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聲:認清「人世間」的真相依然愛它

2020-12-11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近日,作家梁曉聲攜新作《人世間》做客南京書展。從醞釀到完成這部一百一十五萬字的小說,前後經歷了八年的時間,梁曉聲一個字一個字在400字的稿紙上「爬格子」寫了3600多頁。寫完這部長篇小說,梁曉聲步入七十歲。

  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評價,這是一個重要作品,不僅因為是梁曉聲寫的,不僅因為篇幅長,而是小說有力地刻畫了時代變遷,尤其是時代變遷中的人物,他們一再向我們發問:人可以是什麼樣?人應該是什麼樣?那些人,那些精神形象,是立得住的。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寫作知青文學《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至今,梁曉聲一直在向現實主義致敬。

  

  實習生 曹嘉欣 見習記者 張垚仟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王凡/文 牛華新/攝

  1

  1984年,根據梁曉聲同名小說《今夜有暴風雪》改編的電視劇在北影錄音,梁曉聲自掏腰包請演員們吃夜班飯。那時候還沒有「賣版權」這一說,梁曉聲接到導演電話詢問小說能否拍攝成電視劇的時候,作為作者,他覺得這是很值得高興的事情,在電話裡一口答應,還問導演:「有什麼是需要我做的嗎?」

  梁曉聲一系列以知青生活為題材的小說以及根據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今夜有暴風雪》《雪城》《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以至於有人將1984年稱為「梁曉聲年」。那些年,仍有年輕的大學畢業生因為受梁曉聲知青文學的召喚而奔赴黑土地。他的作品以充沛的英雄主義豪情書寫北大荒一代知青的氣質與命運,成為了新時期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在梁曉聲的影響下,20世紀80年代上半期的文學充滿昂揚向上的力量。

  作為一個四十多年筆耕不輟的作家,梁曉聲的文學成就遠不止為讀者們熟知的知青文學。在新舊世紀之交,梁曉聲出版了一系列批判中國社會現實矛盾、關注社會底層百姓命運的書籍,如《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中國生存啟示錄》。文學界評價他:「逐漸完成了由強烈的理想主義者向現實批判者的角色轉變。」

  新作《人世間》秉持了他一貫關注他者命運的主題,小說以北方某省城的共樂區為場景,書寫了幾個普通家庭的幾代人在50年間的生活歷程。

  與李洱的《應物兄》、徐則臣的《北上》等作品一起,《人世間》榮獲《當代》2018年度五佳作品。授獎詞這樣寫道:「作品由小日子的串結、小人物的群像,折射了一個急劇變化的時代對於普通人生活的深刻影響,時代命運與個人命運的內在勾連。並由此告訴人們,無論是什麼時代,自己的路都要自己去走,自己的命運都要自己把握。」

  2

  書寫有溫度的文字、展現人性的幽微之光,是梁曉聲的文學理念之一。

  「我小的時候,家裡那麼窮,日子的光色那麼灰暗,我為什麼還讀書?因為那書裡有溫度,有美好的人性。」書中高尚的人性,美好的親情、友情、愛情,哪怕愁苦但是真實的生活才是促使梁曉聲繼續讀下去的動力,「讀這樣的作品才感覺到文學是好的。」

  「人類為什麼需要文學?文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給人以精神的滋養,人類歸根到底需要文學,還是它促使我們在精神上和品格上提升、再提升。即使我們自己覺得提升的過程很吃力,我們也會認可那些好的品質、心懷尊重。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文學才和人類發生關係。」梁曉聲說,文學具有引人向善的力量,這對於青少年來說尤為重要。「可能我所讀過的那些對我影響最深的書,裡邊都有過美好的人性。這就是人性的幽微之光。」

  曾有聲音對梁曉聲作品中的人性理想主義表示質疑。梁曉聲回應道:「有好多人談到我文學作品中人性的理想主義。我個人來看,我的作品中從來沒有寫過,像雨果《悲慘世界》裡冉阿讓向賈維伸出一隻手,那樣的一種高度。我的作品裡只是寫到一些人,他們在一些事情上可以做得好一點點。就這好一點點,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有媒體評論家或者讀者提出,這可信嗎?而我認為這可能正是一個令人憂慮的事情。」

