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收——有關麥子的文化

2020-12-23 關注人文世界

隨著時間的流逝,農民伯伯又迎來了麥收的季節。麥子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佔據了重要位置,我們離不開麥子的衍生物——麵粉。而製作成各種美味的麥子什麼時候進入的中國呢?又經歷了那些階段?今天就讓我們就來說說「麥」。

小麥

小麥的歷史

儘管穀物的起源尚未確定,但人們相信,小麥原產於西南亞。可以肯定的是,人類文明的歷 史和群起是與小麥的歷史緊密相關的。野生麥被認為是所有麥類的祖先,在美索不達米亞 和西南來發現了它們的化石。 顯然,在12000年前,人們已將小麥作為食物。座落於尼羅河邊的墳墓始建於公元前5000年,在這些墳墓的壁畫上也有對小麥的描繪,而眾所周知,最早生產發酵麵包的是古埃及人。因此小麥長期以來都帶有宗教色彩,並成為無數宗教儀式的一部份。希臘人和羅馬人都信奉小麥神和麵包神。在西班牙人第一次登陸美洲以前,小麥僅僅在舊大陸被培植。1943年,哥倫布在第二次遠徵時將它帶到了新大陸。400年過後,給在19世紀, 堪薩斯的俄國移民的定居帶來了名為"土耳其紅麥"的麥種。這在當時 是最優良的品種。紅麥成為美國穀類業的重要貿易產品。

中國內地發現出土的小麥,最早在三千多年前,也就是商中期和晚期左右,但不是很普遍。小麥普及還是漢代以後事情了,關鍵一點就是戰國時期發明石轉盤在漢代得到推廣(材料來源於中國大百科全書農業卷),得以使小麥可以磨成麵粉。

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麥子-圖

歷史上,小麥的栽培主要分布於黃淮流域,其中又以漢代由於麵食的發明,麥作發展最為迅速。在南方種植髮展還是得益於南宋時期北方人大量南遷,南方對麥需求大量增加而造成的。到明代小麥種植已經遍布全國,但分布很不平衡,《天工開物》記載北方「齊、魯、燕、秦、晉,民粒食小麥居半,而南方閩、浙、吳、楚之地種小麥者二十分而一。」

小麥的別稱

冬小麥古稱宿也有寫「來」 冬小麥推廣種植是在春秋戰國末期《周禮·天官·疾醫》:「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 鄭玄 註:「五穀,麻、黍、稷、麥、豆也。」《孟子·滕文公上》:「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 趙歧 註:「五穀謂稻、黍、稷、麥、菽也。」《楚辭·大招》:「五穀六仞。」 王逸 註:「五穀,稻、稷、麥、豆、麻也。」《素問·藏氣法時論》:「五穀為養。」 王冰 註:「謂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也。」《蘇悉地羯羅經》卷中:「五穀謂大麥、小麥、稻穀、大豆、胡麻。」後以五穀為穀物的通稱,不一定限於五種。 根據五穀裡的介紹東漢末年鄭玄對五穀的註解當時已經叫麥了。

《詩經》-圖

食麥

中國小麥產量世界第一,麵食在中國人的飲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北方地區,人人都吃麵食。但在古代,特別是漢代以前,中國人其實很少吃麵食,種植小麥的也不多。因為中國人屬於粒食民族,喜歡吃米粒、穀粒這種粒食,方法是煮著吃或蒸著吃,小麥不管煮著吃還是蒸著吃口感都不好,人們都不願意吃小麥。

古代飲食-圖

到漢代的時候,以麥粒煮飯是麥的基本食用方法之一。

《急就篇》裡說道:「餅餌、麥飯、甘豆羹」均為百姓仰重的日常之食。所謂「麥飯,磨麥合皮而炊之也;甘豆羹,以洮米泔和小豆而煮之也;一日以小豆為羹,不以醯酢,其味純甘,故日甘豆羹也。麥飯豆羹皆野人農夫之食耳」。

到了漢末,磨麵技術從中亞傳到了內地,中國人學會了磨麵和烙餅,聰明的中國人還發明了饅頭和麵條,從此中國從「粒食時代」進入「粉食時代」,小麥才代替黍、粟成為我國老百姓的主食之一。

磨麵工具-圖

漢代人的麵食製法大約是從宮廷中傳開的。古代文獻記載,漢代面點的品種已相當多,這時的面點通稱為餅,所以《釋名》說:「餅,並也,溲麵使合併也。」

餅大體上可分為三大類,即湯餅、蒸餅、胡餅。《漢書百官公卿表》中有「湯官」,湯官是專司皇帝餅食的官,其所供飲食當以餅為主。不過這種餅並非今日北方人食用的燒餅,而是用湯煮的麵食,稱之為「湯餅」。它類似於水煮的揪面片,是麵條的前身。蒸餅不同於湯餅,它是將水注入麵粉之中調勻,然後發酵,最後做成餅狀蒸熟而成。漢代所食的胡餅,其製作方法是由西域傳入中原的,故名胡餅。在今天看來,大致類似於燒餅吧。

