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政府的不信任深深困擾著美國人。當然,對普通民眾來說,經濟問題是無法迴避的硬核。
又到周末了,我們驅車前往位於紐約長島的亨廷頓,想在連日「閉關」之後找個地方透透氣。
兜兜轉轉來到冷泉港地區,我算大開眼界了:這裡有被譽為「世界生命科學聖地」的冷泉港實驗室(The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當然,還有很多未佩戴口罩,也未遵守「保持社交距離」規定的遊客。
(長島冷泉港,遊客大部分都不戴口罩 顧鄉/攝)
作為全美重災區,紐約州已出臺相關規定,要求民眾在公共場合佩戴口罩。但在這個世界聞名的科研機構附近,到處都是「聽不進科學」的人。
也許,對於他們來說,保持社交距離和佩戴口罩,就是給自己套上一層「枷鎖」,會妨礙他們在陽光午後享受自由與浪漫吧。
我一點也不覺得奇怪。畢竟全美還有很多地方在鬧示威,要求政府結束封鎖。這裡的人不過和我們一樣,是悶太久了想出來曬個太陽,又算得了多大點事呢?就像一位同行人說的那樣:相比外州,紐約州人民還是「模範生」啊。
最近兩周,美國多地出現要求政府解除封鎖的示威活動。從憲法權利、生存問題,到生活方式、價值觀問題,人們搬出各式各樣的理由。甚至至今還有人認為,新冠病毒不過是一場流感,不應該太「歇斯底裡」。
美國總統川普也親自在社交平臺上喊話,鼓動支持者「解放」密西根、維吉尼亞和明尼蘇達三州,招致幾個州長公開反擊。
一些公共衛生專家警告稱,提早「解封」可能造成二次流行,但許多美國民眾根本「不聽勸」。看著這些不戴口罩擠作一團的示威者,很多社交平臺上的外國人光看圖片就急壞了:他們為什麼就這麼急著解封呢?
1
為了搞清楚普通美國人到底是怎麼想的,我查閱了不少媒體採訪,這裡羅列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觀點。
「我們認為,關閉企業並命令人們待在家裡,州長已經超越了他的憲法權力。」華盛頓州示威活動組織者Tyler Miller表示。
Tyler Miller的觀點代表了這個示威群體中大多數人的看法:3月中旬州長發布「關閉餐館和酒吧,禁止大型集會」緊急公告,「侵犯了」他們的憲法權利。
他同時否認了「反科學」的指責,聲稱他們並不是要抗議公共衛生機構的建議,「示威並不代表我們認為現在是個集會的好時機,我們只是認為政府無權禁止集會。」
來自北達科他州的執業醫師Rick Becker則說,從一開始圍繞新冠肺炎疫情的「歇斯底裡」就是被誇大的。「州政府在強制封鎖、居家隔離方面反應過激。」他認為,所謂「不封鎖就會加劇疫情蔓延」的說法,是一種似是而非的判斷,對美國人引以為豪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威脅。
Rick Becker打比方說:「如果我的車速是20英裡/小時,而非50英裡/小時,我就很可能不會撞死人。我們確實可以這樣看待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這樣的話(還不如不開車呢!),我們整個國家的生活方式就會崩潰,我們不能這樣生活。」
而在南達科他州,州長克裡斯蒂·諾姆帶頭拒絕執行「居家令」,甚至嘲諷「全國各地的美國人為了一點安全而放棄自由」。
擁有公共衛生背景的Jean Hunhoff表示:「我支持我們州長的決定。她制定了指導方針,然後把決定權交給了本地社區。」
像南達科他州這樣拒絕封鎖的決定,在全美受到廣泛爭議。Jean Hunhoff卻說:「我是一名註冊護士,我認為決策應該基於數據,我們這裡已經做到了。外州人不過是愛說風涼話。」
2
當然,美國社會整體還是務實的。最新民調顯示,大多數美國人仍然贊成封鎖措施,並有不少人站出來抵制示威活動,呼籲民眾應該「相信專家」。
但以上所舉觀點,畢竟是真實生活中的例子,很能說明一些普通美國人的想法。在社會學專業人士看來,背後反映的是一種根深蒂固的保守主義意識形態。
