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伯生與養蜂學員韋女士在檢查蜂巢。
梁伯生在取蜂巢。
梁伯生從香港帶回的祖傳採蜜工具。
藥材蜂蜜。
清溪峻銀蜂蜜專業合作社所在的蜂場。
東莞素有荔枝之鄉的美譽,所產荔枝被譽為「嶺南第一品」。除了大面積的荔枝種植外,東莞還有一些與荔枝相關的特色傳統技藝,其中,清溪鎮的荔枝蜜釀造技藝已有上百年歷史。2018年7月,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39項)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共計35項),東莞共有5項入選,清溪「東莞荔枝蜜釀造技藝」名列其中,成為省級非遺代表。
東莞荔枝蜜釀造傳統技藝是如何傳承至今的?正值驚蟄時節,萬物新生,在清溪荔枝蜜釀造技藝第四代傳承人梁偉東帶領下,筆者走進清溪鐵松村,在蜂場上翻開這一篇甜蜜釀造的歷史。
文:李彤暉張曉敏萬佩珊
圖:萬佩珊
荔枝花開引蜂來
荔枝蜜是中國南方地區生產的上等蜂蜜,顏色多為琥珀色,芳香馥鬱,帶有濃烈的荔枝花香味,蜜源主要分布於我國華南地區,如廣東、廣西等省。據史載,東莞荔枝種植歷史悠久,《元一統志》、大德《南海志》均記有東莞荔枝,明代東莞已出現了「千樹荔」的大規模荔枝園。據《崇禎東莞縣誌》(卷一第輿志)和《康熙東莞縣誌》(卷四物產)載,蜜糖自古就是東莞主要產物之一。
「東莞第一峰」銀瓶山南麓,水分、日照、地理緯度、種植土壤等都非常適合荔枝生長,藉此得天獨厚的優勢,清溪鎮成為東莞荔枝的主要產地之一。清溪鎮綠化覆蓋率為67.03%,境內絕大部分為森林所覆蓋,生態環境良好,氣候條件優越,而且清溪鎮還是「國家造林綠化百強鎮」「中國最美小鎮」「全球綠色城鎮」,是廣東省全域旅遊示範區,有數百種蜜源植物,具有發展生態農業得天獨厚的優勢。
清溪鎮還是客家人的聚居地。當地客家人的祖輩多居住在山區,豐富繁盛的物種成為客家人採集食物的主要來源,而漫山遍野的荔枝樹更成為上乘的蜜源。早在1915年,養蜂釀蜜已經在清溪遍地開花,梁偉東的曾祖父梁順章就是在那個時候開始養蜂,其產出的荔枝蜜以色、香、味俱全而聞名,而用荔枝之花釀出的蜜,有蜂蜜之清潤卻無荔枝之燥熱,具有特殊的生津、益血、理氣之功效,東莞荔枝蜜一時聲名鵲起。
據了解,我國最早文字記載蜜蜂的資料出自於《詩經·周頌·小毖》(約公元前11--6世紀),書中記載說「其予非蜂,自求辛蜇」,告誡人們不要激怒蜜蜂,以免被蜇。東周時期,人們已開始食用蜂蜜。《禮記·內則》中也載有「子事父母,棗慄飴蜜以甘之。」「雀、鵪、蜩、蝥,皆可供應用,則自古食之矣。」「蜩、蝥鮮之,人君燕食。」《楚辭·招魂》中有「瑤漿蜜勺」和「櫃妝蜜餌」之句。這些都反映出當時蜂蜜生產的情景。
隨著荔枝蜜的釀造逐漸成型並發展,梁順章又將養蜂技術傳授給了梁偉東的祖父梁金祥,1949年,梁金祥移居香港新界繼續從事養蜂業。據梁偉東介紹,其祖父當時除了養蜂,也已開始研究中國蜂蜜歷史及蜂蜜的藥用價值。
