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美術館和媒體對於中國當代藝術的反應

2020-12-11 藝術中國

在《畫廊》2008年4 月刊《牆外開花》一文中,介紹了美國畫廊界對快速成長的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態度和反應。隨著近年來中國當代藝術品在各大拍賣會上驚人的表現以及中國整體國力持續穩定的上升,美國畫廊業正逐步參與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和享受著其繁榮帶來的成果。除了將中國當代藝術品引進美國市場外,有些乾脆在中國設立分部,最大手筆當屬紐約豪門佩斯· 懷登斯坦畫廊(PaceWildenstein),他們在北京798 中心地帶買下面積達3000 平方米的廠房,宣布將於今年奧運開幕前強勢登場。相對於資本市場的湧動,美國的美術館和媒體對中國當代藝術又持著怎樣的反應和姿態呢?

美術館:添薪加火

自上世紀90 年代以來,美國的美術館慢慢關注起中國當代藝術,零零星星的展覽開始出現,並隨著中國當代藝術的火爆,逐步提升「禮遇」的級別。當代美術館在整個藝術運作系統中無疑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的動向似乎釋放出一種信息,就是哪些藝術家和哪些作品將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而在人類的藝術史上留下足跡。因此美術館的活動往往對市場起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和作用,從這一角度看,過去十幾年來美國美術館對中國當代藝術和市場的發展無疑起到了添薪加火的作用。

事件回放

今年初紐約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 為蔡國強舉辦了回顧展「我想要相信」(I Want to Believe),以《火藥畫》、《爆破事件》、《裝置藝術》和《社會計劃》等4 個主題的八十幾件作品,佔據了美術館11 個展廳。這是古根漢美術館第一次為華人藝術家舉辦個展,也是迄今為止華人藝術家在美國最高規格的一次個展。

然而中國當代藝術受此高規格「禮遇」絕非朝夕之功,這當中也曾走過漫長的歷程。1998年高名潞策劃的首屆中國先鋒藝術展「由內向外:新中國藝術」(Inside Out:New Chinese Art) 分別在舊金山當代美術館以及紐約著名的P.S.1 藝術空間展出,參展者包括蔡國強、谷文達和徐冰等上世紀80 年代末移民海外的華人藝術家。據說以張洹的攝影作品《為魚塘增高水位》為形象的展覽海報貼滿了紐約每一地鐵站臺。這是美國本土美術館首次成規模地展出中國當代藝術。

此後,隨著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上逐漸走紅,不少美術館也慢慢調整了他們對中國藝術的關注角度,從古代轉向當代,從傳統走向前衛。從以下列舉的部分展覽中,可以看到中國當代藝術在美術館展出的簡略軌跡。

現代藝術的殿堂級美術館——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 於1998 年展出張培力影像裝置個展「吃」(Eating);1999 年徐冰的新英文方塊字書法作品《藝術為人民》的巨幅旗幟在館外飄揚;2002 年觀眾們看到了梁玥《最為愉快的冬天》; 2007 年在芭芭拉· 倫敦(Barbara London) 策劃的「自動更新」展中觀眾參與了徐冰的《地書——畫語》 。

2006 年,在壯麗的紐約大都會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屋頂花園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展覽——「蔡國強在屋頂:透明紀念碑」(Cai Guo-Qiang on the Roof: Transparent Monument)。此展覽由該館當代和現代藝術部門的策展人蓋瑞· 丁德羅(Gary Tinterow) 策劃,他認為蔡國強無疑是在紐約工作的藝術家中最有創造力的藝術家之一,而且非常國際化,這個展覽給大都會創造了許多歷史「第一」的記錄,也是大都會美術館第一次為華人藝術家舉辦個展。同年,該館亞洲藝術部資深策展人Maxwell K. Hearn( 何慕文) 策劃了《筆與墨:中國書法藝術》(Brush &Ink: the Chinese Art of writing),該展由中國古代如黃庭堅、趙孟頫、董其昌等書法大家與徐冰、王冬齡、谷文達、秦風、王天德等5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組成,讓觀眾在古今對比之中體驗中國文字藝術的精髓和抽象的表現力。2007 年何慕文再次策劃了 「行旅」(Journeys: Mapping the earth and mind in Chinese Art, From Ancient Monumental Landscape to Contemperary Color Photographs),展出了中國一千多年以前的書畫精品到當代藝術家海波、蔡國強、徐冰、秦風、洪浩、於彭、秋麥(Michael Cherney,美國藝術家) 和展望等人的10 件套作品。策展人何慕文認為,通過這種比較可以發現後來的藝術家是如何繼承傳統繪畫表現形式而又創新自己的風格,再現自己的聲音和觀點的。同時,展覽提供了一個從歷史角度研究中國、中國藝術的發展變遷的機會。