「對政府的不信任深深困擾著美國人。」暢銷書作家、哈佛大學政府和社會學教授Theda Skocpol說。
對於近來爆發的反封鎖示威活動,Theda Skocpol教授認為,主要是因為「政治信仰」在推動。她提醒,不要認為示威活動只是對危機的一種反應,相反,背後必有其組織運作。
「在這裡,你看不到美國商業團體的身影。但這些示威背後都有意識形態相關力量在起作用,比如一些專業的保守派維權團體。」Theda Skocpol教授說。
「他們的目的是讓民眾保持對政府的懷疑立場。」Theda Skocpol說,他們並不擔心民眾的動機與他們是否完全一致。事實上,民眾實際上怎麼想的並沒有那麼重要,關鍵在於利用這樣的示威活動「輸出價值觀」。
可以看到,在許多示威活動中,都出現了「反美國精神」(un-American)這樣的口號。對於保守派來說,這樣的口號有「奪回原來的美國」的意味,代表著一種對自由派的反抗,特別是對近來勢頭正盛的民主黨「左翼進步主義」的反抗。
近來,「民主社會主義」的政治影響力在美國與日俱增,尤其是在年輕人群體中。對於他們來說,全民醫保、免費教育、移民寬容、減少貧富差距等進步主義理念才代表了真正的自由主義,這些思想已經反映在了許多民主黨人的競選綱領中。
但保守派視這種「大政府」思潮為「反美國精神」(un-American),為奪回他們心中真正的自由主義——亞當·斯密式的自由放任、低稅率有限政府、自力更生的「反福利主義」,他們正藉助每一個機會防止美國社會「左傾」。
上文提到的華盛頓州示威活動組織者Tyler Miller,他就是這樣解釋自己的示威理念的:民主黨州長的權力擴張已經違背了傳統的美國價值。
他「坐不住了」。
3
不過,在解答美國人為何急著解封這個問題時,過於強調意識形態難免失之書生之見。
對普通民眾來說,經濟問題才是無法迴避的硬核。與許多東方社會不同,美國人的生活水平主要由「流量」(消費),而非「存量」(儲蓄)界定。美聯儲的一項研究顯示,近半美國人在緊急情況下拿不出400美元的積蓄,但這不妨礙很多人住上好房子、開上好車。
只是,一旦某種危機斬斷「流量」,特別是切斷個人資金鍊條,他們的生活很快就會出現問題。換句話說,即便身在全球頭號發達國家,很多美國人一旦停止工作,生活馬上就會陷入困境。再加上美國福利水平在發達國家中幾乎排名倒數,有那麼多人為「解封」上街就不難理解了。
此外,不要忘了,今年是美國選舉年。許多人已經注意到:大多數參加示威活動的人,都是狂熱的川普支持者。
雖然肯定有抗議者是因為個人理由加入示威,但標有「川普2020」的旗幟、帽子和襯衫,才是閃現在各地示威活動中的主要元素——特別是在那些民主黨人執政的州。這就難免讓人產生一種錯覺:仿佛這些活動就是川普支持者舉行的政治集會。
Theda Skocpol教授就直言,很多上街抗議的民眾,是在響應總統的「號召」。「川普也沒怎麼隱藏他的想法,他基本都說出來了。我認為,有很多證據表明,他擔心疫情和他的早期應對方式,及其經濟影響,可能危及他的總統寶座。」
Theda Skocpol教授說:「你不能指望他、他所在的政黨和支持他的那些人坐以待斃。那麼,B計劃或C計劃是什麼?毫無疑問,就是指責歐巴馬、中國人、世衛組織,現在開始指責那些執行封鎖的人了。」
最近幾周,川普一再公開表達對抗議者的支持,甚至鼓勵他們「解放」自己所在的州。但時不時,白宮又會透露一些「矛盾信息」。
在表明希望一些民主黨人執政的州得到「解放」後,川普在共和黨人執政的喬治亞州作出「解封」決定後,迅速表明立場稱,出於公共衛生問題的考慮,他對該州州長急於解封感到「不滿意」。
川普總統的言行表露了欲左右逢源的「小心思」,「燙手山芋」就這樣被丟給了各州州長。作為封鎖與解封的直接負責人,各州州長發現,自己正處於無比艱難的境地:一邊是致命的病毒,它正奪走無數生命;另一邊是巨大的經濟和政治壓力,直接影響著自己的政治生命。
【來源:21經濟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