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層固化:哈佛到底有多不公平?

2020-12-26 新民周刊

階層固化:哈佛到底有多不公平?

日期:2019-04-10 【 來源 : 新民周刊 】 閱讀數:0

閱讀提示:越有錢越努力的確成為了一種趨勢。諷刺的是,一些家庭用經濟實力為孩子的學習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更寬的視野,也有一些家庭,通過行賄為孩子購買進入名校的資格。

  著中國人對於國外名校的關注逐年上升,人們已經越來越熟悉中外名校對於申請者能力的不同要求。相較於「一考定終身」的中國高考,哈佛、耶魯這類頂級名校並沒有明確的分數線,而是要看每一個申請者的綜合素質再酌情錄取。  但一旦需要「綜合考慮」,「酌情錄取」也就意味著錄取過程中存在著更多的操作空間。比如說2013年有一則新聞,美國華人學生王某把哈佛大學告上法庭,理由是哈佛不公平,他的SAT成績非常好,幾乎甩掉了99%的考生,其他各種社會活動所獲得的獎項也很多,甚至還參加了歐巴馬就職典禮上的合唱團,但除了賓夕法尼亞大學之外,沒有第二家常春藤名校願意錄取他。  這種現象並不罕見,那些學生甚至還因此建了一個網站,名字就叫「哈佛不公平」。這些名校到底怎麼進?裡面上學的究竟都是哪些人?名校的招錄取中又有多少灰色區域?


大陸學生錄取率持續走低    作為大陸學生最愛的留學目的地,近日,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史丹福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為代表的美國各大名校,關於2023屆本科生的常規申請錄取結果已經全部公布。其中,哈佛的錄取率再創歷史新低:43330名申請者中,只有1950人拿到了入學資格,錄取率僅為4.50%。  在中國學生錄取率方面,今年哈佛錄取了6名中國大陸高中生,相比2018年減少了三位,6位錄取生有一半來自北京。與此同時,哈佛錄取學生中亞裔比例卻在不斷擴大,數據顯示,申請哈佛的亞裔美國學生人數上漲了5.1%,錄取佔比也從去年的22.7%上升到了25.4%,首次超過白人學生錄取率。有評論認為,這可能受到哈佛亞裔歧視訴訟的影響,當然,哈佛方面則認為這都是正常的數據變化。  不過,除了哈佛之外,大陸學生的受歡迎程度下降已經成為了普遍現象。  有媒體統計,在「哈耶普斯麻」五所名校中,2023屆錄取生中大陸僅佔37人,相比去年48人的結果來看,下降幅度非常明顯,麻省理工學院今年的預錄取更是「全軍覆沒」。  錄取率的持續走低,並不是大陸的生源質量逐年下降,因為除了大陸學生的考試高分之外,美國的頂尖大學更加重視申請者的「軟實力」,如領導力潛質、社會責任感等等。  從錄取數據來看,那些更有希望被錄取的中國籍高中生往往提前在美國的高中就讀,如此,他們不僅更早適應美國文化,也有更多機會參加美國高校認可的學科競賽、社會活動和科研項目等。而在被名校錄取的大陸高中生中,來自北京和上海的學生數量也是名列前茅,佔據了壓倒性的優勢。  當然,不論是提前赴美讀高中還是在大陸申請美國名校,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這一切也幾乎無從談起。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也承認這一現象的確存在,他對《新民周刊》表示,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孩子,的確能夠享受更多的資源來達到進名校的條件。  在BBC的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劃分》中,這種貧富差距導致的受教育差別更為顯著。私立學校的招生條件中,父母不僅要出得起高昂學費,孩子的成績也必須達到優秀,除此之外還安排了滿滿當當各種行程;但公立學校的孩子們,8點起床,3點放學,放學後可以一直打電腦遊戲到吃晚餐。  長此以往,私立學校的孩子越來越優秀,而公立學校的孩子自然面臨著一輪一輪的淘汰。  越有錢越努力的確成為了一種趨勢。諷刺的是,一些家庭用經濟實力為孩子的學習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更寬的視野,也有一些家庭,通過行賄為孩子購買進入名校的資格。  「錢才是真正的平權行動!」    3月,美國爆出史上最大的高校招生醜聞。隨後,前哈佛大學校長薩默斯在媒體上表示,「美國人民認為精英階層破壞了教育系統,侵佔了他們的利益,這種看法並不完全錯誤」。  美國的大學極其注重體育,運動隊的強弱與否直接關係著一個學校的榮譽和名聲。為了提高運動隊成績,不少主教練有招收體育特長生的特權,為了提高校隊成績,不惜給予全額獎學金招攬體育人才。  有特權的地方,腐敗也更容易滋長。醜聞被曝光後,一名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在網上發表了評論:「原來錢才是真正的平權行動!」  事實上,作為世界一流的名校,無論是哈佛還是耶魯,他們太明白世界上有很多人想去他們的學校,這就給了他們很大的選擇權。有哈佛大學的教授認為,此次招生醜聞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只是冰山一角。並且,他提醒道:「這起醜聞並沒有涉及美國最最富有的人,他們可以直接給大學捐樓,給學校捐上億美元的捐款,這些人不用擔心自己的孩子上名校。這起案件涉及的是相對比較富有的人,這些人可能沒有足夠的錢去捐樓給大學,但是卻可以花五六百萬美元去運作。」  此前,美國資深媒體人丹尼爾(Daniel Gordon)寫了一本書《錄取的價格》(The Price of Admission)。其中有一個案例談到了川普的女婿庫什納,作為一個美國房地產「富二代」,早在他讀高中時,他父親就開始為大學做準備,承諾向哈佛捐款250萬美元,分十年付清,每年捐款25萬美元。自然哈佛也對他敞開了大門。  據該作者介紹,對普通申請者,哈佛的錄取率是20人裡選1人(5%)。但對於豪門貴族,進入哈佛的比率遠超50%。  進入名校的3種途徑

