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女兒/大涼山彝族女孩格爾金石

2021-12-21 修羅視界

收錄於話題 #開心修羅人文攝影匯總 19個內容

2019年11月22日,彝族傳統新年。我來到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縣一處偏僻的山村-農作村攝影採風。陪同我們的導遊事先交代了要尊重彝族的民族風俗,彝族新年裡,外人不能進入到彝族村民家裡。在一處破舊的彝族傳統土屋門外,透過門縫,看見院落裡有一個穿校服的女學生(後來知道她叫格爾依石),於是小心翼翼的詢問:我能否進去看看?沒想到女學生熱情的歡迎我進屋。此時她的媽媽也走了出來,母女二人友善的與我聊了起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就因為這母女二人的友好,從此我與格爾家結下不解之緣。

格爾金石的媽媽

不一會,格爾家的爸爸和孩子全部回來了,我這才知道格爾家有五位孩子,老大格爾依石,因為成績好,被免費保送到四川南充上高中,老二格爾拉布也在四川另外一座城市上技校,老三格爾拉裡在本地上初中,老四本文的主角格爾金石小姑娘在村裡上小學,老五格爾拉火年級尚小。

農作村的學校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格爾家裡非常熱鬧。我們盡興的拍攝。

金石與媽媽

金石的奶奶

金石與奶奶

金石的奶奶

金石的家人

金石的家人


可愛的小金石

背景是她家的雞窩

可愛的小金石

金石父親原在成都打工,但患有嚴重的風溼病,失去了勞動力,只能回到故鄉,做些輕微的農活,家裡幾乎沒有經濟來源,是村裡的精準扶貧戶。生活異常艱辛。難以想像。

格爾金石家裡雖然極度困難,但家裡4個學齡段的孩子沒有一個輟學,破屋雖舊,缺衣少食。但格爾家大人與孩子,熱情善良。孩子們身上的衣服破舊,文明禮貌。和我以前想像的大涼山完全不一樣。尤其是格爾金石,一個特別愛笑,靦腆的小姑娘,既有江南女孩的嬌美,也有一絲大山姑娘的野性美。

格爾全家的善良與熱情打動了我,小金石的天真的笑容打動了我,他們的曲折生活打動了我。我當即決定負擔小金石所有的學習費用,並成為我的義女。盡我的能力,與她的家人一起努力,將小金石培養成材。



現在小金石在美姑縣彝族民族中學上初二,學習成績基本排在班級前五名,是個積極向上的好孩子。每年11月22日,彝族新年期間,我都會前往大涼山去看望可愛的格爾金石-大山的女兒!

【開心修羅簡介】

15年美國國家地理全球大賽中國賽區優秀獎

17年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國賽區一等獎

19年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國賽區二等獎

美國國家地理中文網籤約攝影師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

《城南舊事/門西》專題攝影工作坊

絕美潿洲島風光/人像/光繪攝影創作團

徽州秘境,我們又來了!/古徽州金秋風光人文人像團

大涼山彝族新年/牛牛壩趕集/雅安滎經砂器/西昌古城人文攝影團

修羅視界課程匯總

《時間切片》攝影班招生

修羅視界人像系統班004期招生

修羅視界古風畫意攝影班002期

修羅視界手機視頻班003期招生

修羅視界攝影鉑金班012期招生

修羅視界攝影零基礎預科班招生

《修羅視界光繪攝影強化班》招生

閃光燈使用技巧班

創意靜物攝影班

航拍強化班

請關注修羅視界攝影公眾號,分享個性化的攝影原創作品!

