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連著三天吃火鍋了。有一種約飯,叫盛情難卻,比如今天,他已經第N次打電話了,再拂了人家的心意怕從此斷了後路;有一種約飯,叫情理之中,比如前天,幾個外地朋友來蓉,作為地主盡地主之誼屬本分,否則心裡總會有些過意不去;還有一種約飯,叫勢在必行,比如昨天陪客戶。但凡外地人來成都,怎麼都少不了一頓火鍋,唯有那一鍋翻滾的熱湯最能表達好客之心,唯有那麻辣鮮香的味道最能體現成都記憶!
所以連著吃三天火鍋。第一天還能敞開了吃,牛肉、毛肚、黃喉猛來;第二天就斯文客氣了許多,筷子在鍋裡撈來撈去,也沒撈什子;第三天心裡就有些發怵了,一整晚吃了兩三片土豆、青筍和一盤折耳根,可惜了鍋底和油碟。
想起了前段時間微信裡標題為「四川人用火鍋底料漱口?是誰給你問這些的勇氣」的文章,調侃了人們關於地域的一些定勢認識。中國太地大物博了,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習慣給城市貼上一些標籤。比如「你山西的!挺能吃醋的吧!」,「你溫州的,那你們家是不是開皮革廠?」,「你東北的,會說東北話嗎?二人轉來一段吧」,「聽說你們新疆人天天吃羊肉串」,「聽說你們山東人特愛吃煎餅卷大蔥」……於是乎,四川人天天吃火鍋也不沒可能的。
但凡有外地朋友來成都,都會費很多功夫解釋川菜並非只有麻辣味道,解釋在家拌黃瓜也愛拍點蒜淋點香油。
因為工作的緣故,也算是半個吃貨了。以前的工作是本身就在吃這個行當裡,自然就和味打交道,現在的工作因為要走遍四川的山山水水,隨之也吃遍四川的kakaguoguo。
火鍋與火鍋之間,但凡檔次差不多的,味道也差不多,無非有些偏甜有些偏麻有些色紅有些耐煮,主要區別在菜品。但凡生意好的店菜品就新鮮,但凡菜品新鮮的生意就好,如此循環,就形成了飯點上,在成都街頭稍微有些名氣的火鍋店都要排隊。而且遇到個別牛氣的,還不允許提前預訂位置。如需訂,則派人在那桌等著。而那排了隊吃的火鍋,味道好像要格外好些,當然有心理因素作祟。
川渝火鍋相比,大部分人還是覺得重慶火鍋地道,油碟也簡單,大部分就是香油、大蒜。不像成都火鍋店,調料臺上花裡胡哨的十幾種:香菜、芹菜、扎耳根、大頭菜、小米椒、花生米、芝麻、各種醬料……,倒有些搶了火鍋的本味。在重慶吃火鍋,問老闆有沒有耗油,常得到的答案是:沒得那些……嗓門又幹又脆的理直氣壯,嗆得你好像問錯了話。重慶火鍋就像重慶人的脾氣,直接霸道!
成都去年開了幾家海底撈,海底撈的服務早就成了各大商學院的藍本。屬於牆外香的那種,在外面紅火了,才回到大本營開疆闢土。選成都是英明的,成都這座城市相對溫和、包容而且還屬於有些做作情調的那種。
去年去感受過一次,服務確實讓人耳目一新之感。進大門就有很熱情地請你畫指甲的、擦皮鞋的,還有兒童遊樂區。看我們桌那個男服務生長得高大帥氣,入座就幫我們把手機套好、外套掛好、包放好。席間問帥小哥:你們店裡有多少人呀?帥小哥譁啦啦的道出:我們店標準配置**人,實際到崗**人,我們目前已在成都**開了**家店,現計劃在**處開店……說得我們一愣一愣的,基層員工素質這般很不簡單!火鍋味道印象不深,但服務的記憶很深刻。我們點了一份面,服務生把面端在桌旁,在狹窄的空間裡表演一根面的功夫,看得我們也很吃驚,那段時間黃龍溪的麵條哥很火,也就是這一根面的絕技,想不到火鍋店裡也是藏龍臥虎。後來聽說這裡面的服務員個個都是絕技藏身,一般的歌舞不算稀奇,什麼變臉雜技也尋常,而且這些都是員工在工休時間自發的練習所得。在這裡,吃的不是火鍋,而是服務。
火鍋也是江湖,潮起潮落、大浪淘沙,火紅的時候一條街都兩三家,比如近期的小龍坎、小郡肝,除了四川,有火遍全中國之勢。也有好多有記憶的品牌仿佛在一夜之間煙消雲散,偶爾談起吃**火鍋的日子時仿佛回到過去。吃火鍋的日子,也成就了無數川人的記憶。
火鍋,在川人眼中,不可或缺。
總結有幾必吃:旅遊、出差回來必吃!有朋自遠方來必吃!親朋好友聚會必吃!可喜可賀之事必吃!
一月不吃心慌兩月不吃心癢三月不吃口水滴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