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邵陽,你差的只是一座博物館的距離。
今天,帶你走進邵陽市博物館,
這裡的1400餘件文物收藏著邵陽2500餘年的歷史。
我的家鄉邵陽是一座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文物豐富,卻一直沒有屬於自己的博物館。
直到2017年1月,我家正式建成開館——我是邵陽第一個綜合性歷史博物館,也是湖南最後一個市級綜合性歷史博物館。自此,博物館就成為湖南14個市州的「標配」啦。
我家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分為基本陳列區、專題陳列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區。
我家地址是邵陽市文化藝術中心A幢西側,就在邵陽大道與新華南路交匯處,交通便利,環境超讚的,你確定不來看看嘛?
這顆化石出土於新寧縣,它比人的頭顱要小,但十分完整,牙齒還保留在上面,經專家鑑定,為數十萬年前跟人有很近親緣關係的獼猴頭骨化石。
這一發現,填補了當時湖南省境內的獼猴化石空白,同時也證明了早在新石器時代以前,邵陽就已經有了人類先祖的活動。
這件國家一級文物又名夔( kuí)龍壺,是新寧縣文物部門於1988年6月徵集而來。
整件文物高38釐米,腹徑17釐米,重3.5千克。形狀歪頸墮腹,形似長瓠,口沿曲狀,圈足單耳。單耳呈爬龍狀,龍回首張牙,曲體、尾上卷,前足附著壺頸,後腳連接壺腹,龍體飾夔紋和三角形回紋,龍首有雙耳雙角。壺頸部有兩層紋樣,上層為兩組夔紋,下層為一周勾連雷紋寬帶。
「夔龍壺」曾三次被湖南省博物館借用,並供青銅器專家研究。2011年初,它更是走出國門,赴美國紐約進行了為期半年的展出。
基本陳列區:古代邵陽、近代邵陽、現代邵陽三部分
基本陳列區以人為核心,按照歷史線索對重要的事和物進行高度濃縮演繹,以邵陽出土的石器、青銅器、陶器等藏品為主,配上文字和圖片,講述邵陽的發展與變遷。
專題陳列區:資源風物、名人風範、邵商風採三個專題
其中,崀山漫遊、寶慶碼頭為兩個展示重點。崀山漫遊通過場景塑造結合180°環幕形式,讓人們體會「足不出門遊崀山」;寶慶碼頭設計上以碼頭上母親妻兒送別丈夫遠行打拼為創意點,謳歌邵陽人「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和敢打敢拼的「寶古佬」膽魄。
非遺陳列區:序廳、邵風邵俗、邵人邵藝、邵音邵韻、尾廳五個部分
以「寶慶記憶」為主題,展示了寶慶竹刻、龍骨水車、灘頭年畫、邵陽藍印花布、苗族慶鼓堂、寶慶瓷刻等傳統技藝、民間民俗的圖文和實物。
來源 | 新湖南客戶端
編輯 | 詹娉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