美國最大的非營利性藝術空間P.S.1 於2006 年舉辦「十三人:中國當代影像展」,展出了13 位使用新媒體去反映當今中國社會巨大變化的青年藝術家的影像作品。1998 年之前,紐約亞洲美術館(Asian Society) 對於亞洲藝術的關注和傳播主要局限於傳統藝術。自1998 年展出「由內向外:新中國藝術」(Inside Out——New Chinese Art) 至今,一直不斷推出新的當代藝術展。去年該館舉辦了張洹的回顧展「改變的狀態」。亞洲美術館是美國第一家設立當代亞洲藝術展項目的美術館,它給觀眾提供了接觸中國當代藝術的大量機會。過去一直專注於介紹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華美協進社(China Institute Gallery)2006 年終於舉辦了第一個中國當代藝術展——由巫鴻策劃的「書」(Shu: Reinventing Book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與此同時,一些大學和非中心地區的美術館( 相對於紐約等中心城市而言) 也陸續舉辦中國當代藝術展,如上世紀90 年代就有很多美術館為徐冰舉辦個展。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徐冰在美國美術館的展出經歷了一個「農村包圍城市」 的歷程:1991年,他在威州的艾維母美術館(Elvehjem Museum of Art) 展出,接著進入北德克達美術館(North Dakota Museum),然後開始遍地開花,最後,他成為紐約幾個頂級美術館的常客。