  


  說到這裡,我們或許得提一提,美國名校的錄取標準究竟是什麼?對此,著名學者萬維鋼曾直言,美國的常春藤盟校幾乎都是私立大學,它們從來沒說過要公平,甚至從來都不公布它們的具體的招生規則。  「美國是個有嚴重階層區分的國家,各社區按房價自然分開,公立中小學的經費主要由所在學區的房產稅而來,這意味著富人區的學校更有錢,可以請更好的老師、用更好的設備、有更高的教學水平;學生們其實是在跟自己同階層的人一起上學。」  他指出,各階層的教學方法和培養目標完全不同。儘管人總是有主觀能動性,但真正能突破階層的孩子,其實並不算多。所以,有人這樣總結道,在中國,好學校和差學校的區別普遍是考試分數的高低,和升學比例的多少,只是「量」的差距;但在美國,不同學校的教育,卻代表著不同階層的「質」的差別——美國培養出了大部分連3乘5都需要計算器的普通群眾,也培養了一小撮引領整個人類飛升的社會精英。  萬維鋼曾介紹美國高中生進入名校的三種途徑,第一條是有特長,尤其是體育特長,如擊劍、滑冰、打高爾夫球。這些特長的存在往往能把有錢的家庭挑出來,「能否進入這些學校上學,不在於你上學時將要花多少的學費,而在於你上學之前能在這些特長訓練上花多少錢。」  第二條則是家長是校友。美國名校有一句話叫做「一代藤校,代代藤校」。薩默斯曾坦陳:「我們招收校友的孩子,這是我們建設我們自己社區文化的一部分」;第三條路則是捐款。校友捐款是這些私立學校很重要的財政來源之一,香港的慈善家陳樂宗,一次性給哈佛大學捐款3.5億美元,第二年學校招收華人學生的比例就提高了一倍。  當然,名校在作出選擇的同時也深知,如果不能對申請者一視同仁,一味從一個階層錄取生源,那麼死水微瀾,與真正的人才失之交臂,名校也會逐漸淪為二流。  為此,從社會到學校都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保障措施。但制度漏洞、權力尋租的情況可能發生在任何一所學校,而招生程序寄託著年輕人和家長們對公平和正義的期待。  大洋彼岸,除了學校內部程序調查,美國司法機構也介入高校招生醜聞,涉案的史丹福大學帆船教練被辭退,校長和教務長在學校官網上作出回應。其他7所高校也作出回應,涉案人員被停職或開除。  名校被寄予更多期待,但也不必神話它。正如新華社的評論指出,守住教育公平的底線,僅靠「名」字靠不住。  事實上,美國名校的畢業率出奇地低,比如史丹福大學2011級的本科生畢業率僅為76%,這意味著四分之一的人拿不到文憑。再比如,哈佛的畢業生去的地方可謂五花八門,但大部分都不是什麼掙大錢的地方。  而畢業於北上廣的名校大學生,也越來越多人選擇離開大城市,選擇基層工作就業。對於這些現象,熊丙奇向《新民周刊》表示,教育公平首先是要理解素質教育和綜合素質評價,「素質教育並非單純的減負,而是像陶行知說的那樣,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體驗生活,注重綜合素質的發展,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能力。」其次,教育公平不能只盯著名校,而必須拓寬選擇,讓各類教育平等發展,「地方本科和職業院校作為大部分學生接受教育的機構,不再把大學分為三六九等,沒有來自社會的評價標準,那麼名校情結也就不會影響教育公平。」連結:韓國梨花女子大學事件    2016年7月末,梨花女子大學突然成立了一個「未來life學院」。進入這個學院,比其他學院容易,要求低得多,學費要貴得多。這使得學生不滿,她們認為這是校方斂財的方式。  然而這時候,有位大小姐還在網上炫富,說自己的一匹馬就要十億韓元,並且說其他學生是loser,要怪就怪自己的父母沒本事。  於是網友一扒,發現這位大小姐叫鄭維羅,是韓國前總統樸槿惠的親信崔順實的女兒,在2014年以馬術特長生的身份進入梨大。而在此之前,梨大的體育特長生項目中,並沒有「馬術」這一項,這仿佛是為她量身定做的。  於是,學生們紛紛表示抗議,在學校遊行示威。校長找了幾千名警察鎮壓,學生們覺得校長背後肯定有人。而後,韓國電視臺JTBC記者徐福賢從崔順實廢棄的辦公室裡,在她助理丟棄的箱子翻出崔用過的平板電腦,發現裡面有200多篇機密文件。  其中44篇是樸槿惠的演講稿,內容不僅涉及朝鮮半島危機等國家機密,甚至還有崔的批閱修改紀錄。  最終JTBC臺長孫石熙批准播放,JTBC電視臺揭露了這場轟動全球的醜聞事件,把所有文件完整地呈現給所有韓國人。確鑿的證據讓樸槿惠政府難以搪塞過關,迫使樸槿惠隔天公開向國民道歉,並最終把崔順實和樸槿惠送進了監獄。(節選自微信公眾號「假裝在紐約」《韓國記者真是一個讓人佩服的群體》一文)


