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碗娛樂要成為未來中國首家喜劇獨角獸)這個話我們沒說過,也不敢說,我們才剛剛開始。」在東五環外的大碗娛樂辦公室,記者見到了慄坤,擁有十幾年主持經驗的她,言談裡始終保持著得體和謹慎。然而這份舒適區並非完全來自於職業習慣,而是因為身份的又一次刷新——這次面對記者,她是「大碗娛樂合伙人」,是賈玲身邊的賢內助。
早在今年3月,賈玲在拍完《歡喜密探》後,就開始有意推掉一些工作,騰出大部分時間為喜劇公司的攢局做準備。4個月後,「大碗娛樂」含著金鑰匙出生,同時登場的還有另外一位合作人,喜劇編劇導演孫集斌。而作為「中國合伙人」裡最後一位亮相主角,慄坤也是這個「碗裡」唯一一名跨界者,不過翻開硬幣背面,多次投資經歷和傳統媒體經驗,慄坤覺得加盟大碗也算是多重身份的重新整合。
擔任大碗合伙人,慄坤顯然已經做足了準備,這種自信和誠懇,可以從採訪過程中略窺一二:比如在說到對標公司時,慄坤笑說大碗不希望和市面上任何一家喜劇公司做對比,「我們會有自己的風格」;比如聊到喜劇內容創作的斷層上,她會反覆強調大碗編劇團隊的努力和認真,成竹在胸。
再或者,當提到德雲社和開心麻花時,慄坤的身體會略微向前傾,「我特別尊重前輩們,德雲社已經21年了,開心麻花也有10年了。他們那個年代,完全要靠自己的能力,擺攤撂地一分錢一分錢的賺。我們(大碗)是趕上了好時候」。
一、
資本的助力,是「好時候」的第一個佐證。
回頭看前20年,德雲社繞開北京主流相聲圈另闢疆土,從工人俱樂部到中和戲院,廣德樓到天橋樂茶園,沿用老派師徒搭起的班子,演一場賣一場。但德雲社走到今天,像郭德綱一樣選擇「趕走了好多談上市的人」,並不多見。
去年年底,開心麻花掛牌新三板,市值50億元;嘻哈包袱鋪用A輪融資來打破「散夥」傳言;笑果文化也吸引來王思聰投資;再到「大碗娛樂」,還未正式成立即獲得北京文化1000萬元A輪融資,投後估值達到5000萬元。
資本市場催促著喜劇行業的瘋狂生長。循著前路人的腳印,大碗娛樂的發展路徑「被梳理」的非常清楚:相聲不碰、舞臺劇不碰,剩下的喜劇綜藝、情景劇、電影、網劇……都會盡力往大碗裡裝。
這個邏輯不難理解。大碗娛樂的三個合伙人,出道、成名都是離不開傳統電視行業,儘管網際網路捲走了一票觀眾,但大碗娛樂還是更鍾情於熒幕上的那個舞臺,這份情結就好比於拜師敬茶那一套規矩,亦或追求成人禮般的儀式感,大碗旗下的藝人和作品,第一質檢站都應該是傳統的電視節目。
所幸的是,最近的電視熒幕幾乎是喜劇人的天下。《笑傲江湖》、《跨界喜劇王》、《喜劇總動員》、《今夜百樂門》、《歡樂喜劇人》、《笑星闖地球》、《喜劇大師班》、《笑傲逗口秀》等等,認真做喜劇的人忽然間多了起來。這也是大碗趕上了第二種「好時候」。
就像曾經的選秀潮,刺激的是音樂行業發展的疲軟,喜劇綜藝和舞臺劇的復興,也折射出了人們對優質、多樣的喜劇內容的渴求,慄坤將這種渴求認定為「生活剛需」,當相聲、話劇、段子劇等喜劇形式都已經輪番上陣,喜劇綜藝這條賽道還遠未飽和。
「喜劇綜藝裡會產生很多IP衍生和孵化的可能性,可以變成網劇、院線電影的故事梗概,反過來,網劇、電影裡的橋段也可以運用到節目中,這些都是互通的」,慄坤覺得儘管喜劇綜藝是大碗的首發站,但後面要講的故事還很長,「大碗要做的是喜劇全產業鏈,包括喜劇創作、IP研發、藝人管理和影視劇綜藝節目的製作、投資等產業布局」。
而大碗的這份底氣,除了來自於三個合伙人的行業背景外,還有投資方「北京文化」在渠道和資源上的助力——北京文化旗下的摩天輪、世紀夥伴、浙江星河文化三家娛樂公司,以及電影、電視劇網劇、綜藝、藝人經紀四大板塊,他們或許能將慄坤所說的「IP孵化可能性」變成現實。
二、
喜劇是門好生意嗎?答案是肯定的。在中國,無論是電影、電視劇、網劇、網大,喜劇永遠是最賺錢的內容產業。比如開心麻花用一部《夏洛特煩惱》闖出14.41億元票房,最近剛剛上映的《驢得水》也賺足口碑;屌絲男士也憑著搞笑段子拍出了系列網劇,每季點擊率破5億,投入2000萬元製作的電影《煎餅俠》,也加入破10億元票房俱樂部。
擺在大碗面前的路已經很明確。對於喜劇綜藝節目而言,大碗娛樂只是一個組成部分,並非操盤手。另一方面,喜劇綜藝的一夜爆紅,只能稱之為一個概率事件,目前幾個喜劇綜藝節目競爭已經到了白熱化階段,最後留下的必定為少數,無法滿足大碗體量需求。