友情提醒:本專輯歡迎整體在朋友圈轉發。

相關焦點

  • 大涼山彝族女孩寫「世界上最悲傷作文」 讀完讓人心疼(圖)
    文章的作者名叫苦依五木(筆名柳彝),一個來自大涼山的小學四年級彝族小姑娘。  一個多月前,新華社記者範敏達曾深入大涼山,近距離接觸了許多如苦依五木般的孩子,他用圖文的形式,記錄下了「不幸中依然保持純真、貧窮中依然渴望學習」的孩子群像。
  • 大涼山彝族女孩寫「世界上最悲傷作文」 讀完讓人心疼(圖)
    文章的作者名叫苦依五木(筆名柳彝),一個來自大涼山的小學四年級彝族小姑娘。  一個多月前,新華社記者範敏達曾深入大涼山,近距離接觸了許多如苦依五木般的孩子,他用圖文的形式,記錄下了「不幸中依然保持純真、貧窮中依然渴望學習」的孩子群像。
  • 四川大涼山小女孩寫下「最悲傷的作文」
    這組照片記錄下了貧困的大涼山深處孩子們求學的艱辛。其中四年級的彝族學生苦依伍木一篇題為《淚》的作文,讓很多網友讀完後忍不住流下了眼淚,這篇作為也被稱為「世界上最悲傷的作文」。作文寫到,「爸爸四年前死了」,「媽媽病了,去鎮上、去西昌,錢沒了,病也沒好。」病倒的媽媽在醫院中要回家,苦依伍木「就去給媽媽做飯。飯好了,去叫媽媽,媽媽已經死了。」
  • 涼山首屆彝族女子班教師金洪英:我看見一個個女孩 走進課堂走出大山
    1991年,為了解決基礎教育薄弱、重男輕女的問題,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普格縣東山鄉,開辦了大涼山首個彝族「女子班」,金洪英成為第一屆女子班老師。一組《國家相冊》的老照片,勾勒出女子班舊時模樣。時光荏苒,黑板從掛牆上木板,升級迭代為電子觸控螢幕,曾經的女子班學生,接過了老師的教鞭,傳承改變學生命運的鑰匙。如今的東山中心校,49%的學生都是女孩。
  • 首屆彝族女子班教師:我看見 一個個女孩走進課堂走出大涼山
    1991年,為了解決基礎教育薄弱、重男輕女的問題,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普格縣東山鄉,開辦了大涼山首個「女子班」,金洪英成為第一屆女子班老師。一組《國家相冊》的老照片,勾勒出女子班舊時模樣。時光荏苒,黑板從掛牆上木板,升級迭代為電子觸控螢幕,曾經的女子班學生,接過了老師的教鞭,傳承改變學生命運的鑰匙。
  • 首屆彝族女子班教師:我看見 一個個女孩走進課堂走出大涼山|涼山...
    1991年,為了解決基礎教育薄弱、重男輕女的問題,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普格縣東山鄉,開辦了大涼山首個「女子班」,金洪英成為第一屆女子班老師。一組《國家相冊》的老照片,勾勒出女子班舊時模樣。時光荏苒,黑板從掛牆上木板,升級迭代為電子觸控螢幕,曾經的女子班學生,接過了老師的教鞭,傳承改變學生命運的鑰匙。
  • 首屆彝族女子班教師:我看見 一個個女孩走進課堂走出大涼山
    1991年,為了解決基礎教育薄弱、重男輕女的問題,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普格縣東山鄉,開辦了大涼山首個「女子班」,金洪英成為第一屆女子班老師。一組《國家相冊》的老照片,勾勒出女子班舊時模樣。時光荏苒,黑板從掛牆上木板,升級迭代為電子觸控螢幕,曾經的女子班學生,接過了老師的教鞭,傳承改變學生命運的鑰匙。
  • 首屆彝族女子班教師:我看見 一個個女孩走進課堂走出大涼山|涼山...
    1991年,為了解決基礎教育薄弱、重男輕女的問題,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普格縣東山鄉,開辦了大涼山首個「女子班」,金洪英成為第一屆女子班老師。一組《國家相冊》的老照片,勾勒出女子班舊時模樣。時光荏苒,黑板從掛牆上木板,升級迭代為電子觸控螢幕,曾經的女子班學生,接過了老師的教鞭,傳承改變學生命運的鑰匙。
  • 穿越大涼山24年的回訪——彝族女子班的故事
    新華社成都1月11日新媒體專電 題:穿越大涼山24年的回訪——彝族女子班的故事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陳燮  汽車剛從普格縣城出來,就被清理危巖的施工現場堵在了山坳。  早上,嘰嘰喳喳的女孩們在鄉間公路上出早操;  入夜,擠在兩個房間中的90名女孩,總是在嘰嘰喳喳中進入夢鄉;  記憶中24歲的金華英老師,總是背著不到半歲的兒子給女孩們上課;  老師們在昏黃的馬燈下批改作業、輔導學生,給孩子們蓋上蹬開的被子;  女孩們最歡樂的時候,是圍著篝火在操場跳起彝族達體舞……  普格縣所在的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位於中國西南
  • 95後彝族小姑娘靠背磚砍柴紅了,那麼大涼山呢?
    這個女孩叫解古阿星,出生於1996年,是個標準的95後。家在四川省樂山市峨邊彝族自治縣的一個小山村裡。那裡是省級貧困縣。解古阿星父母身體不好,家裡兄弟姐妹又多,所以,她早早離開學校,承擔起家庭的重擔。視頻裡介紹說,重體力勞動讓小姑娘練就了超強體力,150斤的重物,她扛起來毫不費力。
