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非遺集市 ,看民間「絕活兒」講新疆故事

2021-02-08 澎湃新聞

天山網訊(文/圖 記者 趙梅 聶寧)用剪紙藝術喚醒沉睡千年的樓蘭姑娘,讓面人講述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暨第八屆「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周」活動在吐魯番市葡萄溝景區啟動。當日上午,在景區內的非遺集市現場,柳編、剪紙、麵塑、刺繡、彩鞠等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用他們帶來的各種惟妙惟肖的作品,向遊客講述新疆古老的歷史文化故事。

用剪紙喚醒樓蘭姑娘

在非遺集市一樓的剪紙作品展館裡,季玉蘭一身紅色旗袍,耳朵上戴著葡萄剪紙,正在給遊客介紹著她的剪紙作品。

季玉蘭是鄯善縣剪紙藝術非遺傳承人,她在奶奶的影響下,7歲就開始學習剪紙藝術,如今,從事剪紙創作已有40餘年,尤其酷愛剪團花和人像剪影藝術。與普通的民間剪紙不同,季玉蘭的剪紙作品講述最多的是新疆本地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故事。

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或圖案,用於美化生活的民間藝術。新疆剪紙既有我國北方民間剪紙粗獷、質樸的特性,又有南方剪紙細膩、秀麗的風格,已經形成了以本土地域文化為主要表現形式的作品。

此次參展,季玉蘭對外展示的剪紙作品主要是樓蘭姑娘系列和漢服系列,「這組樓蘭姑娘系列剪紙是我構思最久的一組作品,我想了兩年多,才著手創作出了這組作品。」季玉蘭說,樓蘭姑娘系列剪紙共有25套,她剪了一個多月,最終完成。「我之所以想把沉睡千年的樓蘭姑娘『喚醒』,就是因為樓蘭姑娘生活的這片土地也是我的家鄉,我想在傳承剪紙的同時,讓更多的人了解我的家鄉。」她說,截至當日14時,已有幾位商戶看到她的作品後,和她洽談合作事宜。

面人再現張騫出使西域故事

在非遺集市二樓的展廳,一組色彩豔麗的面人,吸引了很多遊客圍觀拍照。

據這組面人創作人之一,烏魯木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麵塑項目傳承人懷元辰介紹,這組麵塑作品名叫「絲綢之路商隊」,它描述的是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

這組面人共有30餘個,表情和神態各有不同,有的手捧文書,表情肅穆;有的牽著駱駝,面帶微笑。

「這是我們團隊四個人,構思了一年多,花費了兩個多月創作而成。」懷元辰說,這其中難度最大的是塑造人物的表情和衣服的造型。「我們為創作這組面人,去博物館查看了大量的文物和圖片資料,還翻閱了大量關於張騫出使西域的文獻史料,充分了解這組麵塑的文化背景後,才開始著手創作。」他說,此次參展,就是對外展示團隊的麵塑工藝水準,給團隊的麵塑作品找市場。

麵塑,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麵人,是源於山東、山西、北京的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即以麵粉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如今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

把古代蹴鞠變身為裝飾品彩鞠

「這些懸掛的彩球是做什麼用的?」在二樓展廳裡,一排排懸掛在展廳半空的豔麗彩球引起很多遊客好奇。

彩球的製作者、烏魯木齊彩鞠藝術工作者鄒永萍向遊客介紹,這些彩球叫彩鞠,是她和團隊兩個月前手工製作的非遺文創產品,可以用於高檔空間的裝飾。

此次她帶來的彩鞠,主要以新疆四季人文特點為文創元素製作而成,「傳統的蹴鞠是用碎布和棉花包裹而成,我們製作的彩鞠裡面包裹的是新疆的薰衣草,玫瑰花,棉花乾花等香料材料。」鄒永萍說,團隊製作的彩鞠產品,大的直徑可達幾十釐米,可以做室內裝飾品,小的直徑僅有1至2釐米,可製作成耳環手鍊等飾品。

據了解,彩鞠起源於中國古代的蹴鞠,是古人用來手拋腳踢的一種器物,蹴鞠在唐代非常盛行,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世民都非常喜歡看「蹴鞠」,因此,蹴鞠在唐代以後,逐漸在民間流行。