據記載,唐、宋、元朝以來,蜂蜜的應用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有關蜂蜜的詩及及其它方面的記載也更多了。段成式《酉陽雜俎》、王禹稱的《小畜集·記蜂》、蘇軾的《收蜂蜜》和南宋楊萬裡的《蜂兒》等詩文中,均記載了當時養蜂和採蜜食用的景象。
宋代初期,已有書籍記載了多種蜜源植物及各種蜂產品,其時已經提出了單花種蜜,記有:黃蓮蜜、梨花蜜;檜花蜜和何首烏蜜等。宋人已知南北不同的生態條件對蜜蜂選巢釀蜜有影響,「花色不同,蜜色隨異。」元人還發明了「燒紅筋、插入蜜中」檢驗蜂蜜質量優劣的方法。
在明清時期有關蜂蜜的記載就更多了,譬如有明代陳敬則的《明興記》、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其中李時珍(1518—1593年)在《本草綱目》第39卷中,收載蜂蜜、蜂蠟和蜂子、蜂房詞條,並擴展了治驗附方。他認為蜂蜜作為藥物,具有清熱、補中、解毒、潤燥、止痛五大功效。
經過不斷研究和學習,梁金祥研發出具有益氣鎮痛的天麻蜜、補氣安神的靈芝蜜、消腫解毒的牛蒡蜜等產品,在香港新界和周邊地區很受歡迎,頗有口碑。1979年,梁金祥把養蜂技藝和藥材蜂蜜的秘方傳給了梁偉東的父親梁伯生。
香港養蜂人回鄉重操舊業
跟隨梁偉東走進養蜂場,筆者看見,在沒有穿任何防護服情況下,其父梁伯生熟練地打開封箱,取出一個蜂巢,蜜蜂密密麻麻地飛出來,爬在他身上,養蜂幾十年的梁伯生鎮定自若,「天氣好的時候蜜蜂一般不蟄人,下雨天就難說。」
據了解,從十幾歲開始,梁伯生就跟著父親梁金祥學習如何養蜂。1983年,梁伯生前往香港新界,幫助父親養蜂釀蜜,並繼承了祖傳的藥材蜂蜜秘方,父子共同造蜜,把藥材蜂蜜品種擴充到10多種,在當地常常供不應求,現在只要跟香港的養蜂人提起「東莞佬」,大家都知道是梁伯生。
2007年,梁伯生回到家鄉清溪鎮鐵松村,看見漫山遍野的果樹,梁伯生退休也閒不住,決定重操舊業。梁伯生說,「要產出好蜂蜜,蜜源至關重要。這裡的林區內無工業汙染,全年都有野花盛開,是蜜蜂的天然養殖基地。」
自己創業也不忘幫助身邊人。當年的鐵松村較落後,梁伯生了解到村民的生活困境後,無償貢獻出養蜂手藝,並墊資帶領村民創業。梁添壽就是第一個跟著梁伯生養蜂的村民,他至今對這位「梁師傅」仍然充滿感激。
當時五十多歲的梁添壽失業待在家中,經常去山上悠轉,偶然遇見了養蜂的梁伯生,交談之下,梁添壽對養蜂產生了興趣。梁伯生知道了對方的生活情況後,決定手把手把養蜂技術教給梁添壽,還免費提供5箱的蜜蜂給梁添壽。梁添壽開始養蜂后,一個季度的收入就有約3萬元,相當於他原來做工人的全年收入。
此後,越來越多的貧困村民加入養蜂行列,梁伯生都會為他們準備好蜜蜂和工具,教他們養蜂。謝伯也是跟隨梁伯生養蜂的當地村民,他告訴筆者,「養蜂之後我的年收入有十多萬,生活好轉了很多。」
除了帶動本地村民養蜂,梁伯生養蜂的技藝還吸引了不少周邊地區的人慕名而來。筆者走訪當天,一名戴著防護頭罩正在取蜂巢的韋女士正在謝伯身邊學習,她是剛剛接觸養蜂沒多久的學員。「我不是本地人,知道梁師傅這裡可以免費學習,所以我就來了,學完之後我就可以回廣西,自己養蜂創業。」韋女士說。