燒餅-圖

至此,小麥在我國得以快速發展,各種美味麵食也相繼問世。

相關焦點

  • 農村舊事二割麥子
    一年一季麥收季節又到了,要說現在麥收日子對現在農民是一件輕鬆事。時間倒退二十年麥收日子我是記憶永遠不忘記,二十年前農村麥收完全人工割麥子,割麥真是為氣活,不會用鐮刀的人經常割到手。二十年前我也十幾歲了,但是那是我己經會割麥子了。農村有句俗語「麥熟幾天",麥子成熟就集中在那幾天。
  • 又是一年麥收季「遍地金黃」「熠熠生輝」
    已有很多年沒有參加過麥收了,小時候那些收麥的場景依然記憶猶新.......現在,馬上就要麥收了,遍地金黃,再過一周,鄉親們就開始大張旗鼓的收麥子了。 我們這個魯西平原一直種植冬小麥,每年從霜降開始播種,出芽,發墩,除草施肥,到抽穗養花,灌漿,麥穗由青到黃,慢慢的籽粒飽滿,一直到完全成熟芒種前後開始收割,時長半年之久。
  • 麥收三月雨
    麥收三月雨  雨不大不小地下著,天地間變得分外清新。  「麥收三月雨!」八十四歲的老嶽母喃喃地說。我開著車,她坐在後座上,身旁是我的妻子,雨刷不緊不慢地搖晃著。聽到這話,我忙問啥意思?老嶽母說:「三月裡的麥子,最需要雨水了。有了這場雨,麥粒飽滿,保準有個好收成。再有一個來月,就過麥了。」
  • 「不夠,不夠」,布穀鳥鳴叫著,麥收差不多就要結束了~
    悠悠往事|麥收時節《麥收時節》文/圖七品草民父親看我割麥,「左手不能攬太多,多了鐮刀割不動,自然就慢了。「放下鐮刀,我教你捆麥子。」我把鐮刀放到籃子裡去,跟著父親捆麥子。如此,颳風下雨也不再擔心淋了麥子,麥子遭雨後,晾曬不及時便會發芽。小時候感覺老天爺總是搗蛋,麥收時常常急雨,或者接連幾天陰雨。我看麥場經常受到八奶奶的誇獎,「這孩子活伎倆,幹的不孬,小大人似的。」娘一看麥垛的確不錯,便放心的讓我看麥場。
  • 雄安記憶:打麥機打麥子
    千百年以來,農村打麥子都是軋場。先是把揮舞鐮刀收割的麥子捆成捆運到大場,再用鍘刀鍘掉麥根攤在場上晾曬,曬乾後套著牲口拉著碌碡反覆碾壓,麥粒就脫落了。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們村開始有了打麥機,打麥機使用方便,麥子曬不幹也沒有多大關係。但打麥機有危險,操作不當會掩住袖子,把手卷進去造成傷害。
  • 曾經的麥收有一種不同的味道叫麥香,那是今天的人們感受不到的
    每年的麥收時節,無論你是在村莊或者的一望無際的金色海浪裡,搖曳的麥浪都會散發出陣陣的麥香,那是黃土地賜予人類的饋贈,那是汗水凝結成的果實,麥子才能散發出誘人的特有香味,也是來自鄉村豐收的一種特有味道。
  • 張亞莉‖麥子的方陣
    麥子黃了麥子黃了!杏子也熟了!用母親的話就是周內急急忙忙上班,周末急匆匆回家。可是上周末回家時不一樣了,我們的車子從縣城駛出後,不多一會兒,我就被吸引了,夏日的六七點天空被暈染的五彩斑斕,道路兩邊的田地裡遠遠地、出現了黃燦燦的麥田,我心裡突然有了期待,「麥子黃了啊!可以吃杏子了呀……」依稀歲月裡的泛黃的記憶也被這眼前閃過的一幕幕勾起了。
  • 西華縣2020年麥收紀實
    可是,今年離農曆五月還有半個多月,地裡的麥子已經收割結束。難道時令季節有變嗎?否也,因為今年是農曆閏四月。每年一到麥收季節,不但是農民朋友辛苦忙碌的時刻,也是我們這些攝影愛好者下鄉拍攝的大好時機。儘管天氣炎熱,可是大家的拍片激情一點兒不減。每天起五更搭黃昏,廢寢忘食,背著沉甸甸的攝影器材走東莊串西村,哪兒有收割機就往哪兒跑。
  • 精品微小說:麥子熟了
    麥子熟了孫海英眼看就到五月底了,又到收麥子的季節。金伯從儲藏室的隔板上取出一個紙袋子,噗——噗——吹去袋子外面的塵土,又找來塊抹布用力擦了擦,輕輕打開層層包裹的紙袋,慢慢抽出一把鐮刀。金師傅仔細端詳了一番,滑溜溜的手柄,那是他多年勞作的見證。
  • 麥收時節話往事,今昔對照看變遷
    升入中學,到了夏收季節,我們學校就會組織我們到郊縣的山區割麥子。那才是真正的體驗,我們住在小學校裡,睡的是鋪著麥草的地鋪,在社員家吃派飯,交上糧票和錢。我們雖然割麥子的技術不好,可是同學們全部是盡心盡力,沒有一個人叫苦喊累。記得有一次,一層梯田即將割完時,再也無處藏身的一群小野雞四散跑了出來。