用木板烙畫講述家鄉歷史文化

在別人看來只能用來燒火的木頭,克然木•熱扎克卻把它們變為一件件精緻的木板烙畫掛件。

克然木•熱扎克是鄯善縣烙畫傳承人,此次參展,他帶了200多件烙畫作品,這些烙畫作品多以木板烙畫為主,也有少量的葫蘆烙畫作品。「我的烙畫主要以宣傳吐魯番的名勝古蹟和風土人情為主。」他說,這些烙畫作品均是他在閒暇時間,去吐魯番採風後創作而成。

克然木•熱扎克原本是鄯善縣一名美術老師,15年前,在去內地學習時,他發現內地葫蘆烙畫非常受人喜愛,於是,開始鑽研葫蘆烙畫,如今,他不僅能嫻熟地在葫蘆、各種木板上繪製各種圖案,還自行研究出了用電烙鐵、布料作畫的方法。

烙畫是中國傳統畫,烙畫亦稱烙花、燙花,它是利用碳化原理,通過控溫技巧,不施任何顏料以烙為主,套彩為輔的表現手法,在木板、竹木等材料上勾畫烘燙作畫,巧妙自然地把繪畫藝術的各種表現技術與烙畫藝術融為一體。

來源/天山網

原標題:《逛非遺集市 ,看民間「絕活兒」講新疆故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逛非遺集市 ,看民間「絕活兒」講新疆故事
    天山網訊(文/圖 記者 趙梅 聶寧)用剪紙藝術喚醒沉睡千年的樓蘭姑娘,讓面人講述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暨第八屆「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周」活動在吐魯番市葡萄溝景區啟動。當日上午,在景區內的非遺集市現場,柳編、剪紙、麵塑、刺繡、彩鞠等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用他們帶來的各種惟妙惟肖的作品,向遊客講述新疆古老的歷史文化故事。
  • 來非遺集市與文化撞個滿懷!這些民間絕活兒,你看過多少?
    12月19日,以非遺傳承為主題的浙江創意園「7號妙會」在蒲鞋市街道舉行,非遺走出展覽館、走進市井,成為可看、可玩、可體驗、可購買的文創消費品,也讓市民「觸到」溫州非遺老字號的勃勃生機。活動中,蒲鞋市街道將文化禮堂陣地延伸,首次將非遺項目搬到了創意園區,並整合浙江創意園直播基地資源,藉助網紅直播等宣傳營銷平臺,把非遺珍寶串成涵蓋「吃、行、遊、購、娛」的精美項鍊。遊露天集市  看民間絕活兒當天,非遺傳承人坐鎮雅集,搭建起了一座露天傳統文化博物館。
  • 就在本周末,來七寶老街,吃美食,逛集市,還能體驗……
    除了傳統美食,還可以逛集市!2020年「五五購物節·品質生活直播周」期間,七寶老街也有一場直播——主推七寶古鎮非遺手作集市。5月30日—31日,「海上文創」聯合七寶古鎮公司推出DIY「手作」文創集市,有手工教室,也有撞鐘祈福,更有漢服體驗。
  • 蘭溪這個古鎮推出周末「非遺」集市,特別受到青少年喜歡
    7月19日,蘭谿市女埠街道團工委聯合女埠知聯開展「感受非遺魅力 傳承非遺文化」主題活動,來自金華環城小學和環城二小的近80名學生和家長一起走進女埠老街和文懿館,觀看女埠非遺宣傳片,近距離感受和學習糧食砌、糖畫、剪紙、竹編等非遺文化,現場觀摩省級非遺糧食砌非遺傳承人現場演示糧食砌製作,大家都覺得很過癮。
  • 葡萄溝裡逛「非遺大集」
    13日,作為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暨第八屆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周的主場,火焰山下的葡萄溝風景區拉開了「文旅大融合、非遺進景區」的序幕,也開啟了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的新徵途。 穿過長長的葡萄架長廊,葡萄溝景區內的2千平方米的非遺集市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這裡集中展售著上千種新疆非遺商品,既有樂器、地毯、土陶、面人、柳編、彩鞠、刺繡、烙畫等「指尖上非遺」,還有饢、瑪仁糖、俄羅斯列巴、黑桑葚卡瓦斯等「舌尖上非遺」。