  • 95後彝族小姑娘靠背磚砍柴紅了,那麼大涼山呢?
    這個女孩叫解古阿星,出生於1996年,是個標準的95後。家在四川省樂山市峨邊彝族自治縣的一個小山村裡。那裡是省級貧困縣。解古阿星父母身體不好,家裡兄弟姐妹又多,所以,她早早離開學校,承擔起家庭的重擔。視頻裡介紹說,重體力勞動讓小姑娘練就了超強體力,150斤的重物,她扛起來毫不費力。
  • 最美彝族列車長:開在大涼山中的鏗鏘玫瑰
    阿西阿呷,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成都客運段5633/5634次「小慢車」的彝族列車長。這一朵索瑪花開在大涼山格外燦爛和耀眼,是彝族旅客的貼心人。  最美鐵路人,點讚平凡崗位。正因為「人民鐵路為人民」的服務理念,才有了開往大涼山的幸福列車。老百姓體驗美好便利的背後折射出更多像阿西阿呷的鐵路人付出的汗水和努力,新時代需要這樣的鐵路榜樣!  開行「小慢車」,湧現責任擔當。成昆鐵路開通運營後,不斷穿梭在大涼山裡的「小慢車」,承載著當地彝族旅客出行、經商、上學的願望,這趟車也因此成為他們的致富車、運輸車、希望車和校車。
  • 四川大涼山女孩寫悲情作文揭落後貧窮現狀
    文章的作者名叫苦依五木(筆名柳彝),一個來自大涼山的小學四年級彝族小姑娘。  一個多月前,新華社記者範敏達曾深入大涼山,近距離接觸了許多如苦依五木般的孩子,他用圖文的形式,記錄下了「不幸中依然保持純真、貧窮中依然渴望學習」的孩子群像。
  • 李騫:論當代大涼山彝族詩人群的民俗記憶
    我們在閱讀當代大涼山彝族詩歌 的時候,往往能夠見到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服飾 。於新生的彝族嬰JL 來說,如果說從母體分娩是完成一次生理意義的誕生, 那麼在這樣一種儀式之後,無疑完成了一種文化上的誕 生,並開始參與口後共同的文化經驗。在彝族女性的一生當中,「沙拉洛」是個最為重要 的日子,它是彝族女孩在十七歲時所要經歷的成人禮。 其中一個重要的節,就是換下少女所穿的短裙,穿上 成年女性的長裙。
  • 臺灣同胞情暖大涼山學子 日月潭是思念的眼淚
    日前,一篇涼山小女孩的作文打動了很多人,作文最後寫道:「課本上說,有個地方有個日月潭,那就是女兒想念母親留下的眼淚。」這篇作文也深深感動了遠在臺灣的鄉林集團董事長賴正鎰。   賴正鎰得知這位大涼山女孩在文章提到日月潭是女兒思念媽媽的眼淚,特意請同事帶了日月潭水以及日月潭及涵碧樓的風景照片與明信片,希望給她作為紀念。
  • 從大涼山來邳州上學的彝族孩子們,他們現在怎麼樣了?
    四川省大涼山深處同一片藍天下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聰明、勤奮、質樸然而貧窮與落後卻如大山般緊緊圍困著他們他們就是小編之前提到過的跨越2500公裡來邳州開啟異地求學之路的來自大涼山的四個彝族娃娃4個彝族娃來邳州上學!
  • 阿西阿呷:彝族列車長23載堅守大涼山
    她是大涼山裡美麗的索瑪花,她是「新時代•鐵路榜樣」,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成都客運段5633/5634次「小慢車」彝族列車長阿西阿呷。索瑪花開大涼山彝族旅客貼心人成昆鐵路開通運營後,「小慢車」不斷穿梭在大涼山裡,已運行近半個世紀,承載著當地彝族旅客出行、經商、上學的願望,成為他們的致富車、運輸車、希望車、校車。
  • 新春走基層|與「小慢車」同行23年:見證大涼山彝族的變化
    澎湃新聞記者 廖瑾 圖種地的人修上了新樓房,女孩兒家也能上好學校,用阿西阿呷的話說,「小慢車見證了我們大涼山彝族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卻來自於一份跨越半世紀的「不變」——票價不變,最低只要2元,速度保持40公裡每小時,穿越四川大涼山普雄和攀枝花兩地之間的5633和5634這兩趟扶貧慢火車已運行到第50個年頭。
  • 彝文研究||論當代大涼山彝族詩人群的民俗記憶
    我們在閱讀當代大涼山彝族詩歌 的時候,往往能夠見到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服飾 。於新生的彝族嬰JL 來說,如果說從母體分娩是完成一次生理意義的誕生, 那麼在這樣一種儀式之後,無疑完成了一種文化上的誕 生,並開始參與口後共同的文化經驗。在彝族女性的一生當中,「沙拉洛」是個最為重要 的日子,它是彝族女孩在十七歲時所要經歷的成人禮。 其中一個重要的節,就是換下少女所穿的短裙,穿上 成年女性的長裙。
  • 退掉娃娃親,改變命運,大涼山彝族女孩回母校做民辦教師
    退掉娃娃親,改變命運,大涼山彝族女孩回母校做民辦教師 2019-12-18 09: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