版權作品,未經新民周刊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階層固化的時代,你在哪裡?
    他們也不能明確的認識到自己的階層,即不認可自己只是多掌握了一些生產資料,多具備了一點生產技能的無產者,也不認可自己只是給精英階級和統治階級打工的新時代的佃農。他們才是對階級固化感受最深的人。如果你覺得這一切都太不公平,你想這輩子改變你的種姓,不要想了,沒這種可能,而且印度教會無時無刻都在教導你,你生為低種姓不是你的錯,而是你上輩子造了孽,好好修行,供養婆羅門和剎帝利,下輩子你就可以和他們一樣。
  • 誰說階層固化了?向下的通道可一直開著
    兩個樣本,揭示了一種階層固化形態,向上攀登,堅苦卓絕,向下滑落,易如反掌。4.社會進化與階層固化但凡談起階層固化,必會罵聲四起,正如那句諺語:帶來壞消息的使者必死。此篇文章,主要圍繞階層固化的現象進行論證,很形象也符合現實,但有兩點涉及不深,為此我們可以拓展一下。階層壁壘的發展趨勢:壁壘的建成、壁壘的延續、壁壘的永生。
  • 泰國社會階層:從固化到被打破
    無論是「黃衫軍」還是「紅衫軍」,他們所進行的各種政治訴求而引發的社會動亂,從根本上說,是一個社會的階層,從原來固化的狀態下到被打破之後所必然產生的。加之泰國不完整的民主政治與制度,在司法缺乏獨立性,在名為君主立憲,但泰王卻擁有近乎神聖地位,以及軍隊對其無限的忠誠等等各種因素集合在一起,也就產生了現時下的泰國政局。  在他信之前,泰國的社會階層可以說已經是完全固化的狀態。
  • 韓國社會階層固化嚴重
    該報告接著指出,韓國不僅社會貧富分化嚴重,而且 「社會的階層流動性較低」。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大衛·利普頓2015年2月4日在出席首爾大學的一場研討會時也指出:「韓國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非常困難,中產階層正在崩潰。」  2010年8月,韓國開發研究院(KDI)公布了近10多年間韓國社會上流階層、中產階層、貧困階層家庭比率變化的分析資料。
  • 靠清理垃圾為生,考上哈佛大學!他的故事藏著美國教育的殘酷真相
    看點前段時間,出生底層、畢業後成為環衛工人的美國黑人男孩Rehan,靠不懈的努力和堅韌,先後考上馬裡蘭大學和哈佛,堪稱另一個版本的「風雨哈佛路」。不過,寒門學子逆襲被大肆宣揚的背後,恰恰反映了美國社會階層固化和教育不公,就連常青藤盟校也有為上層階級服務的本質。一方面是對名校的追逐,一方面是越來越多學生患上「空心病」。
  • 印度的婆羅門到底有多牛?永遠的特權階層!
    從古至今,人類最渴望的就是公平,但是最難實現的也是公平。特別是等級分化嚴重的古代,階級決定一切,貴族和平民的差距是天上和地下,而且還有專門保護特權的條文規定。哪怕吃東西用錯餐具都是僭越,能惹來殺身之禍。
  • 比爾·蓋茨公開呼籲政府對富豪多收稅:現有模式對工薪階層不公平