  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在梁曉聲身上實現了融合。梁曉聲說,他寫《人世間》,是在盡最大的努力向現實主義致敬。通過他筆下不同層面的人物,傳達他對社會的感知和願景。他非常贊同作家鐵凝所說的「文學應該有能力溫暖這個世界」「我既寫人在現實中是怎樣的,也寫人在現實中應該怎樣。通過『應該怎樣』,體現現實主義亦應具有的溫度,寄託我對人本身的理想。」

  當然,梁曉聲也坦言,他知道寫現實主義很難,但他依然還要去做。能做到什麼程度,就最大程度地做到。所以就有了《人世間》那種很執拗的寫法,絕不繞過去,也絕不躲過去。「我也確實屬於屢敗屢戰的那種人,我就不喪氣,因為我喜歡現實主義,我認為現實主義應該堅持反映現實的責任。」

  3

  從青絲寫到白髮,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梁曉聲都沒有弄清楚印數、版權和字數稿費之間的關係。

  「你的創作跟金錢的關係那樣遠,寫作當然就變得很純粹。」已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年紀,梁曉聲還在一筆一畫地寫作著,《人世間》的3600多頁稿紙堆起來有將近一人高。中國青年出版社責編李釗平發現,第一卷的字寫得認認真真、一絲不苟,放在格子裡穩穩噹噹;到了第二卷的時候,字就慢慢漲開了;第三卷的時候,字裡行間拳打腳踢了。從字跡的變化,可以看出作家寫作的艱辛。

  梁曉聲坦言,他知道怎樣的作品能夠獲得商業化的成功,太知道加入什么元素、怎麼操弄能寫出暢銷書,但他有他的倔強,不願這樣去迎合市場。「越寫年紀越大,寫到70歲的時候,還想著我這本書應該怎樣寫,人們到底喜歡看什麼?我加進哪一些,他們更喜歡看,這樣我能多印多少冊,多得多少稿費,不覺得自己太悲催了嗎?這時候可能就只剩下一個願望,向文學致敬。寫了這麼長時間,快寫了一輩子了。好好寫一部作品,文學影響過我,相信它也會影響別人。向文學致敬——我是因為這而寫的。」

  在現代快報記者對梁曉聲專訪時,發現他入住賓館的書桌上,攤放著隨身攜帶的書稿、筆記以及旅途中閱讀的書籍。儘管接連的活動讓他有些疲憊,儘管路上的時間也不多,但梁曉聲說他習慣了在火車上讀書、記筆記。

  不停筆、不鬆懈,是因為梁曉聲覺得自己還沒能寫出一部讓自己滿意的作品。「就像大仲馬晚年的時候讀著自己的作品,或者請別人讀自己的作品,然後情不自禁地說『寫得真好啊』。如果我也找到這種感覺,我就願意停下筆,不寫。」梁曉聲說,「現在之所以還寫,是因為還沒有這種感覺。寫了這麼多年,寫了這麼多次,還沒有幾篇,自己能夠自言自語地說『寫得真好啊』。」

  對話

  讀書

  影響人生的一切

  讀品:您曾在多個場合談到閱讀對人的影響。

  梁曉聲:要使人們意識到讀書和自己的人生是非常有益的一種關係,對於中國的很多人口來說,需要很長的時間,不是外力所能一蹴而就的。我們不能回答,我不讀書,對我有什麼不好。讀書影響我開小店嗎?影響我做生意嗎?影響我當演員嗎?影響我當體育明星嗎?影響我家庭和睦、影響我找對象嗎?我們會看到讀書似乎什麼都不影響。但其實,我也看得很清楚:讀書影響一切。你的一切都被你是不是一個讀書人而影響。

  

  讀品:您對讀您作品的讀者有怎樣的期待?

