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夏門市思明區思明南路515號交通乘45、87、17、1、18、29、47等路公変均可到達開放時間800~2000門免費
南普陀寺位於鷺島名山五老峰前,寺內以奉祀觀音為主,與浙王天江普陀山觀音道場類似,又在普陀山之南,故名南普陀寺起源於唐代,薈集了閩南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南普陀寺坐北朝南,依山面海。中軸線上主體建築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建築精美,雄偉宏麗;藏經閣珍藏的佛教文物豐富多彩,以明萬曆年間血書《妙法蓮花經》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觀音等最為名貴;寺宇周圍保留了眾多題刻,著名的有明萬曆陳第、沈有容題名石刻和清乾隆御製碑;寺後崖壁「佛」字石刻,高一文四尺寬一丈,粗獷豪放、雄健有力,為國內罕見;位於寺後的五峰山麓松竹翠都,山體挺拔,巖壑幽美,號「五老凌霄」,是廈門八大景之 一。
馳名中外的南普陀寺素菜南普陀寺的素菜以其清純素雅的獨特風味馳名中外。廚師烹調製作嚴守素菜素料音菩薩,其餘各素做的工藝,革除素菜仿製葷腥模樣的傳統,以素菜素名而獨樹一,既講究色、香、優美、姿態多樣味,又講究形、神、器,一道菜一個雅名,神的高雅,詩情畫意。奉觀音菩薩,所南普陀的素菜中有「彩花迎賓」「南海金蓮」「絲雨雲」「香泥珍」「五老如藏經意」「雪映銀浪」「梵宮玉笏」「白壁青雲」「白果香鹵」「半月沉江」等,紅黃藍綠,五南普陀素餅還榮獲過「中國名點」金鼎獎,是廈門著名特產,有甜、鹹各種口味經閣是中彩繽紛,其中以「半月沉江」這道菜尤為有趣。餡料。南普陀寺寺廟法會南普陀寺每年有5次大型法會,即農曆的正月十六至十八的拜三千佛法會、四月南普陀寺上初八的浴佛大法會、七月十五的盂蘭盆大法會、十月十五至甘一的水陸法會和十ニ月初八至十七的拜萬佛大法會。眾、在家居士、人房共48間,高僧輩出的佛教高等學府絲絲禪意。一樓一位於南普陀寺內的閩南佛學院是一所久負盛名的佛教高等府,1925年創辦。學院內精英薈萃,高僧輩出,當代一些著名的佛教泰鬥,如中國臺灣的印順導師,菲律賓的瑞今法師,新加坡的宏船長老、廣治老和尚、演培大師,馬來西亞的竺摩法師等,都出自該院。
挺拔奇秀的五老峰五老峰位於南普陀寺後,以其挺拔秀奇著稱。山上林木蓊鬱,奇石嶙峋,洞壑幽深,巖泉清冽。盤旋曲徑,直上顛峰亭臺,放眼海天深處,碧波蕩漾,巨輪輕艇往來如梭。環視鷺島新姿,綠樹掩映,層樓大廈參天。俯瞰足下,梵宇琳宮浮現於雲霧縹緲之間,恍若置身蓬萊仙閣之上,飄然欲仙,樂趣無窮。
特色
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是整個寺院的中心,是寺院僧眾早晚課誦和法會朝拜參修的殿堂,也是佛門鐘磬長鳴、法燈不滅的心臟。大殿正中供奉三世尊佛高大的塑像,殿後供奉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大悲殿大悲殿呈八角形三重飛簷,中間藻井由鬥拱層層迭架而成,無一根鐵釘,構造極其精巧。殿內正中奉祀觀音菩薩,其餘各面為48臂觀音,造型優美、姿態多樣,又因閩南信眾均崇奉觀音菩薩,所以此殿香火異常鼎盛。
藏經閣藏經閣是中軸線上的最高層建築, 為歌山重簷式雙層樓閣,一層為法堂是僧人講經說法的地方;二層為玉佛殿,殿內珍藏有緬甸玉佛,宋代古鐘香爐,明代銅鑄八首二十四臂觀音、清代瓷製濟公活佛以及大量佛典經書,著名的有《明大藏經》《日本大藏經》等。藏經閣後有摩崖石刻多處,其中有塊大石,鐫刻著一個特大的「佛」字,高一丈四,寬一丈,粗獷豪放雄健有力,為國內罕見。
太虛圖書館太虛圖書館坐落在閩南佛學院內的方丈樓與教學樓之間,其題匾「太虛圖書館」是趙樸初老居士所題寫館內現存有七種版本的大藏經共九套,其他各種書籍約兩萬冊,已成為閩院學子深入經藏的一大寶室。
溫蓉貼示
南普陀寺上客堂(菩提賓舍)坐落於南普陀寺五老峰下,是寺內專為接待出家僧眾、在家居士、佛教信眾、有緣人士等的住宿服務機構。上客堂共有套房、標房、單人房共48間,均選用全天然原木家具、棕制環保床墊,典雅古樸,讓人體驗古寺的絲絲禪意。一樓大堂有禪茶軒,可在此品茶、參禪,感悟心靈的養息。
胡裡山炮合位於廈門東南端海岬突出部,三面環海,有著得天獨厚的歷史和自然旅遊資源,素有「八閩門戶、天南鎖鑰」之稱。胡裡山炮合建於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總面積7萬多平方米,城堡面積13萬平方米,分為戰坪區、兵營區和後山區,內開砌暗道,築造護牆、彈藥庫、兵房、官廳、山頂瞭望廳等。
整座炮臺為半地堡半垣式建築,極具歐洲風格,同時又兼具明清時期建築風格,是研究我國海防軍事史、洋務運動史和兵工構築技術的珍貴史跡。設在胡裡山炮臺原兵營的榮光寶藏博物院內的全部展品均由新加坡收藏家張榮光先生提供。博物院分「世界奇石陳列館」「世界古代戰炮陳列館」「世界古代寶劍陳列館」「世界古代火槍陳列館」「古樹化石展示」五個部分,分別展示著自13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炮統、槍枝、名貴寶劍和武士甲盾及色澤鮮豔、紋理清晰、形象逼真的各種天然奇石等珍品。
克虜伯大炮胡裡山炮合上最有名的是1893年購自德國克虜伯兵工廠的一門28生(280毫米)克虜伯大炮,至今保存完好,有效射程可達16000米。該炮曾在1937年的抗日戰爭中擊沉日軍「箬竹」型13號艦,首開中國戰區擊沉日艦的輝煌戰績。被稱為「炮王」的克虜伯大炮,是「至今保存完好世界現存原址上最古老和最大的19世紀海岸炮」,被列入《2000大世界吉尼斯紀錄大全》,是我國文物申報「大世界吉尼斯紀錄」並獲得成功的第一例;博物館內還有一門世界上最小的火炮,長僅11釐米,重0.22公斤,口徑0.8釐米,與世界上最大的大炮相映成越。
紅夷大炮發射表演
胡裡山炮臺景區每天有紅夷大炮發射表演。以整個炮臺為表演場地,以清朝八旗軍中正紅旗、正黃旗儀仗隊列和操炮演示為歷史原型,其內容和形式運用背景音樂、八旗服裝、盔甲、佩刀、戰鼓和青龍大旗等,通過情景表演再現清代紅夷大炮炮兵操演及發射(仿古演示彈)的過程,反映了明清時期廈門港炮合的軍事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