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網訊(文/圖 記者 趙梅 聶寧)用剪紙藝術喚醒沉睡千年的樓蘭姑娘,讓面人講述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暨第八屆「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周」活動在吐魯番市葡萄溝景區啟動。當日上午,在景區內的非遺集市現場,柳編、剪紙、麵塑、刺繡、彩鞠等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用他們帶來的各種惟妙惟肖的作品,向遊客講述新疆古老的歷史文化故事。
用剪紙喚醒樓蘭姑娘
在非遺集市一樓的剪紙作品展館裡,季玉蘭一身紅色旗袍,耳朵上戴著葡萄剪紙,正在給遊客介紹著她的剪紙作品。
季玉蘭是鄯善縣剪紙藝術非遺傳承人,她在奶奶的影響下,7歲就開始學習剪紙藝術,如今,從事剪紙創作已有40餘年,尤其酷愛剪團花和人像剪影藝術。與普通的民間剪紙不同,季玉蘭的剪紙作品講述最多的是新疆本地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故事。
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或圖案,用於美化生活的民間藝術。新疆剪紙既有我國北方民間剪紙粗獷、質樸的特性,又有南方剪紙細膩、秀麗的風格,已經形成了以本土地域文化為主要表現形式的作品。
此次參展,季玉蘭對外展示的剪紙作品主要是樓蘭姑娘系列和漢服系列,「這組樓蘭姑娘系列剪紙是我構思最久的一組作品,我想了兩年多,才著手創作出了這組作品。」季玉蘭說,樓蘭姑娘系列剪紙共有25套,她剪了一個多月,最終完成。「我之所以想把沉睡千年的樓蘭姑娘『喚醒』,就是因為樓蘭姑娘生活的這片土地也是我的家鄉,我想在傳承剪紙的同時,讓更多的人了解我的家鄉。」她說,截至當日14時,已有幾位商戶看到她的作品後,和她洽談合作事宜。
面人再現張騫出使西域故事
在非遺集市二樓的展廳,一組色彩豔麗的面人,吸引了很多遊客圍觀拍照。
據這組面人創作人之一,烏魯木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麵塑項目傳承人懷元辰介紹,這組麵塑作品名叫「絲綢之路商隊」,它描述的是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
這組面人共有30餘個,表情和神態各有不同,有的手捧文書,表情肅穆;有的牽著駱駝,面帶微笑。
「這是我們團隊四個人,構思了一年多,花費了兩個多月創作而成。」懷元辰說,這其中難度最大的是塑造人物的表情和衣服的造型。「我們為創作這組面人,去博物館查看了大量的文物和圖片資料,還翻閱了大量關於張騫出使西域的文獻史料,充分了解這組麵塑的文化背景後,才開始著手創作。」他說,此次參展,就是對外展示團隊的麵塑工藝水準,給團隊的麵塑作品找市場。
麵塑,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麵人,是源於山東、山西、北京的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即以麵粉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如今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
把古代蹴鞠變身為裝飾品彩鞠
「這些懸掛的彩球是做什麼用的?」在二樓展廳裡,一排排懸掛在展廳半空的豔麗彩球引起很多遊客好奇。
彩球的製作者、烏魯木齊彩鞠藝術工作者鄒永萍向遊客介紹,這些彩球叫彩鞠,是她和團隊兩個月前手工製作的非遺文創產品,可以用於高檔空間的裝飾。
此次她帶來的彩鞠,主要以新疆四季人文特點為文創元素製作而成,「傳統的蹴鞠是用碎布和棉花包裹而成,我們製作的彩鞠裡面包裹的是新疆的薰衣草,玫瑰花,棉花乾花等香料材料。」鄒永萍說,團隊製作的彩鞠產品,大的直徑可達幾十釐米,可以做室內裝飾品,小的直徑僅有1至2釐米,可製作成耳環手鍊等飾品。
據了解,彩鞠起源於中國古代的蹴鞠,是古人用來手拋腳踢的一種器物,蹴鞠在唐代非常盛行,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世民都非常喜歡看「蹴鞠」,因此,蹴鞠在唐代以後,逐漸在民間流行。
用木板烙畫講述家鄉歷史文化
在別人看來只能用來燒火的木頭,克然木•熱扎克卻把它們變為一件件精緻的木板烙畫掛件。
克然木•熱扎克是鄯善縣烙畫傳承人,此次參展,他帶了200多件烙畫作品,這些烙畫作品多以木板烙畫為主,也有少量的葫蘆烙畫作品。「我的烙畫主要以宣傳吐魯番的名勝古蹟和風土人情為主。」他說,這些烙畫作品均是他在閒暇時間,去吐魯番採風後創作而成。
克然木•熱扎克原本是鄯善縣一名美術老師,15年前,在去內地學習時,他發現內地葫蘆烙畫非常受人喜愛,於是,開始鑽研葫蘆烙畫,如今,他不僅能嫻熟地在葫蘆、各種木板上繪製各種圖案,還自行研究出了用電烙鐵、布料作畫的方法。
烙畫是中國傳統畫,烙畫亦稱烙花、燙花,它是利用碳化原理,通過控溫技巧,不施任何顏料以烙為主,套彩為輔的表現手法,在木板、竹木等材料上勾畫烘燙作畫,巧妙自然地把繪畫藝術的各種表現技術與烙畫藝術融為一體。
來源/天山網
原標題:《逛非遺集市 ,看民間「絕活兒」講新疆故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