  梁曉聲:我相當自信如下一點,在14億人口的中國,有一類我心目中的讀者,他們就在那,存在著。他們期待著我的書,只要我的書出來了,他們就會找到它,就會讀它。央廣廣播了,很快地收聽的人數就會超過100萬。收聽的人都會互相傳遞簡訊。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作家協會召開《人世間》研討會的時候,有些女評論家反覆地說感慨萬千,感慨萬千,我們期待了好久。

  

  讀品:關於什麼是真正的有文化,您有四句話在網上非常火。這是您何時提出的?

  梁曉聲:是在我們北京語言大學某一年的新生入學儀式上,我代表老師們講幾句話,在那時候講到要學知識,還要(學)做人。做人的話,要做一個有文化修養的人。文化對於一個個人在修養方面體現為我說的這四句話:植根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讀品:可否透露您下一步作品的計劃?

  梁曉聲:我最近完成了三個電影劇本,一個已經在拍攝,估計最後三個都會拍攝。前不久美國電影《綠皮書》,我去看了。令我驚訝的是座無虛席,而且都很安靜,從頭看到尾。散場的時候我不由自主地想,真是令人欣慰的一件事。證明我們的相當一部分觀眾在期盼看到這樣的電影,這樣的電影還是太少。這是我第一個想法。第二個想法是我心裡也有一點感動,甚至你看得出來創作者在創作這樣的一些作品的時候,那種孩子般沉浸的歡喜的那種心情。也正因為這個,我在想,我也按照那樣的一種狀態來搞兩個電影看。

  

  梁曉聲

  

  當代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創作出版過大量有影響的小說、散文、隨筆及影視作品。中國現當代以知青文學成名的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有《今夜有暴風雪》《雪城》《鬱悶的中國人》《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