    據《每日郵報》1月3日報導,比爾·蓋茨稱目前的制度對工薪階層不公平,成為最新一位呼籲對美國富豪增稅的億萬富翁。這位64歲的微軟創始人目前是世界上第二富有的人,他的財富估計有1140億美元。蓋茨表示,目前美國的稅收方法對富人來說有一定優勢,但會對中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產生不利影響。對此,他建議,立法者可以針對富人提高資本利得稅稅率、增加遺產稅,以及對銀行裡的閒置財產徵稅,儘管他承認,他的提議可能不會受到很多美國富翁的支持。
  • 韓國階層已經固化,實現階層突破很難
    不得不說,這一招頗為有效,韓國的大公司很快有了世界優勢。韓國的造船、電子、汽車等行業,在全球的競爭力很強。韓國式國家資本主義的負面影響是,造成國內的壟斷與貧富分化。三星、現代、LG、大宇四家公司,壟斷了韓國的主要行業。
  • 日本階級已經固化,是貧窮世襲制,中國呢
    教育公平是基礎,目前國內的教育成本還算低的,錄取方式也比較公平,但是目前有不好的趨勢,一個是學前教育等等越來越多,貧困家庭跟不上會拉大差距,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就是自主招生開始泛濫,貧困家庭幾乎不可能通過自主招生,完全就是給富裕家庭準備的。一旦教育失去公平,階層就無法流動。
  • 韓國貧富差距之大到底有多恐怖
    從經濟學角度來講,一個制度追求公平的前提,是這個制度能夠保證效率,換句話講,追求公平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效率的提高,公平的部分缺失,卻可以被效率的提高所彌補,不能保證效率的公平制度,最後會難以為繼,舉個現實例子,基尼係數是反映一個,國家財言不平,國家財富不平等的指標,表示貧富差距越大
  • 教育公平|由仝卓、陳春秀事件引發的思考,如何保證教育公平?
    據最新消息,山東省最近兩年查出來了200多位高考頂替者。這是一個多麼恐怖的事件。這裡面還有多少人被頂替了大學夢,有多少人的人生就此被改變。我們不禁要問:教育公平何在?教育公平到底是什麼?你不能說,人人有接受北大清華的權利。要進入北大清華學習需要達到一定的條件。如果分數達到了而不被錄取,那就是不公平,如果參加高考,但是沒有達到北大清華的錄取條件,那就不是不公平。當然,當前最大的問題是,進入北大清華的人分數是不一樣的。這導致了人們認為的不公平。比如說,北京考生的分數和其他省份考生的分數就低很多。
  • 在美國,誰能把孩子送進哈佛?
    家庭背景與收入是這項調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從結果來看,哈佛大學對於富裕家庭和校友子女的偏愛仍然是顯而易見的。高價學費僅僅是阻礙普通家庭孩子進入哈佛的第一道門檻,實際上,為了增加錄取機率,在高中階段為孩子尋找升學顧問(也就是俗稱的申請中介機構)已經成為了現在的潮流。有超過20%的哈佛新生表示,自己在申請階段接受過私人顧問的幫助。
  • 澳洲社會階級固化的起點,贏在起跑線!
    西人學生的家長難道就不焦慮嗎?後來我才發現,焦慮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只要有標準化考試,就會有焦慮。對於家長而言,不僅僅有焦慮,還有煩心的攀比。正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圈子,有圈子的地方就有鄙視鏈。
  • 她用2年時間考上哈佛:人生沒有藉口,我也曾是普通人