  • 文化與自然遺產日:寶山寶楊寶龍廣場露天內街變身「非遺集市」讓...
    人民網訊 寶山紅燒鮰魚烹飪、羅店彩燈、羅店魚圓、羅涇十字挑花、月浦竹編、高境布藝堆畫、大場易拉罐畫、友誼民間剪紙、淞南蛋雕、顧村結藝……6月13日「文化與自然遺產日」,寶山寶楊寶龍廣場露天內街變身「非遺集市」,從入口飄散陣陣香氣的紅燒鮰魚一直逛到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與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的文創小攤
  • 【文化動態】2020大運河文化節之京津冀「非遺絕活兒」百姓評選活動
    京津冀「非遺絕活兒活動將通過百姓網絡投稿、專家現場評審的形式,選出京津冀「非遺絕活兒」。百姓評選環節(一)評選要求:京津冀(通州區、武清區、廊坊市)「非遺絕活兒2、視頻:5分鐘以內的非遺絕活兒相關視頻3、文字:500字以內的非遺絕活兒簡介
  • 北京文博丨2020大運河文化節之京津冀「非遺絕活兒」百姓評選活動
    」板塊重要內容之一,京津冀「非遺絕活兒」百姓評選活動於近日面向社會啟動線上徵集。活動將通過百姓網絡投稿、專家現場評審等形式,選出京津冀「非遺絕活兒」。(二)評選時間:即日起至11月13日24時(三)評選郵箱:dayunhewenhuajie@163.com(四)評選內容:京津冀「非遺絕活兒」百姓評選活動以網絡投稿的形式參與,提供以下一種形式資料即可:
  • 非遺傳承新玩法! 騰訊總部內擺起了非遺年貨集市
    晶報訊(記者 嚴佳穎 謝群)日前,南山區文化館攜手市非遺保護中心、騰訊微視、和寶寶文教科技有限公司、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非遺協同創新與研究中心,開展「2021《非遺帶回家》年貨集市活動」,以線上直播與線下展示相結合的方式,在騰訊濱海總部大廈設置了非遺年貨集市,深圳市17個非遺項目的文創、美食產品亮相,向騰訊員工推薦非遺好物,還以「直播+電商」的非遺創新展示
  • 山東舉辦優秀非遺故事會 留學生聽傳承人講民間故事
    2017年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月優秀非遺故事會齊魯網2月23日訊(記者 朱訓壯 陳志富) 今天,在山東省文化館,山東大學國際交流中心的留學生和濟南東方雙語小學的同學們共同上了一堂特別的來自淄博、青島、濰坊、濟寧等地的8個國家級、省級民間文學類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以講故事的形式,和大家分享臨淄成語典故《管鮑之交》、嶗山民間故事《劉墉遊嶗山》、麒麟傳說《麒麟化生》、柳毅傳說《柳毅傳書》等齊魯優秀傳統文化,聆聽歷史知識,傳承文化經典。
  • 非遺接地氣講好濟南故事
    這既是對濟南歷史文化名城的肯定,也是對濟南100多項各具特色的非遺項目保護、傳承、發展取得成績的肯定。  參加本次博覽會的濟南非遺項目包括民間曲藝、故事傳說、手工技藝、社會風俗、禮儀禮節等,分類不同,特點各異,代表了濟南源遠流長的民間文化,彰顯了歷史名城的厚重積澱,展現著城市文化品位,成為城市精神與城市內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受到市民追捧與媒體關注。
  • 石家莊市國家級非遺項目之1:耿村民間故事
    耿村隸屬石家莊市藁城區,耿村故事於2006年被列入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涵蓋神話傳說、英烈傳奇以及當代新人新事等內容,根據耿村故事整理的文學作品超過7000萬字。耿村始建於明初。初為看墳莊,後改名為耿村。為紀念耿再辰的功德,每年的四月初一到初四村裡都要舉辦耿王廟會,方圓百裡的善男信女和各路商賈都要雲集於此。廟會中有唱大戲、說書、擔經舞、打扇鼓等豐富多彩的民俗節目表演。