相關焦點

  • 全國百家媒體聚焦北京通州⑥丨上遊新聞對話中國當代藝術大咖嶽敏君
    由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北京市通州區委宣傳部等聯合主辦的「通達天下·州美如畫」百家媒體聚焦通州攝影採訪活動,上遊新聞記者對話中國當代藝術大咖嶽敏君,聽聽他在未來藝術創作的方向是什麼。嶽敏君無疑是中國當代藝術最重要作品的創造者之一。2007年,以他名為《嶽敏君:標誌性笑容》的個展在美國紐約的昆斯美術館舉行。同年,他被《時代周刊》作為封面人物報導,並當選「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
  • 西安美術館的十年:在「城牆之外」 的當代藝術敘事
    西安美術館十周年慶典導語:十年一覺英雄夢。對於西安美術館,十年,完成了對於這座城市的藝術啟蒙。「立足傳統,構建當代」的理想沒有成為主義,而是在時代敘事中,給出現實呈現。「十年來,在西安美術館的努力下,西安的當代藝術群體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版圖的重要拼圖,假以時日,西安當代藝術必將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一極。」館長楊超在十周年之際說道。「西安當代藝術受到廣泛關注,同西安美術館密切相關。十年來,西安美術館大力推介當代藝術,改變了西安美術同文化變革不相干的局面。」
  • 田霏宇:理解中國當代藝術的另一個緯度
    1990年代末,美國學生很難接觸到中國當代藝術,那次看到徐冰的展覽,讓田持續著對中國當代藝術的新鮮感。儘管那時當代藝術很小眾,但他仍然試圖通過當代藝術認識中國,通過中國了解當代藝術。   這個問題,在十多年來反覆被追問,又被不同媒體從各個角度進行解讀。
  • 國內首個光主題美術館落地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
    光美術館」基於「點亮生活 激活城市」這一出發點,對於燈光表演如何挖掘城市的人文內涵,如何通過藝術之光對夜間的城市照明進行優化,燈光表演如何從照明工程轉化和升級為城市公共藝術的作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美術館漫遊指南:聊聊欣賞當代藝術
    在18世紀時人類就已經有了博物館,而現代美術館則誕生在其後的20世紀。比起強調歷史,還原,保存過去器物的博物館,現代美術館提供了一個讓人們親自欣賞現代藝術,甚至同時代藝術的平臺。 而在2020年,藝術早已不再是梵谷,畢卡索。由於國內的藝術教育發展起步較晚,我們的大眾審美標準與當代藝術逐漸割裂。
  • 洛杉磯:美國當代藝術市場的新中心(圖)
    已有100多年歷史的阿茲塞太平洋大學(Azusa Pacific University,簡稱APU)充滿歷史和文化的沉澱,它的美術館頗有特色,展廳散布於各個院系,分散的展廳就像一個個獨立的小美術館,有利於不同展覽的同時舉行,作品可以激發其他專業學生的靈感,豐富學校的藝術氛圍。
  • 基金會,中國當代藝術的新推手?
    但對於中國當代藝術領域而言,基金會也許依然有些陌生。他們如何運作?如何選擇資助項目?它們在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中處於什麼角色?前景又如何?Cc基金會&藝術中心的新展是英國藝術家瑞安· 甘德(Ryan Gander)的中國首秀選擇資助誰?
  • 「和-當代中國小幅油畫展」1月份在日本東京都美術館開展
    「和-當代中國小幅油畫展」赴日藝術家及日籍嘉賓合影2018年1月20日-26日,「當代中國小幅油畫展」在日本東京都美術館開展,本次參展的藝術家包括代山、布日固德、童雁汝南、黃少鵬、鷗洋等知名人士,以「和」命名,力圖以小幅油畫展呈現中國藝術家的東方氣質,以及當代中國油畫和而不同的東方詩意。
  • 貴州首家、西南最大的私人美術館,當代藝術文化的呈現地
    位於貴陽市烏當區的天海美術館,是貴州第一、西南最大的私人美術館,自開館以來,這裡就吸引了很多熱愛藝術的小夥伴們,深受當地藝術家的喜愛。天海美術館也在某種程度上填補了貴陽關於當代藝術的空白。目前美術館有好幾個展區,除了四展區正在準備十月對外展示外,其餘展區均可以隨意參觀。來這裡參觀最好佩戴場館的語音講解器,這樣能更好的了解整幅畫表達的內容。這些展區裡收藏著全國極富青年精神的當代藝術作品,這些作品正直、勇敢、獨立、批判,每一幅都表達著繪畫者的精神世界。
  • 「首屆中國當代藝術名家邀請展」將在西安崔振寬美術館開幕
    本屆當代藝術大展由西安崔振寬美術館、西安市水墨長安藝術博物館主辦,著名美術理論家劉驍純和王林聯袂策展,提名包括崔振寬、周春芽、谷文達、郭全忠、鄭連傑、蘇新平、隋建國、李津、王易罡、王冬齡等具有「新寫意主義」創作取向的重量級藝術家參展。展出作品將匯集水墨、油畫、雕塑、裝置、攝影、新媒體、行為等不同藝術門類。本次展覽不僅是崔振寬美術館,也是近年西安較大規模、極具影響力與學術高度的中國當代藝術展。