    ——《風雨哈佛路》 Liz 看過《風雨哈佛路》這部電影的同學們肯定都知道 是的,那麼她到底是怎麼在這樣不堪的逆境中走出來,最終被世界頂級名校哈佛大學錄取的呢? 心理強大自我救贖 Liz說:「她(Liz的母親)就像是我的孩子,我需要照顧她」,在她媽媽病重期間她一直像媽媽一樣照顧她的媽媽,也正是這種環境才造就了這個孩子強大的內心吧,畢竟從小就什麼事兒都經歷過了。
  • 亞裔團體起訴哈佛大學的種族配額模式
    亞裔美國人團體向哈佛大學發起聯邦起訴,稱哈佛大學及其他常春藤大學用種族配額的方式來錄取學生,而不錄取高分數的亞洲學生。包括華裔,印度裔,韓國裔以及巴基斯坦裔團體在內的50多人一起向司法部和教育部的民權辦公室提出了這個起訴。他們要求進行調查,稱這些學校應該停止使用種族配額或者種族平衡的手段來錄取學生。"
  • 哈佛大學:處於守勢的帝國
    她不熱衷社交,學習努力,聰明,求知若渴,絕對的學識精英。曾有一位斯坦福教授告訴我,斯坦福人偷著使勁兒,哈佛人卻生怕別人覺得他不夠忙。我試圖跟長桌對面看資料的女孩兒搭訕,她似乎被外人的闖入和意外的即興冒犯了,說,對不起,我感到不舒服。
  • 《天空之城》到底告訴了我們什麼?
    於是我們看到了精英階層的父母為了爭奪成功考取首爾醫科大的學生檔案各顯身手,之後更是不惜一切的花費巨資爭搶金牌輔導員,天空之城的媽媽們為了孩子自願放棄職業生涯,當律師的媽媽因為不能把全部的時間放在孩子身上,被學習輔導員嗤之以鼻。女主角郭美香雖然自私自利,但是絕對的護崽,她的父親是個賣動物內臟的酒鬼,媽媽說女孩讀書沒用,經常撕她的書,她還是咬著牙讀完了大學,多麼堅強的一個人。
  • 在哈佛大學亂塗亂畫的,到底是大陸人還是臺灣人,或是日本人?
    多年以前,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長城被我們自己人寫滿了「到此一遊」;幾年前,幾個世界景區都特別用中文牌子提醒國人不要亂扔垃圾;如今,世界各地的鄙夷目光再次看向了我們,這次到底發生了什麼?到底是誰幹的?大陸人?臺灣人?還是像此前某一次亂塗亂畫一樣,是日本人所為?
  • 評《人民的名義》:階級固化比貪腐更可怕
    這兩種是在歐美非常流行的方式——因為這樣的方式,可以讓精英階層更緊密的聯繫在一起,鞏固其統治地位。正如我們剛才提到的,歐美的中高級官員和議員,絕大多數來自富豪家庭,而且多數是不止一代的富豪家族,他們在擔任政府公職的時候,就已經通過這種交換為自己的退休鋪平了道路,也為自己的親戚鋪好了道路。而一般情況下,能給與這種交換利益的,也多數是較有實力的企業,其老闆也是精英階層。
  • 《駱駝祥子》:一場關於階層固化與個人奮鬥的博弈
    前一陣子再一次拜讀了老舍先生的《駱駝祥子》,突然有想為這部經典重新寫一篇讀後感的想法,因為工作原因一直耽擱著,今天下定決心提筆要將這篇讀後感寫出來。理想像泡沫一樣破滅了,在祥子的後半生,唯一的一點亮光就是他遇到了小福子,小福子和祥子一樣是個同階層的人,靠出賣自己的身體養活父親和兄弟,他們同病相憐。然而有一天,小福子上吊自殺了,祥子唯一的一點念想也失去了,他身體衰弱,也沒力氣拉車了,就去給人家紅白喜事舉舉牌子,靠極其微薄的收入勉強活著,成了活死人在人間遊蕩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