  • 走近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探尋廣陽民間故事
    走近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探尋廣陽民間故事杜志榜講故事聲情並茂,肢體語言十分豐富。劉璨才11歲,她在故事基地講故事已經三年了。沒有座位的居民站在門口聽故事。講述場所從文化茶館到故事傳承基地「以前講故事的地點不固定,田間、地頭、院壩都在講。」杜志榜說,1981年,廣陽修建了文化茶館,他們就集中到茶館講故事,聽故事的人每人一碗茶,1角5分錢。2011年開始,廣陽民間故事傳承基地成為了「故事大王」們的講述陣地,定期演繹著精彩的民間故事。
  • 時逢霜降節氣,眾遊客在西安永興坊曉民俗、逛集市
    大家在這裡知曉節氣文化,感受非遺民俗。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在民間很多地區都有吃柿子的習俗。霜降這天,西安永興坊非遺美食文化街區掛滿了紅彤彤的柿子,仿若一個個紅燈籠,遠遠看去構成了一幅金秋賞柿圖,寓意事事如意。
  • 最近上海有這麼多有趣集市?這就去逛吃買
    原標題: 最近上海有這麼多有趣集市?這就去逛吃買春天的上海,除了逛公園、看花海,還有哪裡值得走走呢?曬著溫暖的太陽,穿梭在各式市集,聽著音樂、吃著美食,也一定十分享受吧!上海各地經常會舉辦創意市集,有些已經形成了固定時間和地點,有的只是隨機出現,你可千萬別錯過了!
  • 「賤三爺」登臺「講」故事,周日到解放公園看非遺演出逛文創市集
    非遺」的群眾文藝演出,上演《「賤三爺」的故事》;一場是琳琅滿目的文創市集,既有非遺文創品展演,又有園林文創品銷售。《賤三爺的故事》劇照。沈遠義供圖「賤三爺「是活躍在明代中期的一位阿凡提式的武漢民間機智人物。他助人為樂,扶危濟困,好打抱不平,深得百姓的愛戴。他的故事流傳至今,經久不衰,被評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講人物故事,看新疆變化
    在寫新疆經濟發展時,10月4日第2版《聆聽新疆奮力前行的足音》,講述從下崗到創業致富的莎麗婭、蓋買村帶領村民致富的村支書李元敏等人物的故事,從一個人、到一個村、再到一個區域,由小及大,昭示了新疆取得的巨大成就。
  • 一個會講故事的村莊——《耿村民間故事選》首發式在藁城舉行
    耿村屬藁城區常安鎮,是個僅有1200餘人、耕地1300畝的小村,以民間故事家群和民間口頭文學的集中發現而著稱於世,被譽為「中國故事第一村」,耿村民間故事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耿村民間故事普查從1987年開始,到2015年共舉辦了12次,先後編輯出版了《耿村民間故事集》《耿村民間文化大觀》《耿村一千零一夜》《耿村民間故事精選》,現在又出版了《耿村民間故事選》(上下冊)。《耿村民間故事選》(上下冊)選入各種故事333篇,40餘萬字,耿村人通過口頭文學的方式,闡釋了中國民間最質樸的價值觀和人生道理。
  • 乳源非遺集市活動展現瑤鄉魅力,快來圍觀→
    乳源非遺集市活動展現瑤鄉魅力,快來圍觀→ 韶關發布 韶關發布微信號 shaoguanfabu 功能介紹 發布韶關要聞、政務信息等 收錄於話題>今日下午,一場以「魅力瑤鄉·文化乳源」為主題的非遺集市活動在乳源中農批農旅小鎮全域旅遊集散中心隆重舉行。
  • 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集市有啥特色呢?新疆國際大巴扎,來了就不想走
    新疆因地處絲綢之路這條中西貿易通道的中段,絲綢之路是中國和西方之間的貿易路線,各族人民,尤其是維吾爾族,都有重商、崇商、經商的傳統,因此在新疆旅遊時,不要錯過「大巴扎」,那裡有許多美味有趣的東西,在新疆,「集市」是指農貿市場和集市,它遍布新疆的城鄉,大小不一,其中位於烏魯木齊的世界規模最大的國際大巴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