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國人眼中的小康|34年,一個法國探險家眼中的中國大山之變
1986年受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邀請法國洞穴探險家讓·波塔西來到中國西南部大山深處的貴州省開啟了在中國的探洞之旅中國喀斯特地貌面積大有著難以計數的地下河和巖溶洞穴貴州是喀斯特地貌發育的典型區域之一洞穴資源非常豐富源於對洞穴探險的熱愛在過去34年裡波塔西幾乎每年都會來到貴州這些年他見證了洞穴科考的發展和大山的變化2001年
-
法國洞穴探險家在中國探洞34年
法國洞穴探險家讓·波塔西接受記者採訪。 瞿宏倫 攝 在中國貴州省遵義市綏陽縣的「家」裡,穿上解放鞋、調試好GPS定位系統、整理好裝備、背上背包的法國洞穴探險家讓·波塔西,親吻8個月的女兒後與妻子告別,開始了他新一天的探洞旅程。
-
來自未知的吸引:法國洞穴探險家在中國探洞34年
法國洞穴探險家讓·波塔西接受記者採訪。 瞿宏倫 攝中新網貴州遵義7月30日電 題:來自未知的吸引:法國洞穴探險家在中國探洞34年作者 楊茜 袁超 瞿宏倫 唐一在中國貴州省遵義市綏陽縣的「家」裡,穿上解放鞋、調試好GPS定位系統、整理好裝備、背上背包的法國洞穴探險家讓·波塔西,親吻8個月的女兒後與妻子告別,開始了他新一天的探洞旅程。讓·波塔西在洞穴中探秘。
-
與中國大山結緣的法國洞穴探險家
新華社記者吳思 攝新華社貴陽7月17日電(記者吳思)「在中國,我感觸最深的是,每一次探洞都能有不一樣的發現。」在過去近34年裡,法國著名洞穴探險家讓·波塔西幾乎每年都會來中國進行洞穴科考。1986年,受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邀請,波塔西和5位法國洞穴愛好者來到中國西南部大山深處的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開啟了在中國的探洞之旅。
-
一位法國探險家,和他的馬幫旅隊
一位探險家的故事1999年,一位來自法國的年輕人Constantin de Slizewicz,為了追尋上世紀探險家的足跡,也為了追尋《消失的地平線》中的天堂秘境,一路走到了香格裡拉。他們相遇在中國的香格裡拉,他們熱愛大山熱愛自然也熱愛這裡的人文風情,他們徒步穿越這裡的山山水水,他們希望茶馬古道上的馬幫文化得以延續,他們租下大院和牧場與藏民為鄰,他們渴望在最美的星光下露營,他們對上世紀冒險家的旅行方式豔羨不已。
-
外國人看中國·年終特輯|2020,他們這樣說……
2020年,註定是人類歷史上不同尋常的一年。在中國的外國人,與中國一起經歷,也將一起銘記。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山川無阻,風月同天。在中國,他們讀懂了「眾志成城」。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風雨同舟,共渡難關。
-
貧困山區孩子眼中的山鄉之變
新華社南寧9月4日電題:貧困山區孩子眼中的山鄉之變新華社記者黃凱瑩、覃廣華他在深山苗寨吹響蘆笙,她在山麓村屯「書寫」快樂,她在嶄新家園收穫幸福……他們都是來自廣西貧困山區的孩子,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
-
安吉模範護林員劉光兵:34年紮根大山守護綠色
在安吉小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東關崗站上,每天上午八點左右,護林員劉光兵就背上一把砍柴刀,開始了一天的巡山之旅。東關崗站設在龍王山海拔1270米的地方,是去千畝田溼地――安吉小鯢保護基地的必經之路。為了保護安吉小鯢這一珍稀動物,保護好這片鬱郁松松的森林和高山溼地,劉光兵常年一個人住在東關崗上。 他被當地百姓親切地稱為「大山的守護神」。
-
法國探險家完成橫穿西伯利亞之旅(組圖)
莫斯科紅場19日迎來一群「特殊客人」—一隊拉著雪橇的愛斯基摩犬,以及它們的法國主人尼古拉·瓦尼埃。跨過山丘,越過苔原,穿過密林,這位環境保護主義探險家在駕著狗拉雪橇長途跋涉8000公裡後,終於來到了此行終點。 歷時4個多月由東向西橫穿俄羅斯13個地區,瓦尼埃說,他的目的只有一個:喚起世人對於環境保護的關注。 總統祝賀 莫斯科近日氣溫升高,大部分積雪已經消融。
-
|彼得一世|英國|斯瓦爾巴條約|探險家|法國...
挪威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根據世界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數據,2019年挪威人均GDP為77,975美元,高居世界第三,僅次於盧森堡和瑞士,《2019人類發展報告》數據顯示,挪威位列榜首。由於歷史原因挪威除了歐洲本土外還擁有兩塊海外領地和三個屬地。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看挪威的海外領土:海外領地
-
老外眼中各國特色美食,法國是鵝肝,美國是牛排,中國是什麼?
