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乃草本之快樂
端午時節,當柔和的晨白在東方的天空不斷地升騰、擴大,初夏的太陽在天幕上劃出一道絢麗的邊弧時,深山寺廟的僧醫釋延無開始了一天的早課。嵩山深處清靜幽雅,叢林茂盛,新鮮欲滴的樹葉掩映著不時上下翻飛的小鳥,迎著醉人的夾帶著撲鼻的花香的山風,千年古寺響起了悠悠古鐘聲。
當一股空靈怡人的氣流順著清晨的陽光敲開古寺大門之時,少林藥局負責人釋延琳法師帶著一眾僧醫,帶著鋤頭與鐮刀,背著竹簍,到中嶽嵩山採摘一種常用的中草藥——艾草。
清晨少林
每年端午節前後,延琳會選取風和日麗的一天,帶領僧醫們上山採藥。嵩山地區的中藥材有800多種,其中有十三種草藥在少林寺最為常見,被稱為「少林十三味」,包括當歸、三稜、骨碎補、木香、蘇木、桃仁、元胡索等。「傷科離不開這十三種草藥,百變不離其宗。」而作為針灸只用的艾草,運用最為普遍,被稱為「醫草」。《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有理氣血、逐溼寒、之功效,常用於針灸,又被稱為「醫草」。
因為艾草是純陽之物,所以選取一年中陽氣最盛的幾天去採摘,在時節上頗有講究。「採藥也要有時期,我們叫請藥去,有一種使命感。以前採人參,都要請三神,人參用繩子系好請回來,氣不能跑,這也是對藥材的一種尊敬。」延琳說,採藥除了講究時令與時辰外,還需要技術。有些藥需要用竹片採,有些則要用玉片,用錯工具,藥性就沒了。
禪醫常用草藥——艾草
畢業於河北醫科大學的僧醫釋延無是一個80後的少林出家弟子,他每天除了上早晚課念經、練功以外,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為病人免費看病。上山採藥是一年中最為重要的日子之一,在這一天,他會起個大早,和師兄弟們一塊兒,上山採藥。
艾草的採摘也有講究,因為主要用到艾葉,僧醫們一般只採葉片,留下莖根。採摘完畢之後,少林古法製作艾絨的過程是整個製藥過程中最為關鍵的。
「艾葉採集下來,鋪在簍筐上,放在通風陰涼的地方自然陰乾,不能在太陽底下暴曬。陰乾之後,用石杵搗成絨,亦即棉花狀。艾葉裡面有梗、莖等雜質,要將其去掉,才能變成純淨可用的艾絨。」延無說,製作完的艾絨最後一道工序便是密封儲存,說到儲存,也有門道。艾絨是年份越久越好,分為三年份、五年份和十年份,不同年份的艾絨療效與功效完全不一樣。現代市面上的艾絨、艾條製作不按古法來,為了追求效率全部機械化,全科的草連著莖、葉、杆一起攪碎,內含雜質太多,效用當然不如古法炮製的艾條好用。
延無介紹說,「現代人一直說針灸,其實針與灸是不一樣,艾草用來灸。用艾葉作施灸材料,有通經活絡、祛除陰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等作用。」《本草綱目》記載:艾葉能灸百病,有溫經、去溼、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
在傳統生活中,人們對泡茶、釀酒的水頗為講究,而少林藥局對於入藥的水更是來之不易。
釋延琳介紹說,在少林寺傳統炮製法中,會從自然界中採集36種水入藥。比如,冬天在大寒節氣採水,收集起來埋在地下,這種水在夏天中暑時喝很管用。夏天則採雨水、露水、花瓣上面的水等。
食物本草四卷 明抄彩繪本-《本草品匯精要》
少林藥局對於採藥、製藥、儲藥的過程和細節如此講究的原因,與少林禪醫對於「藥」的理解分不開。少林寺的方藥中,有物藥和法藥之分。物藥便是人們服用的有形之藥,法藥則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心藥。上藥醫心,下藥治病。延琳法師所在的「禪醫療」就是佛教所講法藥與心藥的施療地,而延無所在的「相應療」便是為了業已生病的俗眾看病治療的場所。
如何用「心藥」施療?釋延琳說,「在佛家看來,嵩山上的藥有八百多種,一種組合可以看成一種藥。早上與下午的時刻,時間不一樣,藥性不一樣;到陽光下曬一下是藥,到雨裡淋一下也是藥,用冰與火都可以做藥。藥的本意是草本快樂,給快樂一個家。最好的藥是快樂,就是我們講的心藥,是最好的藥。」
上藥房
醫,因果之循環
初次探訪少林正值冬天,一場小雪使得少室山上的少林寺增添了幾分靜謐與肅穆。再次探訪少林,正值深秋,當我們走進少林藥局之時,迎面房子寫著「上藥房」三字,左邊廂房是「相應療」,右邊就是少林藥局負責人釋延琳負責的「禪醫療」。藥房裡的香味除了淡淡藥草香,還飄逸著一抹茶香。延琳法師正與一位少林長者聊天,時不時叮囑長者秋天乾燥,要多喝水。
禪門品茗,我們好奇地問延琳什麼是禪?
