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葉梅近年來在散文和報告文學創作方面,不斷有新作品問世,並令人驚豔。從長篇紀實文學《美卿——一個中國女子的創業奇蹟》《強國重器》到散文集《穿過拉夢的河流》《根河之戀》等,葉梅一直關注時代的脈動、民族的變遷,堅持有根的寫作,用真率雋永的文字記錄下對生活、對時代的真切感悟。
時代品格和歷史擔當,是葉梅散文的一個重要特質。葉梅散文貼近時代,即使是歷史題材的作品,也灌注著強烈的時代精神。她新近出版的散文集《根河之戀》的開篇《公主海渡》,寫的是元朝闊闊真公主從福建泉州渡海遠嫁波斯伊爾汗國的故事。作者對這一題材十分珍惜,為了寫好這個故事,她重新通讀了中華書局出版的整套《元史》,有許多新的發現和感慨。元代闊闊真公主漂洋過海遠嫁波斯,成為伊爾汗國一代王妃,在那裡生兒育女,輔佐夫君,使得伊爾汗國幾代鼎盛,可謂千古佳話。今天對這個故事的書寫,來自作者從歷史的長河中體味到世界不同民族自古以來的密切交流及融合,以及少數民族為國家的和平穩定曾經做出的貢獻。同時,這段故事更為真切地傳遞了「那一條海上絲綢之路的濤聲」,將遙遠的過去與今天聯結了起來,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葉梅散文更多的是現實題材,對生活的描摹貼切自然,具有溫度和質感。她在散文集《根河之戀》中,突出表現了不同民族在改革開放中的巨大變遷,同時以文學的筆調袒露真性情,以赤子之心擁抱山水、生靈、人間,超越了世俗的功利和狹隘,呈現出中華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及各民族的生命倫理、文化價值和夢想,展露了作者深厚的人文情懷。書中浸染著沈從文筆下湧流的雋永、深邃、剔透,以展示多民族歷史文化及其充滿靈性的思想,在當代散文創作中可謂獨具特色。
散文貴在真實。在葉梅的散文裡,所寫的人和事,山川景物,都是具體可觸可感的真實存在,即使是對民族歷史及民族文化的追溯,也都以史料和民間傳說作為依據。無論是描寫土家人民俗與生活的《清江夜話》,還是記敘家族生活和命運的《致魚山》,或是錄寫個人際遇的《麗江》,讀者都能感受到作者與生活零距離的體驗,感受到作者情感的溫婉與真誠,對生活的忠誠和描寫的真實。正是懷著這種對歷史和現實的嚴肅忠誠,她才在許多篇章裡挖掘出民族精神的珍寶,描刻出現實生活的質感。
葉梅散文的手法是多樣的。她不局限於運用某種手法,不把自己的寫作風格限定於一。她的散文,有敘事性的,也有抒情性的。如《撿石記》就是一篇出色的抒情散文。作者寫的是在廬山撿得一塊石頭的雅事,「撿」與「記」,都是動詞,是記敘性的標題,但通篇卻是關於廬山和石頭的抒情,是一篇抒情美文,洋溢著詩情畫意。行文至此,不禁要摘引一段:「這塊豆青色,有著黑褐色花紋的石頭,它隨廬山盈縮造化,吐納顥氣,由天地養育而成,乍一看就如千山萬壑的縮影,橫看成嶺側成峰,在這塊小小的石頭上,明顯有著山的刻畫,崖的斷裂,溪水的崩流。它將千萬年的秘密,深藏在一條條細緻的紋路之中。我撫摸著那些石紋,如同行走在漫古至今的路徑之上。」
葉梅的散文,還擅於敘事與抒情的結合。書中《根河之戀》一文,被選用為2017年北京市高考作文考題,即為一篇敘事與抒情的圓融合一之作。作品聚焦大興安嶺鄂溫克人的生活,題材本身即意蘊豐富,它所敘寫的內容涉及人口較少民族,生態環境與保護,文化多樣性,傳統與現代性的碰撞,精準扶貧……這樣的題材有太多的東西可寫,而要同時呈現抒情性,頗有難度。但《根河之戀》一文實現了一種敘事與抒情的渾然統一。作品從根河兩岸的風景描寫與抒情入手,步步深入,層層遞進,進而描寫鄂溫克人的生存狀態,並呈現他們對生活的思索。其中的放棄與堅守,傷感與快樂,都有其合理性,深沉而又悲壯。
散文家應是思想家,散文應具思想性;但散文又不是論文,只能以形象展現思想,思考應是深刻的,而其表現方式是感性的,猶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在《根河之戀》的寫作中,葉梅恰切地把握了其中的分寸,正如文中所寫:「我轉身離去,根河就在身邊。大橋上的燈光將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來過了但卻遠遠抵達不了這河的深奧,我只能記住這些人和這些時光,這些緩緩流淌的讓人眷念的時光。」始於抒情,止於敘事;或始於敘事,止於抒情,使得《根河之戀》將葉梅散文推向了新境界。
(《根河之戀》:葉梅著,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
《 人民日報 》( 2018年06月19日 14 版)(責編:馮人綦、曹昆)
閱來閱好——明星讀經典,為你做海報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談到自己的讀書愛好。我們從習總書記推薦過的書單中挑選了一些膾炙人口的經典名作,邀請王剛、王勁松、佟麗婭等為我們朗讀其中的片段。【詳細】
喜迎十九大,聽這19位名家的文藝"初心"廣大文藝工作者們不忘初心,思索、探索、行動,開啟了從"高原"邁向"高峰"的旅程。五年來,一批文藝名家做客人民網,聊創作心路,話人生感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