相關焦點

  • 梁曉聲:認清「人世間」的真相依然愛它
    近日,作家梁曉聲攜新作《人世間》做客南京書展。從醞釀到完成這部一百一十五萬字的小說,前後經歷了八年的時間,梁曉聲一個字一個字在400字的稿紙上「爬格子」寫了3600多頁。寫完這部長篇小說,梁曉聲步入七十歲。
  • 人世間,有一個梁曉聲
    《人世間》的書封上,梁曉聲在看著世界。寫完這部長篇小說,梁曉聲70歲了。1月底臨近春節,他剛剛在北京語言大學辦了退休手續除了知青文學代表作家,知識分子這一身份似乎更貼近梁曉聲近年來的創作。長大後他喜歡上了寫作,文學創作初期,梁曉聲將自己的一篇作品拿給中國青年出版社《青年文學》的編輯周曉紅看。那時的文學編輯,渾身上下都透著情懷二字。周曉紅讀後對曉聲說,我很不捨得,但我覺得這樣一篇小說,這樣一個題目,把它發在你家鄉的刊物更有意義。這篇後來在1982年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的作品《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周曉紅最終忍痛割愛給了黑龍江作家協會主辦的《北方文學》。
  • 梁曉聲:《人世間》敲擊著所有浮躁的靈魂
    老作家梁曉聲的《人世間》8月16日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令我想起了去年6月在「梁曉聲文學館」的一段往事。一座三層與四層交錯的徽派閣樓,一樓的兩個門簷上分別掛著「梁曉聲文學館」「梁衡文學館」兩塊牌匾,古樸的書架上,兩大作家精品,排列得像士兵聽到口令一樣整齊。窗欞與閣樓頂簷上,精緻的手工雕刻,給人以藝術與建築契合之美。
  • 茅盾文學獎得主第一名的梁曉聲:《人世間》是我對現實主義的致敬
    梁曉聲說:《人世間》是我的一個情結,是我對現實主義的致敬的一種寫作2019年隨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的評選落幕,著名文壇作家梁曉聲的《人世間》獲得了茅盾文獎的第一名,隨後梁曉聲接受了來自於記者的採訪。梁曉聲接受記者的採訪時說:茅盾文學獎是我這50年文學創作生涯中所獲得的最高獎項,但我是用一顆平常心對待的。可以說這部獲獎作品《人世間》,是我的一個情結,是對向現實主義致敬的一種寫作,也是向民間生活的一種致敬,更是圓我自己的一個心願 。
  • 梁曉聲攜《人世間》來唐山與讀者見面、交流
    ,在新華書店三層與讀者見面,共同參加了「醉愛書香·新華悅讀會」。梁曉聲與唐山媒體人衛欣、姚建國就其長篇小說《人世間》的創作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我覺得我們還應該低調一些,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甚至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們可能都依然是發展中國家。」 2011年10月出席了歷史小說《天下知音——歐陽修》在杭州舉行研討會。 2013年1月出席了由搜狐網主辦的「向教育提問」搜狐教育年度盛典。 2014年10月15日,參加了北京文藝工作座談會。 2015年初出版了《我們的時代與社會》、《我相信中國的未來》兩本書。
  • 梁曉聲《人世間》獲本屆茅盾文學獎:現實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
    光明日報記者 劉江偉 115萬字,手稿3600多頁,8年時間創作……《人世間》獲得茅盾文學獎,本在很多人意料之中,但梁曉聲覺得很意外。 《人世間》是梁曉聲「好人文化」的又一次呈現。
  • 文學應有引人向善的力量——讀梁曉聲長篇小說《人世間》
    作者:荊墨8月16日,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揭曉,梁曉聲《人世間》、徐懷中《牽風記》、徐則臣《北上》、陳彥《主角》、李洱《應物兄》5部作品獲獎,我有幸讀過得票數最多的梁曉聲的《人世間》(中國青年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
  • 梁曉聲:《人世間》敲擊著所有浮躁的靈魂
    老作家梁曉聲的《人世間》8月16日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令我想起了去年6月在「梁曉聲文學館」的一段往事。一座三層與四層交錯的徽派閣樓,一樓的兩個門簷上分別掛著「梁曉聲文學館」「梁衡文學館」兩塊牌匾,古樸的書架上,兩大作家精品,排列得像士兵聽到口令一樣整齊。窗欞與閣樓頂簷上,精緻的手工雕刻,給人以藝術與建築契合之美。
  • 茅盾文學獎獲得者梁曉聲老師和他的煌煌巨著《人世間》解讀
    只有打開《人世間》,認真虔誠地閱讀思考,才知道它是通過一顆偉大心靈描摹出的一幅紛繁人世間的真實圖畫,才知道它是通過一隻無雙妙手彈奏出的一曲普通人鮮活動聽的靈魂合唱。趁著抗擊疫情閉門宅家的機會,我再次認真地讀了一遍這部巨著,深為震撼,感慨良多。
  • 梁曉聲大作《人世間》如何誕生的?他用100多萬字致敬現實主義
    打開它時,不經意間,會隱隱覺出些特別:這些字有手感,有體溫,細細綿綿地傳遞著一個手藝人的氣息。而通篇看來,它精神飽滿,底氣充足。115萬字一以貫之,仿佛是在一氣呵成。我所見到的,正是梁曉聲寫作《人世間》的情形。最初接觸到《人世間》這部書稿,是2015年11月20日,那是一個很陽光的上午。