延琳說,禪不可問,只可悟。「禪,是一種覺醒,精神層面的覺醒。禪字,左邊是一個衣字旁,與示天、禮制有關;右邊是兩個口,一個單字。兩個口不是跟人對話,而是跟天對話,跟自己對話。禪,是一個人的事情,要經常反省與質問自己要什麼?禪是不能問的。禪是一個過程,不是終極目標,在生活、修行、實踐中去體悟、去感悟,最後是了解與表達本我。」
那麼,禪與醫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關聯呢?
延琳說,少林禪醫藥,是在古印度佛學「醫方明」的傳承和中國傳統醫藥學文化的基礎上經過一千多年實踐融合後形成的醫藥學創新流派。它在繼承發揚中華傳統醫學理論的基礎上,突出以「因果」、「禪定」為基礎法門,以默照冥想、呼吸、導引、氣血、經絡、藏象等學說為基本理論,運用「觀想」、「氣化」、「導引」、「點摩」等基本手段進行診斷、治療、調養。
「少林寺是藥師佛的佛藏地,佛像一隻腳伸出來,表示藥師佛願意走下神壇,救苦救難,面向眾生,」延琳法師向我們介紹起少林藥局的起源與佛法的關係。
少林寺是藥師佛的佛藏地
禪醫,在世人眼中似乎總是有點兒玄乎,它與傳統中醫究竟有什麼區別與聯繫。中醫學本科畢業的僧醫延無說,「中醫與佛醫在沒有交集之前是兩個體系,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佛教醫學的理論體系就融入傳統醫學的體系當中,並以傳統醫學理論為基礎,加上佛教醫學的理論指導,融會貫通之後形成的理論學科。」
佛醫與中醫病理方面的差異可以用「和而不同」來解釋。延無表示,中醫病理強調內因、外因與不內外因,這三者之間不協調人就會生病。內因就是情緒變化(喜樂苦悲)帶來的身體變化,而外因則指的是大自然的風寒暑溼燥火,不內外因指的就是意外之災以及蟲鼠咬傷等。佛家講的內因,強調的是「貪嗔痴」三毒為害;外因則是四大不調,即地水火風之間不平衡,而中醫講的是金木水火土,陰陽五行不協調而致病。他說,「在沒有交集之前,二者就有相通之處,任何宗教在對於宇宙的終極認識上都有認識相通之處,只是表達不一樣而已。」
正在打坐練功的延琳法師
「佛醫文化過去被當成封建迷信,其實不然。禪醫是整體的醫學,西醫是局部醫學,西醫看果。比如說,一個化驗單能看清楚地知道到腫瘤有無與大小,佛醫講究因果與聯繫,肝臟不好的話,是不是和腎臟有關係?西醫看的是表象,而病不是單一的病,藥從心藥開始,病也是從心病開始。中醫講究平衡,陰陽五行的平衡,飲食不平衡生病,就要平衡飲食。人是一個整體,在這一點兒上佛醫與中醫不謀而合。」
延琳說,人是大自然給予的,要在大自然中成長。人往生了,是自然界之間能量的轉換。一個人如果能擺脫世俗煩惱,飲食、生活習慣道法自然,渾身充滿正能量,則一切病魔(邪氣)則不能近身。
因此,佛法是解決眾生生存的法則,禪醫講「上醫治未病,中醫治癒病,下醫治已病」,下是養生,中是養氣,上是養心,心順則氣足,氣順則生生不息。簡而言之,「身病」的根源在於氣血不暢、不旺;「心病」的根源是精神失調、失控。
佛教怎麼講究養生呢?延琳淡淡一笑,說,「比如說,禪醫中一雙手可以治上百種病,為什麼呢?其醫理是氣血,人生病是氣淤、氣滯,病則不通,中醫講究經絡,身體有很多開關,一點即開,一點即關,就像電燈一樣。該吃的不吃,不該吃的吃,就會堵塞經絡,點穴可以疏通經絡、理順氣血。人體最好的醫生是自我,現代的醫學與醫術只是輔助。」
佛,樂而向善
佛,樂而向善
少林藥局博大精深的禪醫文化至少可以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代,公元1217年,少林寺住持志隆禪師創辦了「少林藥局」,以少林醫方懸壺濟世,享有盛譽。時隔近800年後,少林寺方丈釋永信決定重整少林藥局,認為「少林寺應走一條與時俱進的濟世醫藥之路,造福億萬眾生」。
2004年少林寺開始恢復少林藥局建制,而「禪武醫」這個概念,是在恢復少林藥局的過程中誕生的。佛家講究內外兼修、動靜結合,因此「武」與「禪」的關係大家好理解,那麼「武」與「醫」之間有何關係呢?
