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7 15:44 |舟山新區新青年
昨天,整個巴黎都在哭泣
法國時間4月15日18:50分
(北京時間16日0時50分)
有著800年歷史的巴黎聖母院被燒了
「這是整個法蘭西民族的災難 」
無數法國人聚集在聖母院附近
有人跪在地上禱告,有人在啜泣
有人眼含淚花的唱著輓歌
火災前後對比圖令人心痛
就在人們紛紛表達痛惜的時候,
網上卻出現了許多不和諧的聲音
有相當一部分的網友拿當年火燒圓明園的事件和如今巴黎聖母院的大火相提並論。
沒錯,當年八國聯軍一把大火讓圓明園燒了三天三夜,讓原本是中國乃至世界的藝術瑰寶只剩下一堆斷壁殘垣。
但圓明園的大火燃燒在1860年,巴黎聖母院的大火燃燒在2019年,控訴一百多年前的暴行為什麼要讓傷害如今的巴黎聖母院?
武漢大學哲學院副教授周玄毅發在今天上午發了這樣一篇微博。
是的,如今覺得巴黎聖母院燒了沒所謂的人,和當初覺得圓明園燒了沒所謂的人,是同一批人。
同時他還提到了,1861年,雨果曾譴責過火燒圓明園事件而被法國人譏笑。那麼,曾經譏笑他的人和如今拍手叫好、隔岸觀火的人又有什麼區別呢?
關於譴責「火燒圓明園」事件最有名的言論中,有一則就來自於雨果。
在當年圓明園被燒毀後,他寫信給了一名叫巴特勒的將軍:「有一天,兩個強盜走進圓明園,一個搶劫,一個防火,可以說勝利是偷盜者的勝利,兩個勝利者一起徹底毀滅了圓明園。」
熱愛巴黎聖母院的雨果,也是熱愛圓明園的雨果。
在紛亂中
圓明園的官方微博發聲
讓網友們看到了什麼叫「大國風範」
4月16日,圓明園遺址公園通過官方微博發布《文明 不能承受之殤》一文,稱衷心祈願文物都能夠遠離災難,代代傳承。
全文如下:
文明 不能承受之殤
衷心祈願文物都能夠遠離災難,代代傳承。
2019年4月16日,北京時間0點,法國著名建築巴黎聖母院突發大火,火勢熊熊。
159年前,英法聯軍搶劫並火燒圓明園後,譴責最深的是個法國人,而這個人就是《巴黎聖母院》的作者維克多·雨果。
雨果說:有一天有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打劫,一個放火……他們一個叫英吉利,一個叫法蘭西……
而現在,因雨果名著而聞名天下的巴黎聖母院也遭受了烈焰之苦。
這場大火讓人不自覺想到中國文化曾經歷的磨難,曾經那場燒了三天三夜的大火,萬園之園留下的灰燼,是中國歷史恥辱柱上最疼的一根釘子。
這一刻的中國人,怎能不想起,背負了一百多年圓明園燒毀的心靈創傷,何其艱難、何其罔然,可惜聖母院,可惜圓明園,文化不應該這樣毀滅,更不應該人為踐踏。
文物的損毀、消失不僅帶走了文物本身,更帶走了文物所承載的千年文明。
一場文化之殤,帶來世人對於文物保護的警醒與重視,文明是脆弱又堅韌的。
我們能夠做到的就是盡力的守護它,儘量延緩它的消逝,傳承它的精神。
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徵,每座博物館都是人類文明的寶庫。
衷心祈願文物都能夠遠離災難,代代傳承。
《文明 不能承受之殤》一文發布後,相關話題衝上微博熱搜。
同時,這一發聲也引發網友熱議:大國風範!
對此,@人民日報 發文稱,巴黎聖母院失火,塔尖墜落,屋頂損毀,法蘭西失聲痛哭,全世界為之揪心。儘管數位技術已完整保留其基因,但畢竟800年文明結晶受損!圓明園微博發聲,願文物都能遠離災難,代代傳承。這是化盡千言萬語後的撫慰,也是最刻骨銘心的警醒。這一刻,或許世界更能理解:何為文明,文明何為。
來源:中國青年報、最愛大北京、南京頭條
往期精選
2019年4月17日
155548707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