在縣城東、西兩個車站,買票坐車。西站隸屬商洛地區運輸公司。西站的班車會直達火車站附近的尚德門汽車站。而東站由洛南客運公司經營,其所屬客車則在離我們學校不遠的自強西路上的自強旅館裡停車過夜。自然我坐車回家十分方便。
兩個車站的客車大抵經永豐、紅土嶺、洪門河、黑龍口、鐵爐子、秦嶺、張家坪、李家坪、鄭家坪、流峪飛峽、流峪口、九間房鄉、玉山、藍田最後抵達西安。行程順利的話,五六個小時就到西安了。如果遇上極端天氣和堵車,行程長短就看你的造化了。
第一次獨自一人去西安,走在這改變自己命運的路上,心情自然激動。嘆十年辛苦沒有白費,父母的辛勞沒有辜負。只是初次離開父母,竟有點小憂傷。客車顛簸,思緒搖曳。窗外突兀的山峰,也隨車顛簸搖晃。車入黑龍口,兩岸懸崖峭壁,如刀劈過一般,兇險萬分,最窄處僅能容納兩輛車雙向通行。可能是經常發生車禍的緣故,中間用水泥墩隔離開來。長長的車隊從峽谷之中急馳出來,猶如黑龍口裡吐出的沖天水柱,蔚為壯觀!
再向西行駛,便是出商縣最後一個木材檢查站。從這裡西望,山陡峭險峻,崖絕壁恐怖,根本想像不到一條公路就順著這懸崖峭壁間盤旋而上,艱難而頑強地延伸到這條公路的最高處——秦嶺。每次車行到此,乘客鴉雀無聲,甚至都能聽見大家的心跳聲。夏天裡,師傅開恩方便時,在這裡極目遠眺,秦嶺諸峰重重疊疊,碧翠流溢,藍天白雲,空氣清冽。處身這樣的世外桃源,不由你心潮澎湃,引吭高歌,把塵世間的一切煩惱丟棄在山山峁峁,溝溝岔岔,做一個純碎的自己。
大二那年暑假,天氣炎熱,我們一路昏昏沉沉,迷迷糊糊打著瞌睡坐車回家。行至木材檢查站附近,有人指著窗外驚呼不已,我回頭看著窗外,只見一面山坡,從秦嶺山頂,到坡底全被血紅血紅的半拉西瓜所覆蓋。整面坡一片血紅,其狀看似壯觀,其實卻慘不忍睹。我的心一直在糾結司機師傅的安危,至今不能釋懷。
這裡山大谷深,土地貧瘠,多產包穀洋芋。每年寒假回家都能看見,公路兩旁的住家戶,家家屋簷下的挑上都掛著金燦燦的包穀穗子。大人小孩都習慣端著熱氣蒸騰的糊湯煮芋頭,圪蹴在頑石上,頭也不抬,呼呼嚕嚕,十分香甜,著實令人嘴饞,流口水。仿佛面前駛過的汽車與他們的世界毫無關係,只有碗裡的飯才是滿眼的幸福。
人無窮盡頭,天有雲開時。靠山吃山,靠路吃路。山裡的冬天來得早,農曆十月前後,秦嶺深處就會突然降雪。一些毫無準備的司機就會泊車路邊,不敢前行。附近的村民看到商機,兜售各種零食小吃,開水,當然還出租各種型號的汽車防滑鏈,方便受困司機,多少也有些進項,貼補家用。或許冬天也是他們收穫最多的季節。
也是大二年級的寒假,天降暴雪,洛南運司客車停運。我們只有在學校辦公室開了證明,才買到了回洛南的車票。第二天五點起床,我們老鄉同學一行十幾人,從學校經北門去汽車站,因我和一位同學行李重,落在後邊。落單的我們遭遇了打劫,好在我們是學生沒有什麼錢財,劫匪們搜走了我倆幾十斤糧票和十幾塊錢。因在西安此種賊事經歷較多,倒也沒有什麼可怕的。只是到現在還心疼那當時能吃兩個月的糧票啊。
汽車如蝸牛般緩慢行駛在白茫茫的關中平原上。喇叭裡反覆播放著秦腔丑角大師閆振俗的《教學》選段,以至於我現在都能熟唱幾句,引人發笑。車過九間房鄉,一個《格林童話》中雪的世界在我們面前出現,雪在斷斷續續地飄著,白茫茫一片,天地難分。所有的樹都掛滿了冰凌花,冰凌條,晶瑩剔透。白花花,毛茸茸,如同海裡的珊瑚,那麼潔白,那麼可愛。松柏掛霜,萬物冰封。車行駛到秦嶺嶺頭時,我們下車方便,路邊的積雪抹過了膝蓋,呼呼的山風,吹在臉上如同刀子在臉上划過。裹著雪的風使勁地從襖領處直往懷裡鑽,透心的冷。整個峪裡難聞一聲鳥鳴。面對著天地一色,厚厚的積雪,歸心似箭的人,怎能不想起韓愈的名句「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這條穿行在流峪的312國道,自古就是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其在隋唐之時,被稱為「藍武驛道」。行走在這條驛道上的多為貶謫官員,鬱鬱寡歡,憂愁前程。面對秦嶺深處的自然景色,一時忘卻鬱悶,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岑參的《終南雲際精舍尋法澄上人不遇》裡「諸峰皆青翠,秦嶺獨不開。石鼓有時鳴,秦王安在哉。」李逢吉的《奉送李相公重鎮襄陽》「冰雪背秦嶺,風煙經武關。」韓愈等詩人描寫秦嶺的詩篇,就如同秦嶺山裡松柏一樣,綠色長青,千年傳誦。
幾千年來,江山易主,朝代更替。可那幾千裡的驛路,依然馬蹄聲聲,車水馬龍。如今的流峪古道,在312國道改道,幾條高速橫貫大秦嶺之後,行人汽車漸漸稀少,喧囂的流峪古道終於恢復了寧靜。然而「藍武驛道」沿途的自然景觀卻被智慧的藍田人開發成旅遊景點,如流峪飛瀑,高山草甸,玉山的藍河景區等,用自然的魅力,迎接著四面八方遊客,還有那些慕名而來,在古驛道上搜尋古人遺落的詩篇與身影,在山谷中尋覓山野的悠靜和灑脫。
我幸運我曾經在這條路上走過,讀著詩人們氣勢磅薄的詩篇,卻沒有詩人們那麼鬱悶的心情。我沒有經歷過車馬勞頓的艱辛,卻體驗到了驛道上的春夏秋冬,四時的美景。許多美好的東西,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獲得心靈的愉悅和升華!
作家李斌,男,1968年生人。石坡中學高級教師。洛南愛故鄉文學小組核心成員。愛好寫作,筆耕不輟。樂於助人,愛好公益。喜愛文學,喜歡用文字悄悄記錄自己默默無為的人生。
文: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