  • 南京四方當代美術館 文化新地標驚豔世界
    「包括美國建築師斯蒂文·霍爾設計的未來主義風格的當代美術館,日本建築師磯崎新設計的『會議中心』、中國建築師劉家琨設計的『藝術酒店』和義大利建築師索特薩斯堪設計的『溫泉城堡』以及20座別墅,分別由包括獲普利茲建築獎的日本建築師妹島和世和來自英國的大衛·阿加葉在內的建築師們設計。當年他們按照中國最古老的傳統——現場抽籤的方式獲得自己的參展地塊。
  • 當代藝術就只能去美術館拍照嗎?|知物美術館
    網紅展的雛形可以追溯到美國的冰淇淋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曾在紐約創下5天內門票一搶而空,20萬人進入等待名單的紀錄。這個博物館跟一般博物館不同,裡面幾乎沒有關於冰激凌歷史或者產品的文字介紹,而是被裝潢成了一個夢幻工廠,裡面充斥了大量可供拍照的藝術裝置,如巨型冰棒,糖果泳池等等,吸引了大量年輕人遊覽參觀並在社交媒體上進行「打卡」式傳播。
  • 遠洋樂堤港空中美術館舉辦「綻放」展覽,解讀當代藝術的全新語境
    在市場化、資本化、多元化的社會語境中,中國當代藝術顯露出一種充滿活力的新態勢,即,在愈發年輕化和自由化的同時與社會價值觀的互動更為頻繁。這一新態勢從藝術創作角度來說表現為以下三點:創作初衷,從純粹模仿西方當代藝術美學體系走向自主與獨立;創作風格,從近乎偏執的單一形式發展蘊含中國特色的多元創新;創作媒介上也試圖突破傳統,走向更富創意的新媒介應用。
  • 黃輝《中國當代藝術文獻》提名藝術家
    2010 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獲藝術碩士學位現居北京和昆明,現任教於雲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美術系。-競合藝術空間,重慶,中國2019無限的想像,美國彼岸藝術昆明美術館,昆明,中國主要聯展2020湄公河次區域國家藝術交流展,泰國當代美術館,曼谷,泰國2019中俄藝術文化交流展—飛躍山海間,871ACE—種花廠,昆明
  • 倫敦白教堂美術館——東倫敦區當代藝術的領先者
    倫敦白教堂美術館(Whitechapel Gallery)位於倫敦東區,由建築師查爾斯哈裡森湯森(Charles Harrison Townsend)設計,是倫敦早期的當代藝術展覽場地。美術館於1901年正式對外開放,白教堂「處女秀」主打英國知名古典風景大師約翰康斯坦布爾(John Constable)和巴洛克早期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作品,在一個多世紀前就吸引了20多萬訪客。
  • 烏利希克眼中的中國當代藝術
    作為世界級收藏家,烏利·希克博士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建立中國當代藝術收藏體系,30多年間伴隨著中國當代藝術的不斷發展無疑成為了目前最重要和龐大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而他於1997年創立的CCAA中國當代藝術獎也成為最重要的中國當代藝術評選。
  • 12位中國當代藝術家訪談,訴說他們的藝術歷程
    1989至今生活和工作在德國海德堡和法國巴黎。1997年-2006年多次在海內外舉辦個展。1989年《中國前衛藝術展》,中國美術館,北京;《大地魔術師》,巴黎蓬皮杜當代藝術中心,巴黎。1990年《為了昨天的中國明天》,Pourrieres,法國。1991年《非常口》,福岡城市博物館計劃,日本。1992年《我家即你家》,羅茲藝術家博物館,波蘭。
  • 中國當代藝術亮相2019「多瑙河對話」當代藝術節
    當地時間9月16日晚,「多瑙河對話」當代藝術節主賓國項目「無聲處——絲路上的中國當代藝術」展在塞爾維亞諾維薩德馬穆齊奇捐贈收藏美術館隆重開幕。此次展覽是「多瑙河對話」當代藝術節首次向中國機構和藝術家發出邀請,也是中國首次受邀作為主賓國設立國家館。
  • 美術館之外,上海還有這些藝術空間
    「那一年,上海各個地方的公共藝術非常多,當世博會結束以後,因為少有人做記錄,它們就像從來沒有發生過一樣。所以我覺得記錄那一刻非常重要。」田珠莉如是說。近些年來,上海的美術館如雨後春筍一般紛紛建立起來,有公立的藝術機構如中華藝術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也有私立的機構如龍美術館、餘德耀美術館,國外的很多主流媒體也都對上海的藝術生態發展保持關注。
  • 館長對話|西安美術館:帶著「飢餓感」為西安當代藝術補課
    沿著唐高宗時代營造的大雁塔往南百米,走過由盛世帝王、歷史人物串起的唐風步行街,右手邊一棟紅色的仿唐建築便是「西安美術館」,雖建築外觀是舊的,但這座2009年開館的美術館,展示的卻是中西方的現當代藝術,馬克·呂布的攝影、中德平面設計和當代藝術、井上有一特別展,以及何多苓等的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