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流逝,農民伯伯又迎來了麥收的季節。麥子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佔據了重要位置,我們離不開麥子的衍生物——麵粉。而製作成各種美味的麥子什麼時候進入的中國呢?又經歷了那些階段?今天就讓我們就來說說「麥」。
小麥的歷史
儘管穀物的起源尚未確定,但人們相信,小麥原產於西南亞。可以肯定的是,人類文明的歷 史和群起是與小麥的歷史緊密相關的。野生麥被認為是所有麥類的祖先,在美索不達米亞 和西南來發現了它們的化石。 顯然,在12000年前,人們已將小麥作為食物。座落於尼羅河邊的墳墓始建於公元前5000年,在這些墳墓的壁畫上也有對小麥的描繪,而眾所周知,最早生產發酵麵包的是古埃及人。因此小麥長期以來都帶有宗教色彩,並成為無數宗教儀式的一部份。希臘人和羅馬人都信奉小麥神和麵包神。在西班牙人第一次登陸美洲以前,小麥僅僅在舊大陸被培植。1943年,哥倫布在第二次遠徵時將它帶到了新大陸。400年過後,給在19世紀, 堪薩斯的俄國移民的定居帶來了名為"土耳其紅麥"的麥種。這在當時 是最優良的品種。紅麥成為美國穀類業的重要貿易產品。
中國內地發現出土的小麥,最早在三千多年前,也就是商中期和晚期左右,但不是很普遍。小麥普及還是漢代以後事情了,關鍵一點就是戰國時期發明石轉盤在漢代得到推廣(材料來源於中國大百科全書農業卷),得以使小麥可以磨成麵粉。
歷史上,小麥的栽培主要分布於黃淮流域,其中又以漢代由於麵食的發明,麥作發展最為迅速。在南方種植髮展還是得益於南宋時期北方人大量南遷,南方對麥需求大量增加而造成的。到明代小麥種植已經遍布全國,但分布很不平衡,《天工開物》記載北方「齊、魯、燕、秦、晉,民粒食小麥居半,而南方閩、浙、吳、楚之地種小麥者二十分而一。」
小麥的別稱
冬小麥古稱宿也有寫「來」 冬小麥推廣種植是在春秋戰國末期《周禮·天官·疾醫》:「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 鄭玄 註:「五穀,麻、黍、稷、麥、豆也。」《孟子·滕文公上》:「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 趙歧 註:「五穀謂稻、黍、稷、麥、菽也。」《楚辭·大招》:「五穀六仞。」 王逸 註:「五穀,稻、稷、麥、豆、麻也。」《素問·藏氣法時論》:「五穀為養。」 王冰 註:「謂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也。」《蘇悉地羯羅經》卷中:「五穀謂大麥、小麥、稻穀、大豆、胡麻。」後以五穀為穀物的通稱,不一定限於五種。 根據五穀裡的介紹東漢末年鄭玄對五穀的註解當時已經叫麥了。
食麥
中國小麥產量世界第一,麵食在中國人的飲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北方地區,人人都吃麵食。但在古代,特別是漢代以前,中國人其實很少吃麵食,種植小麥的也不多。因為中國人屬於粒食民族,喜歡吃米粒、穀粒這種粒食,方法是煮著吃或蒸著吃,小麥不管煮著吃還是蒸著吃口感都不好,人們都不願意吃小麥。
到漢代的時候,以麥粒煮飯是麥的基本食用方法之一。
《急就篇》裡說道:「餅餌、麥飯、甘豆羹」均為百姓仰重的日常之食。所謂「麥飯,磨麥合皮而炊之也;甘豆羹,以洮米泔和小豆而煮之也;一日以小豆為羹,不以醯酢,其味純甘,故日甘豆羹也。麥飯豆羹皆野人農夫之食耳」。
到了漢末,磨麵技術從中亞傳到了內地,中國人學會了磨麵和烙餅,聰明的中國人還發明了饅頭和麵條,從此中國從「粒食時代」進入「粉食時代」,小麥才代替黍、粟成為我國老百姓的主食之一。
漢代人的麵食製法大約是從宮廷中傳開的。古代文獻記載,漢代面點的品種已相當多,這時的面點通稱為餅,所以《釋名》說:「餅,並也,溲麵使合併也。」
餅大體上可分為三大類,即湯餅、蒸餅、胡餅。《漢書百官公卿表》中有「湯官」,湯官是專司皇帝餅食的官,其所供飲食當以餅為主。不過這種餅並非今日北方人食用的燒餅,而是用湯煮的麵食,稱之為「湯餅」。它類似於水煮的揪面片,是麵條的前身。蒸餅不同於湯餅,它是將水注入麵粉之中調勻,然後發酵,最後做成餅狀蒸熟而成。漢代所食的胡餅,其製作方法是由西域傳入中原的,故名胡餅。在今天看來,大致類似於燒餅吧。
至此,小麥在我國得以快速發展,各種美味麵食也相繼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