而大碗作為一家喜劇公司,自然有自己的一套商業模式。慄坤說,目前大碗娛樂的網劇和電影都正在開發當中,並且正在和國內一些頂尖的編劇進行對接。具體內容慄坤並沒有過多透露,但從她所說的「會打造一系列賈玲、大碗喜劇風格的電影,語言包袱會很足」中,窺探出大碗第一部電影的基調。
不過就現階段的一些現實因素,可以判斷的是開心麻花的套路並不適用於大碗。首先,大碗娛樂剛成立不久,還沒有一定量的內容積累,爆款作品《你好,李煥英》的市場發酵也未完成;其次,從劇本創作上來看,小品創作並不等同於話劇,獨立於小品作品中的一個個包袱,很難串聯成一部大電影的劇情;再次,儘管目前大碗已經籤約了8名喜劇人,但眼下仍然只有賈玲獨挑大梁。
好在一部電影從立項到上映至少需要1年的時間,大碗還有很多時間做準備。電影之外,大碗娛樂做「喜劇全產業鏈」的野心,還可以通過網劇、情景喜劇等渠道試水。
但這條賽道已經很滿了,業餘選手和專業團隊都不在少數。大量同質化、空洞的喜劇內容出現,也讓大眾對喜劇作品的態度,變得更為嚴苛,同樣的段子不能復用,一個笑點只能贏得一回掌聲。所以,儘管依靠賈玲的個人IP,大碗可以在一開始就獲得極高的關注度,但從賈玲身上能延伸出多少想像力?這對於大碗亦或賈玲來說,壓力都將是成倍放大的。
三、
儘管當上了老闆,但賈玲並不是一個生意人。在大碗娛樂,賈玲主抓內容創作,大碗娛樂VP副總裁芳欣告訴36氪,在沒有大量好作品出來之前,賈玲不願意接受媒體採訪,「她希望能用好作品說話」。
北京文化投資大碗娛樂時,賈玲籤下了5年合約——「不可撤銷地承諾全職在大碗娛樂工作最少5年」,如提前離職,則其他各方有權要求離職方收購其餘各方持有的運營公司股份。這份協議意味著,擁有賈玲做頭牌,大碗在喜劇市場裡闖出的勝率大大增加,賈玲則要將個人IP發揮到最高值,帶藝人、出作品,讓投資人賺的盆滿缽盈。
而賈玲曾說過的:「我好想帶著他們(大碗藝人)過上烏託邦一樣的理想生活,然後大家心無旁騖,專心做著屬於我們自己風格的喜劇」的心願,也變成了不可推卸的義務。
有壓力的不只是賈玲。
作為大碗合伙人之一,孫集斌做了十幾年的喜劇編劇,是賈玲的老搭檔。他的感觸是,現在的喜劇創作越來越難,「不僅要搞笑還要有創意,讓觀眾笑過之後有感悟和思考」。
目前大碗娛樂編劇團隊只有十幾人,並拆分成「綜藝節目,網劇,電視劇,電影」四個部門。不過,平均一周多期的喜劇綜藝節目,已經讓大碗娛樂的編劇團隊耗費掉了大量時間。喜劇創作本就不易,而且舞臺作品還要考慮多種場景人物結合,避免內容上的同質化,輪番考驗編劇的高效創作能力。
但總要保證優秀作品的持續產出。大碗娛樂的辦法是成立一支3000萬元的編劇基金,招賢納士或是投資,「也是為了促進中國喜劇產業的發展」。
「我們希望可以有好的喜劇編劇團隊和大碗聯繫,願意加盟大碗的我們歡迎,如果不想加盟大碗,我們願意用自己的基金來扶持他們,幫助團隊經營管理,項目開發,推進發行,還有演員和導演匹配上都能給予一定的扶持」,慄坤告訴36氪,大碗會對報名的喜劇編劇團隊進行專業性評估。
賈玲一個人吃不下一個「大碗」,除了擁有持續內容產出能力的編劇團隊,藝人孵化也是保證大碗良性發展的必要條件——喜劇演員和喜劇編劇同樣重要,就像《笑傲江湖2》總導演朱慧曾所說,「一百個人裡面會有一個達人選手,一千個人裡面有一個唱歌好的人,一萬個人裡面才會有一個喜劇人」。
慄坤說,目前籤下的8名藝人都曾跟著賈玲摸爬滾打過,「萬裡挑一,每個人的風格都不一樣,都有自己的鮮明特徵」,並且一直到明年,大碗的藝人會在國內各大綜藝節目中頻繁露臉,包括此後大碗出品的節目也會無條件優先級使用旗下藝人。「我們會做強粉絲運營,當他們擁有一定量的粉絲之後,我們會圍繞他們的個人IP,量身打造一些內容,比如綜藝節目、網劇,甚至是電影」。
藝人一夜爆紅的現象是有,但很難適用於喜劇人身上。在這個高門檻,高投入低產出的行業,幸運的成分總是在縮水,十年磨一劍不一定能換來苦盡甘來,而大碗寄予在這批喜劇新人身上的,遠比想像中的還要多很多。
如果對大碗感興趣的團隊,歡迎聯繫,bd@dawanyu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