子承父業成立蜂蜜合作社
隨著清溪鎮鐵松村養蜂的村民越來越多,梁伯生漸漸意識到,單純養蜂並不能真正改善村民的收入,養蜂之外,蜂蜜的市場銷售也很重要,可是梁伯生並不懂如何開拓蜂蜜市場。同時,他還考慮到祖傳的藥材蜂蜜秘方,若不傳承下去,這項技藝將會失傳。梁伯生想到了正在廣州做貿易的兒子梁偉東,他打電話給兒子,勸說兒子回清溪創業,把泡製藥材蜂蜜的配方和技術傳承下去,希望讓養蜂的手藝和藥材蜂蜜在清溪可以真正發展起來。
起初,梁偉東並不願意回清溪。「當時我在廣州的貿易公司發展得很穩定,每年可以盈利100多萬元,所以不太願意回來,當時老爸打了十多個電話,一直勸說我回來繼承養蜂事業。」
「這些村民都很勤快,只是缺乏資金和技術。」每當梁偉東回家探望父親,看見父老鄉親聚集喝茶聊天的時,都會談起生活的艱辛。經再三考慮和重新考察,梁偉東最終決定回清溪,跟父親一起帶領村民創業。
2012年7月,梁伯生和梁偉東一起聯合部分村民,自發成立了清溪峻銀蜂蜜合作社,以「農戶+合作社」的生產模式,資助當地貧困戶從事蜜蜂養殖,具體方式則由合作社給農戶提供蜜蜂「本錢」,再由合作社去回購農戶生產的蜂蜜。「回購的時候農戶只需要補償給合作社500元的成本費用,500元還可以無限期償還。」成立至今,合作社的蜂農已有80多人。
據介紹,梁偉東的合作社裡所養的蜜蜂為中華蜜蜂,簡稱中蜂或中華蜂,是我國土生土長的蜂種。這種蜜蜂在我國境內絕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在長江流域和華南各省山區。中蜂蜜是《本草綱目》記述的藥引首選蜜,中蜂蜜香味更濃,含有更為齊全的花種物質、礦物質、胺基酸等,所以其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就比意蜂蜜等西方蜂蜜更高。
「冬蜜的質量是最好的,蜜蜂出去採蜜勤勞,蜂蜜的水分少,所以冬蜜的純度要比其他時節的蜂蜜高很多。」梁偉東拿出一瓶鴨腳木冬蜜和荔枝蜜分別衝泡,用勺子舀起荔枝蜜水時,可以清晰地看出蜂蜜拉絲的粘稠狀,沸騰的熱水與蜂蜜混合,一股花香甜味襲來。
合作社成立之初,有一個問題時常困擾著梁偉東:「剛剛採集回來的蜂蜜有15%的水分和雜質,如果不及時過濾掉,發酵後會令蜂蜜帶有酸味,而且表面會出現白色的泡沫,這很容易會讓顧客誤以為蜂蜜過期了。」為解決這一問題,梁偉東開始不斷試驗,終於研究出一臺蜂蜜水分、雜質過濾器,採用獨家技術進行科學脫水提純,使蜂蜜的保質期延長到三年,並保證開水衝泡不會發酸,不破壞蜂蜜的營養。
梁偉東說,「這種技術脫水後的蜂蜜,放在太陽下曝曬也不怕,沒有脫水的蜂蜜只能在冰箱保存六個月,脫水後的蜂蜜是拉絲的,可以熱水衝泡,果味特別香。」
改良品種研發出新型藥材蜂蜜
作為新一代傳承人,梁偉東不斷改良、豐富蜂蜜品種,同時還研發出多種藥材蜂蜜。「廣東人喜歡用藥材煲湯,清熱解毒,早在我爺爺那一輩,就想到了將藥材和蜂蜜相結合的理念,藥材蜂蜜營養成分更高,保健和養生的作用更加明顯。」