  • 洞悉「人世間」妙語點迷津 著名作家梁曉聲與唐山讀者親切見面
    梁曉聲《人世間》讀者見面會在唐山新華書店舉行。記者 邢丁 攝長城網10月31日訊(記者 邢丁 金宗明)10月31日下午,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獲獎者梁曉聲攜長篇小說《人世間》亮相唐山書城,舉辦讀者見面會,讓公眾近距離感受到了這位知名作家的魅力與風採。
  • 梁曉聲長篇小說《人世間》有聲版首播發布儀式在京舉行
    著名作家梁曉聲近日在長篇小說《人世間》有聲版首播發布儀式暨讀者見面會上這樣說。   梁曉聲是我國知青文學的代表作家,著有《今夜有暴風雪》《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城》《返城年代》《年輪》《知青》等數十部作品,其中多部被譯介到海外。《今夜有暴風雪》等作品早年就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製播出,廣受好評。
  • 茅盾文學獎第一名梁曉聲:《人世間》是我對現實主義的致敬
    可以說這部獲獎作品《人世間》,是我的一個情結,是對向現實主義致敬的一種寫作,也是向民間生活的一種致敬,更是圓我自己的一個心願 。」8月16日下午16時58分,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當代文壇著名作家梁曉聲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電話採訪時如是說。梁曉聲稱自己從來不玩手機微信,也不上網看新聞。
  • 《人世間》:梁曉聲,村裡有個姑娘叫小芳,真的好看又善良
    《人世間》:梁曉聲,村裡有個姑娘叫小芳,真的好看又善良周秉昆,一個工人階層的代表。老實木訥,比不上哥哥姐姐的聰明和世故,從小到大在家是個人人保護的「老疙瘩」。因為家人都離城下鄉,他成了周家的頂梁柱,是老母的依靠、陪伴。
  • 洞悉「人世間」,妙語點迷津 ——唐山書城梁曉聲讀者見面會圓滿成功
    梁曉聲就是這樣以擲地有聲的話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精神境界俘獲了萬千讀者的心。《人世間》亮相唐山書城,舉辦讀者見面會,在原創品牌活動「醉愛書香·新華悅讀會」中,讓公眾近距離接觸到了這位寶刀未老、頗有魅力的文化人。
  • 茅獎巨作《人世間》電視劇豪華發布|一未文化籤約作家梁曉聲出席
    劇集《人世間》概念海報115萬字長篇巨作《人世間》是中國著名作家梁曉聲多年手寫創作完成的心血力作,作為梁曉聲老師飽含深情的總結性作品,展現了他豐厚的生活積累和健旺的創作活力,標誌著梁曉聲新現實主義小說創作的新高度。
  • 梁曉聲《人世間》:三代人歲月崢嶸 百萬言情懷澎湃
    梁曉聲《人世間》:三代人歲月崢嶸 百萬言情懷澎湃 發表時間:2019-02-2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字體:《人世間》,讓我想到了《周易》中的一段話:大人虎變,小人革面,君子豹變。  從《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和《今夜有暴風雪》而矚目於文壇,梁曉聲對理想主義的堅執,就成為其創作的醒目標識,同時也引發了相關的爭議,就是如何處理理想主義與現實境遇的關係。  《人世間》仍然是寫作家所熟悉的A城,也不乏北大荒知青歲月的片斷,但是,它的筆墨更為開闊,年代更為長久,時間跨度長達半個世紀。
  • 梁曉聲《人世間》茅獎獲獎感言:為文化之沉重使命分擔一點作用
    典禮現場,黃坤明先生和鐵凝女士共同為最高票獲獎作品-百萬字巨著《人世間》作者梁曉聲頒發茅盾文學獎。2018年北京一未文化獨家籤約作品《人世間》,獲得全球範圍內的全版權開發權。 (作家梁曉聲發表獲獎感言) 《人世間》作為作家梁曉聲飽含深情的總結性作品,也標誌著其新現實主義小說創作的新高度,堪稱一部「五十年中國百姓生活史」。
  • 梁曉聲:直面現實,相信人性的力量
    父親周志剛話不多,很強硬,但對兒女的愛、關懷、理解都融於行動中,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中國式父親。另外,小說對夫妻之情、愛情、工友之情、師生情、同事情的描寫也各有類型,各有特色,處處引人入勝。」  《人世間》強大的現實主義寫作下,透著人性的光輝,正如張麗軍所說,「雖然人生無比的艱難,生活有著無比的困境,但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懷,互相惦念,不拋棄、不放棄,非常感人。
  • 亮麗北疆講壇第四期年終文化盛宴,梁曉聲為您帶來「文學的溫度」
    2019年5月,梁曉聲的新作《人世間》獲第一屆呂梁文學季「呂梁文學獎」年度小說獎、第二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梁曉聲是中國文壇的常青樹,他開了知青文學創作的先河,作為2014年參加文藝工作座談會的中國文藝界「72賢人」之一,他一直是大家熟知並喜愛的作家,也是文化大家。除了知青文學代表作家,知識分子這一身份似乎更貼近梁曉聲近年來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