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樓常吃到的點心山竹牛肉,可不單只有牛肉一種肉類。(圖片來源:大粵網•香港提供)
【大粵網.香港】要說廣東「飲茶」文化可謂是一大特色。公公婆婆晨運後的早茶、上班族的午茶、太太們的下午茶、還有夜貓子的夜茶,每個時間都可以隨時來「一盅兩件」。而點心這種精緻小巧千變萬化而又考究師傅手藝的食品,也可算是香港富有代表性的美食之一。
一杯茶,數件點心,不少廣東人一個早上的開始。(圖片來源:Pinterest主頁)
酸甜醬汁加上彈牙牛肉球,在酒樓中很受歡迎。(圖片來源:添好運主頁)
不過點心雖好,實際到底是什麼東西你又知道多少?單單是常見常吃的山竹牛肉,你就未必了解清楚。山竹牛肉表面上是以牛肉加入馬蹄、蔥及調味料,製成球狀的肉丸放於腐竹上,再放在蒸籠中蒸熟。食用前多數會加上「喼汁」調味。但仔細一想,吃山竹牛肉時的彈牙口感,可不是牛肉所帶有的。
你可曾懷疑過牛肉球與平常吃到的牛肉質感有所分別嗎?(圖片來源:豪隍點心工房主頁)
其實在製作山竹牛肉時,不少酒樓會在打牛肉的過程中加入肥豬肉,一來取其甘香,二來令牛肉球彈牙,口感更佳,是非常普遍常見的做法。不過份量一般不會太多,因為肥豬肉蒸熟時會冒出肥油,既明顯又難看。
事實上不少牛肉球會加入肥豬肉,才能有我們吃到的口感。(圖片來源:Pinterest主頁)
豬肉份量不算太多,比例大約是2比1。(圖片來源:Pinterest主頁)
除此之外,其實點牛肉球的「喼汁」也不是香港特有的醬汁!這種醬汁真名是伍斯特醬(Worcestershire sauce),早在 1838 年便由兩位藥劑師 John Wheeley Lea 和 William Henry Perrins 在伍斯特創製,其中二人名字Lea和Perrins合起來便是品牌名稱李派林的由來。
「喼汁」 材料有丁香、豉油、檸檬、酸瓜及胡椒等等,與牛肉球非常配合。(圖片來源:Pinterest主頁)
至於「喼汁」為何現在如此稱呼,據悉是因為當時華人英語水平一般,聽到外籍人士往往會對他們說「give me that 汁 」來索取伍斯特醬,就演變成了「喼汁」,後來人們叫慣叫熟,也就慢慢習慣了這種不明所以的說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