據悉,為了研究藥材蜂蜜,梁偉東曾花兩個月的時間,用了3000多斤蜂蜜、茶葉、藥材作為試驗品,不斷調試,最終調試出理想的產品。
「現在每隔兩三個月我就會推出新的產品,每款產品我都親自進行品嘗,口感、功效等達到預期才會推向市場。」梁偉東說,比如臨近春節的時候,看見街坊們都在採辦年貨,他突然靈機一動,又研究出了蜂蜜腰果糖、蜂蜜核桃糖、蜂蜜花生糖等。「你不喝蜂蜜沒關係,但是也可以吃到用我們的蜂蜜做出來的零食,傳承不能只靠一味產品,一定要創新。」
由荔枝蜜可以衍生出蜂蜜茶葉、蜂蜜蕃薯、蜂王漿、蜂花粉、蜂蠟、蜂膠等系列產品,蜂蜜產品又可以衍生出陳年荔枝蜜,陳年鴨腳木冬蜜,龍眼蜜,百花蜜,蜂巢蜜,蜂蜜花生糖,蜂蜜腰果糖等產品。這些蜂蜜產品推出後,果然很受大家的歡迎,清溪峻銀蜂蜜專業合作社更被獲評「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戶」,其荔枝蜜釀造技藝在2018年已被評定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荔枝樹下的釀蜜女孩
從廣州回到家鄉清溪常駐之後,梁偉東把事業重心放在峻銀蜂蜜專業合作社上,他與女兒梁鎂悅的見面時間越來越少。現在仍然在廣州讀書的梁鎂悅,為了可以多跟父親見面,小學開始,每逢節假日,梁鎂悅就不時跟隨父親和爺爺來到清溪山上的蜂場,學習如何打蜜、提純、包裝,除了可以多跟家人見面之外,梁鎂悅也希望能將這份甜蜜事業傳承下去。
而與蜜蜂相處日久,梁鎂悅也逐漸喜歡上養蜂。在同學們的眼中,這名「00」後女孩早已經是個養蜂專家,每次只要談起蜜蜂和蜂蜜都頭頭是道,她還經常請同學到家裡品嘗蜂蜜。
梁偉東說,「養蜂是個辛苦的行業,對女孩來說其實不是很合適,想起當年父親叫我回來,我也拒絕過,不過看到她不嫌勞累,現在養蜂技術還掌握得不錯,我也很開心。」梁伯生對於孫女加入養蜂業也感到非常欣慰,祖傳下來的養蜂技術和藥材蜂蜜總算是後繼有人了。
「堅守」日漸成為與「傳統技藝」相關聯的高頻詞,對於梁伯生這樣老一輩技藝人而言,他們苦苦堅守和傳承發揚,是他們作為手藝人的本分與責任感,為的是希望能夠將這些厚重歷史文化的構成分子可以完整保留,並發揚光大。現在有些傳統技藝之所以舉步維艱、瀕臨失傳,往往在於這些原本是民間文化的物化形式和形象載體,由於種種原因脫離了當代人的情感需求,遠離了當代人的生活需要,才逐漸變得乏人問津。
在當今國際貿易日益頻繁、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中國蜂產品市場也面臨著競爭壓力。蜂蜜產品要想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從長遠發展來看,傳統技藝光靠「守」顯然是行不通的,而梁偉東在傳承之下,改良創新荔枝蜜釀造技藝已見成效。但傳統技藝的傳承發展依舊是一條需要堅持的漫長之路,如同採蜜的工蜂們,早出晚歸,不辭辛勞,穿行雨障風牆、寒風冷霧,一心只為採花釀蜜,才能為人類釀造出甘美的蜜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