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imEmily - ibabylips今天
今天是古詩詞學習筆記第27周,古文《訓學齋規》的《古人談讀書·二》。
古人談讀書·二
《訓學齋規》
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餘:我。
嘗:曾經。
謂:說。
此:一般指這裡,文中指書本。
則:那麼。
既:既然。
專一:專心一意。
漫浪:隨便。
決:一定。
亦:也。
之中:其中。
急:要緊。
矣:了。
豈:難道。
乎:1,表示疑問反問的「嗎」?;2,表選擇的「呢」?
蓋:文言虛詞(發語詞,如「~聞」;表大概如此,如「~近之矣」;連詞,表示原因,如「有所不知,~未學也」)。
士人:讀書人。
志:志向。
識:見識。
恆:恆心。
下流:下等,劣等。
則:就。
斷:古代指決然,絕對;現在指長東西折成兩截。
以:因為。
自足:自我滿足。
如:像。
河伯之觀海:一個典故,河伯觀海。
井蛙之窺天:一個典故,井蛙窺天。
窺:觀,看。
皆:全,都。
者:指……樣的人。
《古人談讀書·二》譯文
我曾經說:讀書講究「三到」,即讀書時要專心,要認真看,要誦讀。心思不在書本上,那麼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沒有專注統一,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那麼一定不會記住,就算記住了,也記不長久。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還會不集中嗎?——朱熹
讀書人讀書,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見識,第三要有恆心。有志向則自己不甘心為下流;有見識則知道學無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滿足,像河伯觀海,井底之蛙觀天,這都是沒有見識的;有恆心則必然沒有幹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識、有恆,三者缺一不可。——曾國藩
《古人談讀書·二》
《古人談讀書·二》選編自朱熹的《訓學齋規》和曾國藩《曾文正公全集》。——兩部文獻中總結古人讀書的方法。
朱熹和《訓學齋規》
前不久,我們一起學過的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就是朱熹寫的,大意是不斷學習才能讓自己的知識和見識如同活水永不枯竭。
《訓學齋規》是朱熹的作品,它的中心思想是讀書要讀到弄懂其真正含義為止。今天我們學習的古文第一段就節選自朱子的這個作品......
(繼續閱讀本文,請前往公眾號:ibabyl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