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校園】心如明鏡臺

2021-02-19 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

無事溪邊的明鏡臺,是學院凝聚、濃縮文化極深的一景。在天問草原縱橫捭闔、天馬行空一番之後,由香樟路慢慢行來,穿過櫻花路,在觀鷺臺小憩片刻,再沿無事溪緩緩向西,明鏡臺亦在眼前。


明鏡臺的標石,也是全院石頭記中極美的。首先是石頭本身的形質美:如硯如璧、洞圓稜鋒。一稜寬足以刻上「明鏡臺」,側一面則是完整偈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為何不刻六祖惠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卻是被惠能打敗的禪境稍遜的神秀呢?轉念間,不禁點頭稱是:我們這些紅塵俗事中人,何以能「本無樹、亦非臺」,且不說心外無物,就是身外無物也不適宜。「本來無一物」不過是妄作空玄之談,毫無實際修身齊家之用,弄不好反成了逃避現實和消極殆惰的藉口。況且學生們恰年少有為,當然得鼓勵他們積極入世,循序漸進,從修身的基礎做起,每日三省其身。當年神秀未必沒有惠能的境界,也許是他覺得惠能「無一物」的境界是水到渠成的事,真正難的是每日每時的「勤拂拭」,漸修才能達到頓悟,量變才能質變。


明鏡臺上有「一瓢泉」,泉名取「一瓢飲」之意,此意有兩典故,一為「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另一是「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弱水」古時先是指不能載舟、只可渡筏的淺溪,後在古文學中泛指險而遙遠的河流,再後「弱水三千」又引申為「愛河情海」之意。《紅樓夢》中黛玉問寶玉:「寶姐姐和你好你怎麼樣?寶姐姐不和你好你怎麼樣?寶姐姐前兒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麼樣?今兒和你好,後來不和你好你怎麼樣?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麼樣?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怎麼樣?」寶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此為「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表達愛的專一。

大千世界,花紅綠柳,色色在目,難免一時迷惘困惑。所謂「亂花迷人眼」,要在黑與白、真與假、美與醜的交錯混雜之間進行甄別和選擇就很困難了,更難的恐怕是真與真、美與美、善與善的比較與取捨。賈寶玉有一陣子在大觀園中非常鬱悶,因為美好的女性太多,難以取捨。小姐裡有黛玉、寶釵、湘雲等,丫環裡有襲人、晴雯、麝月等,向著這個,那個生氣;向著那個,這個不依。他本想千紅共存,萬豔同在,眾美永遠守著他,他也永遠守著眾美。可是社會習俗不允許,家族利益不允許,情感矛盾也不允許。他本想誰也不傷害,誰也不得罪,結果前後失據、左右為難、皆不歡喜。他必須作出選擇,可怎麼選不是痛苦!不是失落!不是遺憾呢!「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是無奈,也是一種禪悟。

貧乏單調的生活,固然無聊;但窮奢極欲的生活也未必有趣。孔子三千弟子,有官運亨通的、有生意興隆的、有才華橫溢的,各行各業能人輩出,孔子認為誰最賢德呢?《論語·雍也》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孔子認為每天吃光飯、喝清水、住在簡陋的房子裡樂滋滋的顏回最賢德。孔子不是要弟子們去追求貧窮:越窮越好,誰最窮就帶大紅花,自己窮還不夠,祖宗八代都窮才根正苗紅。孔子是很講究生活品味的人,他如此讚美顏回是在提醒弟子們,人除了追求物質財富、社會地位之外,還應注重內心精神的富有。象顏回那樣內心豐裕富有的人,無論身處何地都是充盈和快樂的。

這兩個典故看上去不同,其意卻相通,都在講心:面對千紅萬豔,心定則安;面對千財萬貫,心富則樂。「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怎樣保持身心的安樂呢?自然得「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相關焦點