少林武僧
少林僧人在保護寺廟的衛寺鬥爭、行俠仗義、戎邊衛國的戰場上避免不了受傷、流血,這就要求少林武僧必須有一定的醫學常識,以便在危機關頭自救和救他,因此少林骨傷科獨具特色。此外,掌握與了解醫療知識對於提高自身功夫也有很大幫助。
比如,少林氣功的修煉者必須對於人的呼吸原理、血液循環的路徑、傳統醫學的經絡學說要有較高的認識;少林擒拿術的修煉者必須精通人體的骨架結構、韌帶、肌肉、經絡等相關醫學知識,才能把功夫練到爐火純青;要練好點穴術就必須摸清各穴位的位置、起止線路,以及了解各穴位與五臟六腑、腦顱、肌肉、骨骼等之間的相互關係,才能練就真正的絕世武功。
可見,一個少林禪醫的大家,也必定精通少林禪武醫三者的聯繫,方能融會貫通,解眾生苦惱於無形。
木魚 眾僧
2010年,少林藥局設置「少林禪醫功夫研究院」,專門致力於禪、醫、武的系統研究,並從禪七修作為方便法門:香修、華修、書修、樂修、功修、茶修、食修,加上傳統的食療、功療與禪療,形成了少林藥局的「三療七修」,為禪醫藥的發展開拓更寬廣的領域。
「樂修」一章寫道:「聖人作樂制禮,以樂為教。禮可修身興國,樂可以驅趕魔鬼,愉悅身心,健康體魄。融音樂治療與音樂修生養性為一體,《史記》云:『故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通流神經而和正心也。因五行(金木水火土)生五聲(角徵宮商羽)生五志(怒喜思憂恐)。』五行五音相呼應,五臟、五志想關聯,故以五音療五臟五志之傷病,修情志之境界,達心平氣和。」
無獨有偶,「藥」的繁體字是「藥」,《說文解字》說「藥」是治病草,上面是草,底下是個音樂的樂。音樂的根本是和諧,和諧來源於五音的合和,就如同藥之配伍。和諧又是快樂的源泉,快樂可以驅散心中之鬱悶,又是最好的治病良方。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藥的根本也是和諧,而音樂又是藥之上品,因為只有音樂可以直接作用於靈魂。這正是延琳所說的,心藥才最好的藥。
傳統佛教經典云:菩薩學處,當在五明學處。此五明即為:因明、聲明、醫方明、工巧明、內明等五明。而其中的《醫方明》則是醫學、藥學、心理學、生理學等學問。除了講究醫術之外,更重視醫德,以救度眾生。
僧人 少林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使得災區深受苦難。慈悲濟世的少林寺也在第一時間派出了自己的少林救援隊。延無跟著師兄弟們帶著跌打膏藥、少林活絡膏、夾板、醫療設備,當天就奔赴受災嚴重的汶川江遊、平武等七八個縣區。
「晚上到汶川江遊城區的時候,沒有燈光、沒有聲音,一片黑暗,一片沉寂,像一座死城一樣。哀莫大於心死,災區民眾無助、空洞的眼神傳遞出的那種無助與孤獨至今都能切身感受到。」 六年過去了,說到這兒的時候延無還是一臉神傷。
延無回憶說,他們去得很早,當時救援隊伍還沒有到。一位面色慘白、語音低微的受難者,呆坐在地上,嘴上一直默念:「帶我們出去吧,帶我們出去吧」。通過語言,心理上的疏導,並進行針灸,救援隊讓他的心神恢復過來。在那種狀態下,他已經不在乎自己與別人,陷入了自我的世界當中。恢復過來之後,本來是被救助的人,後來也投入到救人的隊伍當中。
「在這些自然災害面前,人比較渺小。佛家講的無常,世事無常,無常為苦。因為前一秒鐘你可能還在快樂活著,後一秒鐘可能就天塌地陷了,這堅定了我們脫離苦海的決心與信心。」這個從小對少林寺有著由衷嚮往的大男孩,在大學畢業之後選擇了出家修行,他希望世間的苦痛與無常能得到普度。
問他是否滿意現在的生活狀態,他淡淡地說:「心安、喜悅,即可」。
喜樂,向善,才是最好的心藥。
離別之際,我向延琳法師請教禪醫之上藥——心藥在哪裡?「人是從觀音天來的,美好的音樂能治癒心病」。
喜樂,向善,才是最好的心藥。
「松間明月長如此,君再遊兮復何時?」離開少林那天晚上,月明星稀,涼風徐徐,正是天涼好個秋!
發現傳統文化語境下的城市之美,
重拾那些應有的知識和禮儀,
分享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和故事。
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重新找回正在失去的美好的中國傳統,再現傳統中國待人、接物、處世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