老外眼中各國特色美食,法國是鵝肝,美國是牛排,中國是什麼?在很多人眼裡,中國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國家,尤其是這幾十年來經濟發展非常迅速,讓很多國外的人感到非常驚訝。外國人逐漸開始對中國增加了關注,喜歡到中國來留學,也有很多人到中國旅遊,品嘗各地的美食,參觀各地的旅遊景點。在外國人眼中對這些國家都是有一定看法的,就從美食方面來說吧,我們來看看在老外眼中都有什麼特色美食。法國是一個非常浪漫的國家,對法國的了解,大家聽到最多的就是法國鵝肝,法國鵝肝大家知道是怎麼得來的嗎?那麼普通的鵝肝,怎麼就吃不完呢,一隻鵝才有多大點肝兒?
-
一個世紀之前法國硬塞給中國的一個無用島,沒想到後來大有用處!
1596年6月19日,荷蘭探險家巴倫支也找到了這片島嶼,並命名為"斯瓦爾巴"。爾後英國、丹麥、法國等探險家也連續來此,這也成為了人類探險北極的出發點。但是人一多了,就會發生牴觸。為了防止戰鬥,這些國度就磋商著看怎麼辦才好。
-
感恩節起源:一個法國人眼中的美國感恩節(雙語)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雙語新聞>正文感恩節起源:一個法國人眼中的美國感恩節(雙語) 2011-10-28 17:13 來源:滬江網 作者:crystalysoft
-
高樓大廈拔地而起 洋居民眼中的南京河西之變
道路建設速度驚人,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洋居民眼中的河西之變「每一次出差回來,都能感受到城市有了明顯的變化!」「在眾多留下過足跡的地方,這裡是我最愛的熱土!」……據統計,目前已有來自67個國家(地區)的境外人士在我市建鄴區工作生活,他們用自己的眼睛感受河西之變、感受「建鄴速度」。
-
90多年前,法國硬塞給中國一個沒用的島,60多年後解決了大問題!
1596年6月19日,荷蘭探險家巴倫支也發現了的這片島嶼,並命名為"斯瓦爾巴"。此後英國、丹麥、法國等探險家也陸續來此,這也成為了人類探險北極的起點。可是人一多了,就容易產生衝突。為了避免戰爭,這些國家就商量著看怎麼辦才好。
-
不抵不抗,與之共舞,是法國人眼中的中國時間觀
在中國生活的每一天,都在提醒柯思婷·佳玥一個帶有根本性的真知:生命的核心問題,是時間。而自從學了普通話,她又發現了中國人自己因為過分熟悉而不再有感的語言中的時間觀:慢吃、慢走、不著急……柯思婷·佳玥是一個法國人,在北京生活了17年,可預見的將來還將繼續在這裡生活下去。
-
餘純順:20世紀中國最末一個爭議探險家
1996年6月中旬,已經在神州大地上走了整整8年的徒步傳奇探險家餘純順,在穿越素有「死亡地帶」之稱的羅布泊時,突發急病而死.
-
法國王子筆下1895年的雲南
行走者中,既有外國的傳教士、外交官、探險家,更有中國的文人、學者、科學家、商人、軍人,甚至有家庭婦女。他們的遊記、札記、考察報告、探險實錄等,見證並記錄了其自身行走的經歷和中國近現代化的過程…… 亨利·奧爾良王子 本書作者亨利·奧爾良王子,出身於法國奧爾良家族,他是七月王朝國王路易·菲利普一世的曾孫,也是攝影家、畫家、作家、探險家、自然主義者。亨利·奧爾良從小就喜歡冒險和打獵,1895年,開始了從東京灣到印度的探險之旅。
-
吳哥窟隨拍:地球上最大的寺廟,150年前才被法國探險家發現
到吳哥窟之前,我以為吳哥窟是一個景點,到了吳哥窟才恍然大悟,它其實是N個景點。吳哥窟和大多數名勝古蹟都不同,大部分名勝古蹟,比如說紫禁城,你買票進門,花上一兩個小時遊覽一圈然後出去,整個流程就是這樣。大部分景點都是如此,但吳哥窟不是,吳哥窟它沒有入口,也沒有出口,因為它不是一個景區,它是無數個遺蹟共同組成的景區。
-
一個探險家的真實故事
01.一個探險家到非洲冒險,在半路上突然遇到獅子,探險家故作鎮定,用嚴厲的眼神狠狠地瞪獅子,想不到獅子好像感到畏懼,不敢再往前進,於是他又用更嚴厲的眼光瞪著獅子,這時候獅子突然跪下來,雙手合併,>探險家覺得很奇怪,但又不曉得要怎麼辦,也跟著雙手合起來跪在地上,過了一會兒,獅子抬起頭來對探險家說:我是不曉得你在做什麼啦,不過我可以告訴你……我是在做餐前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