  • 心如明鏡,時時拂拭(心想生)
    01體用結合常使其心,虛明洞徹。如鏡當臺,隨境映現。這個其實有兩首,一個是莊子的,一個是神秀大師的。神秀大師說的什麼:「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你的心像鏡子一樣要時常擦這個鏡子,不讓它有灰塵落下。這個心就是本體,這個心就像鏡子一樣,這個鏡子是你的本體,但是這個鏡子你要經常擦,這個鏡子不擦就會落灰塵,所以他講的是用。
  • 心如明鏡,不惹塵埃.
    > 心如明鏡
  •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一)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這是一首禪理教學的好詩。
  • 五祖為何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亦未見性?
    《壇經》裡面講在華禪宗五祖弘忍讓門人提交作業,神秀大師做了「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落塵埃。」,六祖惠能觀後做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大師評價說也未見性。
  • 心如明鏡,不惹塵埃
    作者 | 桃園野菊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和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哪一個更好?
    想必大家都對「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非常熟悉。這是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所做的四句偈,其實在慧能說這話之前他的師兄神秀和尚說了另外四句,那就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禪語之: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神秀的畿子便是這首: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的這首詩表達的意思是,要時刻自我約束,保持自己的純潔,不要讓自己的心靈和身體變髒了,達到修身。id=1667304410147739039&wfr=spider&for=pc而與之對應的六祖慧能的另一首則更通達佛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本意,萬物空向,哪裡來的菩提樹和明鏡臺,哪裡的塵埃。
  • 心如明鏡,時時拂拭(心想生)
    01體用結合常使其心,虛明洞徹。如鏡當臺,隨境映現。這個其實有兩首,一個是莊子的,一個是神秀大師的。神秀大師說的什麼:「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你的心像鏡子一樣要時常擦這個鏡子,不讓它有灰塵落下。這個心就是本體,這個心就像鏡子一樣,這個鏡子是你的本體,但是這個鏡子你要經常擦,這個鏡子不擦就會落灰塵,所以他講的是用。
  • 五祖為何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亦未見性?
    《壇經》裡面講在華禪宗五祖弘忍讓門人提交作業,神秀大師做了「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落塵埃。」,六祖惠能觀後做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大師評價說也未見性。
  • 壇經諦義: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疏解】神秀作的偈子,是一個著名的偈子。因為沒有神秀的偈子,也就沒有慧能的偈子。心如明鏡臺。這句話講的是觀心。佛家常形容心知猶如照物之鏡,鏡面若是清淨了,才能照見物體的真相;若是被汙染了,鏡子就不能照物,或照物扭曲,不能呈現所照之物的實相。心如明鏡,這是佛家在講解佛理時常用的比喻。神秀講這句話,表明自己是以此為內在修行的。
  • 禪語之: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神秀的畿子便是這首: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的這首詩表達的意思是,要時刻自我約束,保持自己的純潔,不要讓自己的心靈和身體變髒了,達到修身。id=1667304410147739039&wfr=spider&for=pc而與之對應的六祖慧能的另一首則更通達佛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本意,萬物空向,哪裡來的菩提樹和明鏡臺,哪裡的塵埃。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和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哪一個更好?
    想必大家都對「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非常熟悉。這是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所做的四句偈,其實在慧能說這話之前他的師兄神秀和尚說了另外四句,那就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唐代一位祖師的偈語,啟迪人們明白了心如明鏡,不惹塵埃的禪意
    所有圖片均慧能的劇照唐代一位祖師的偈語,啟迪人們明白了心如明鏡,不惹塵埃的禪意我們生活在滾滾紅塵裡,一切吃喝用度都不能跳出紅塵之外,謀生就得工作,就得與各種各樣的人交際,所以就被各種各樣的瑣碎事煩惱。大家仰望著神秀,因他是教授師,神秀於是將偈寫在廊下的壁上:「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惠能讀後,認為神秀偈沒有見性,則作了一偈,請人寫在壁上,如下:菩提偈唐代:惠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做一個沉默寡言,卻心如明鏡的人
    惠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人生就是空空兩手來,又是空空兩手去,爭來爭去,爭個什麼?人的一生,相對於宇宙,不過是一粒塵埃,來無聲,去無痕,放下所有的執念,就輕鬆自由了,回歸到了生命的本身。但是有多少人,卻放不下?
  •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學會放下,轉眼便是柳暗花明
    如滿禪師說,佛從無為來,滅向無為去,人生如禪,我們追求的東西太多,心也會感到無限疲累,有的時候選擇放下,是為了讓我們不必陷於世俗困境,我們從禪師的角度去觀望這個世界就會發現,無為有為都不甚重要,我們最需要堅持的是自己的本心。
  • (經典解讀)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常常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我們都知道佛家禪宗是非常高的法門與境界,為我們後人修身養性,了悟真相給了很多的幫助與啟迪,禪宗的意境是非常優美的,今天我們將為大家解讀六祖慧能大師《壇經》中經典的一句話,希望大家欣賞句子時還能有所收穫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解讀
  • 菩提樹與明鏡臺
    一個道「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一個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神秀大師留下這個偈頌的前後,《壇經》中寫得很生動:       「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體汗流,擬呈不得,前後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 《莊子·應帝王》:心如明鏡,如實觀照
    聖主明君亦如得道之人,唯有明悟,才知如何引導芸芸眾生,依靠的是「行不言之教」,而非繁雜、嚴厲之法制。「鐋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調和萬物而不以為是義,恩澤於萬代而不認為是仁。達到至人的境界,其心境猶如明鏡一般,如實觀照萬物,就好像我們普通人照鏡子,或者拿著任何東西放在鏡子前,「不將不迎,應而不藏」,不歡迎也不拒絕,如實觀照,不會有任何隱藏。
  • 《莊子·應帝王》:心如明鏡,如實觀照
    聖主明君亦如得道之人,唯有明悟,才知如何引導芸芸眾生,依靠的是「行不言之教」,而非繁雜、嚴厲之法制。「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調和萬物而不以為是義,恩澤於萬代而不認為是仁。達到至人的境界,其心境猶如明鏡一般,如實觀照萬物,就好像我們普通人照鏡子,或者拿著任何東西放在鏡子前,「不將不迎,應而不藏」,不歡迎也不拒絕,如實觀照,不會有任何隱藏。簡單來說,我們普通人在到了新的工作環境或生活環境時,接觸到了其他的人或事,主觀情緒將會極大地左右我們對其他人和事的判斷,或是幸災樂禍,或是趨利避害,避重就輕,總會忽略對方的一面,也會放大對方的一面。
  •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學會放下,轉眼便是柳暗花明
    如滿禪師說,佛從無為來,滅向無為去,人生如禪,我們追求的東西太多,心也會感到無限疲累,有的時候選擇放下,是為了讓我們不必陷於世俗困境,我們從禪師的角度去觀望這個世界就會發現,無為有為都不甚重要,我們最需要堅持的是自己的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