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驢友,一介布衣,畢生行走在大自然中,足跡遍及全國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給世人留下了著名的《徐霞客遊記》。
老狼以窮遊祖師爺徐霞客開篇,循著內心的印跡,尋找生活的另一種可能。這,就是他的一個人旅行觀。
說起一個人旅行,我最佩服的還是這行當的祖師爺——徐霞客。
他孤身一人,專注窮遊三十年,風裡來雨裡去,基本不搭乘任何交通工具,走的還都是山路野路。
相比較,古代其他一些知名旅行家,都區區甘拜下風,比如有官方使團境外遊的張謇;有境內奢華團遊的秦始皇和乾隆;有拿著邀請函境外支教的鑑真和尚;還有帶著大部隊乘坐豪華郵輪週遊世界的鄭和。他們,都不是一個人。
唯一可與徐霞客PK一下的,就是玄奘,但他至少還有一匹「老瘦赤馬」,放到現在那也算自駕了。而且在塑造大眾對唐僧的旅行認知上,吳承恩的小說還幫了倒忙,給他安排了幾個徒弟,有管除妖打怪的,有管搞笑要飯的,有專職行李員,還有小白龍牌水路兩棲四驅豪華越野車,到哪個國家都有官方地接社招待,美女都一個勁兒往上貼,舒適度比風餐露宿的徐霞客高了不少。
旅遊這種事兒,在古代那是種逼格很高的活動,一般普通人都忙著填飽肚子不會考慮,參與最多的主要是文人騷客,寄情於山水,都是生活還有詩與遠方的那種。此外,就是些秉性獨特的各領域奇人了。自虐的窮遊大俠和地理愛好者徐霞客正是不折不扣的一位。
不過,提徐霞客的意思並不是要說一個人窮遊逼格高。我看重的,是他能夠勇於尋找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徐霞客其實生於明朝江陰地區的名門望族,祖上素有高士之風,詩書傳家。本可去追逐唾手可得的名利,但卻選擇了在當時被視為奇門異術的地理學,用盡一生在顛沛流離的路上。這是一種稀有的反社會傳統和潮流的行為,需要有一顆尤為強大的內心。
現代社會,一個人旅行已很常見,但大都是青年人,對大多數上有八十老母下有黃髻小兒內有結髮良人外有老闆領導的人來說,仍然是種很難付諸實踐的活動。
當下中國社會的同齡人,大多處於一種為了家庭事業奔波的階段,被種種壓力重重包圍著裹挾著,生活如上了勁兒的發條,不敢放慢向前的腳步,不敢停下來鬆一口氣,不能顧及自己的感受,沒有自己的空間,想要擺脫這樣的生活模式卻又沒有勇氣,焦慮而壓抑著。
一個人旅行,至少可讓我們真正短暫抽離出當前的生活狀態,去換一種方式來感受這個世界。
前幾年,因為得了一場重病,幾次切除手術和放化療,讓我在床上躺了四個月,心情也很沉重,便和家人商量,想一個人出去散散心,雖然他們擔心我的身體,但也理解旅行是我最為放鬆自我的方式,放療結束一個月,便一個人背包上路了。
這是一次很特別的旅行體驗。沒有準備,只有一個大致的預計路線,身隨心動,想去哪裡點哪裡,結果一走就是兩個多月,走了九省三十多個市縣。
不再是政府官員,不再像平日裡那樣端著,沒人在乎你是誰,在任何人面前你都是全新的,喜歡的地方就多待幾天,原本內向的我和五湖四海的朋友坐下來就能一頓神侃,餓了就找好吃的,困了躺哪兒都能睡,肆意地不顧體面地像一個流浪漢,而內心,卻快樂地像一個孩子。
實現了很多帶有浪漫主義情懷的裝逼心願,比如在內蒙草原縱馬奔馳,在黃河壺口迎浪花激蕩,在白馬寺與高僧問禪,在延安看紅色經典,在長江三峽上吟誦那首「輕舟已過萬重山」,在鳳凰重讀邊城,在大理賞風花雪月,在麗江聽納西古樂,在瀘沽湖體驗摩梭族走婚,在香港唱東方明珠,在馬來西亞與海龜同潛......
當然,也有意外的時候。去汶川的路上遭遇塌方,在大巴車上坐了一天一夜腰疾復發,在康定突發高燒,繼而在稻城產生嚴重的高原反應。幸運的是,有路上認識的幾個學生小夥伴們照顧,康定青旅的老闆還為我熬粥,並贈我犛牛毛的外衣。
一個人在藏醫院看病是種什麼體驗呢?就是我想說我高反,不懂普通話的藏醫卻給我開了一大盒藥,對症療效是肝炎。
路上生病的時候,和一個同命相連的鄉村教師各自裹著大被躺在床上,他一輩子沒出過那個他獻出了一生的村,年過六旬才猛然意識到人生不應如此,終下決心走出來,形單影隻瘦骨嶙峋的一個人,眼中迸發出看看這個世界的熾熱渴望。
還有美國小夥Kent,華爾街的金融分析師,辭職來中國工作和旅行,在瀘沽湖現金用完了,沒料到沒有提款機。我資助了他幾天的費用,他非常感激,彼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路上,我們常常買點鴨脖子和啤酒,一聊就是半宿,他給我講他父親地質考察的事業和患癌的經歷,鼓勵我戰勝病魔。後來過了一年,我舊疾復發,在北京工作的他,親手做了一大盆義大利麵給我,國際友人的慰問讓我非常的感動。
這樣的故事很多。就這樣,一個人在路上,經歷著以往不曾有過的體驗,與不同形形色色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發生著多樣化的連接。
這次旅行,對我來說,既是患病後的一次心理療愈,也是體驗一種與以往完全不同的生活狀態。而這種體驗,是一般性的休假出遊所無法給予我們的。
患病之前,我是一名公務員,在中國最繁忙的部門之一熬了9年,常年加班加點,壓力山大,健康狀況每日愈下,表面風光,內裡實疲憊不堪,微薄的收入也難以讓家人在北京過上更好的生活,壓抑而焦慮的情緒、匱乏的工作價值感,時刻不在折磨著自己。
儘管有著看似順利的上升空間和仕途前景,我後來還是決定辭職了,並進入在線旅遊行業、籤約成為專業攝影師,尋找人生更多的可能性。不得不說,病後的那次一個人旅行,為我心中決定辭職的天平增加了一個砝碼。
旅行有很多種方式,對於很多陷入一種人生角色而苦苦支撐的的人們,不妨多試試一個人旅行。
只有一個人,才會有徹底的放鬆,不必時刻去顧念著照應他人;
只有一個人,才會遠離平日的嘈雜,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只有一個人,才會走出日常的生活圈子,與更多的人發生連接;
只有一個人,才會消弭內心的屏障,有勇氣做未曾嘗試過的事。
最後,希望我老婆沒有看到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