  • 每年收完麥子之後,布穀鳥就不在了,它們飛去了哪裡?
    每年收完麥子之後,布穀鳥就不在了,它們飛去了哪裡?布穀鳥即大杜鵑,為杜鵑屬鳥類,又名郭公、布穀、鳩、喀咕。基本上全國都有分布。大型杜鵑花棲息在森林中的山區、丘陵和平原地帶,有時也出現在農田和居民點附近的樹木上。
  • 當仙女湖沒有水,當麥子成熟時……
    湖邊的山地都是麥田,人間四月天,恰好遇到麥子成熟時。有的田裡麥子已經收割,一排排整整齊齊在地裡晾曬;有的麥子還沒到收割時,金黃裡帶著一點青綠,在地頭迎風擺動。田地的底色是鮮豔的紅土,藍天綠樹,金色的麥田,遠方的群山,高聳的怪石,在陽光下交織成一幅色彩濃豔的畫,厚重,奇麗,帶著收穫的喜悅。
  • 當仙女湖沒有水,當麥子成熟時……
    湖邊的山地都是麥田,人間四月天,恰好遇到麥子成熟時。小草和綠樹帶著嫩綠的春意,麥田裡卻是秋收的景象,也許只有石林這樣四季不分明的地方才會有這樣的時節,讓人不知今夕何夕。有的田裡麥子已經收割,一排排整整齊齊在地裡晾曬;有的麥子還沒到收割時,金黃裡帶著一點青綠,在地頭迎風擺動。田地的底色是鮮豔的紅土,藍天綠樹,金色的麥田,遠方的群山,高聳的怪石,在陽光下交織成一幅色彩濃豔的畫,厚重,奇麗,帶著收穫的喜悅。
  • 八十年代出生的農民,你是否記得麥子黃時冰棒的味道?
    八十年代出生的農民,如今也都接近四十歲了,記得小時候,每年麥收的季節,田間地頭就會有人騎著高架自行車,馱著一個木箱子,大聲的吆喝『冰棒、冰棒』,我就會支起身子,朝著賣冰棒的方向望去,有時大人們會丟下手裡的鐮刀,夾著草帽,與孩子們一起買上幾支冰棒,五分錢一支,稍微化點的三分錢一支,年紀尚小的我生怕毒辣辣的太陽曬化了
  • 市民體驗割麥子"累斷腰" 感言珍惜一羹一粟
    當車行駛到義井村一塊麥地邊時,一位頭戴草帽的老大爺正在忙著檢查供體驗者割麥子的鐮刀。汽車剛剛停穩,老人直起腰樂呵呵地喊道,「你們來了,熱得很吧。我給你們把鐮刀收拾一下,小心一會把誰弄傷了。」老人名叫王繼周,今年63歲,家裡種有將近6畝的小麥,眼前這塊近一畝地的小麥是供讀者們體驗的。
  • 2021年是寡年,俗話說「寡年遇金牛,麥子多生蟲」,啥意思?
    什麼是「寡年」?  寡年遇金牛,麥子多生蟲  這句話的意思是牛年沒有立春,麥子就會生蟲。在以前社會,人們都是靠天吃飯,幾乎都是青黃不接,到麥收之前,基本上都已經斷糧了,如果麥子生蟲的話,也就說明了莊稼收成好,吃不完才會生蟲。
  • 麥子啥時候收割好?
    麥子啥時候收割好?文/農夫也瘋狂眼看著芒種節氣就要到了,而走在麥地裡,也能看到風吹麥浪的景象了。對於農民來說,修整了一段時間,又要開始為麥收做準備了。那麥子在什麼時候收割好呢?其實這個真的沒有標準的答案,因為各地的麥子播種時間不同,麥子的品種也不一樣,所以收割的時間也不一樣的。
  • 顆粒歸倉 山東德州晴好天氣麥收忙
    圖為6月7日,山東德州禹城氣象專家服務麥收。(圖/文 王連珍 馬體飛)近幾日,山東德州天氣晴好,農民朋友抓住有利時機搶收、搶種,確保顆粒歸倉。圖為6月11日山東德州夏種現場。(圖/文 王連珍 任淑華)近幾日,山東德州天氣晴好,農民朋友抓住有利時機搶收、搶種,確保顆粒歸倉。圖為6月7日,山東德州麥收現場。
  • 中石油在小麥主產區開展"麥收加油隊在行動"活動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日前在全國10個小麥主產省份啟動了「麥收加油隊在行動」活動,為確保三夏農業生產提供有力支撐。    記者日前在河南省駐馬店市的石寨鋪鄉採訪時看到,一座白色的撬裝加油設施立在公路邊,這種設施把儲油罐、加油機、自動滅火器等設備整體裝配於一體,機動性強,大大節省了農機手往返加油站的時間和油料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