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起中越戰爭,目的是摧毀越南的戰爭潛力,打亂越南想稱霸東南亞的計劃。
當時為了大量殲滅越軍的有生力量,我軍原計劃是派最耐苦戰的二野老部隊進入寮國,再橫向插入越南國土腰部然後向北迂迴,與南下部隊會合。
單純從軍事角度來說,中方仍只需動員50萬兵力,但這一項計劃可謂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因為寮國方面本身幾乎沒有武裝,雖駐有5萬越軍,但幾乎都是分散部署的戰鬥力較差的治安守備部隊,而越軍精銳一部分在柬埔塞,其餘都在越北和河內,執行橫插迂迴任務的我軍部隊不會遭到側翼威脅,此外,這樣龐大規模的地面戰爭已遠遠超出了越軍高級將領的指揮能力,但對於我軍,也就差不多相當於韓戰的第三、第四次戰役的水平而已。
當時,13軍已經向連以上軍官傳達了這一計劃的部分內容,要求大家做好「打大仗、吃大苦」的準備。不過因為這一計劃太過凌厲,完全是一種一戰滅其國的架勢,為了避免引起國際震動,所以在開始戰鬥前一個星期被取消,改從中越邊境的採用平推進軍,輔之以師、團規模的穿插迂迴的策略。這一作戰方式當時還被某位老將稱為「牛刀宰雞」。
即便如此,因為這場戰爭的目的是摧殘越南的國力而不是佔領和經營,開戰兩天後,我軍參戰部隊便開始執行堅決的對敵政策,戰爭的殘酷程度令人難以想像,尤其是炮火的威力,遠遠高於美軍時期。戰後,越南領導人黎筍視察越北戰區時驚訝得半天說不出話,因為這裡幾乎已經退回到荒蠻時代,破壞程度遠甚當年美國空軍的狂轟濫炸。
從左的觀點來看,中越發生戰爭意味著中國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線的徹底決裂。然而從民族主義的角度來看的話,這一決裂是非常正確的。對越十年作戰,將原來本來已經介入阿富汗戰爭的蘇聯拖垮、解體,越南從對法、對美的戰勝國、自己封的「地區小霸」,淪落成為了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我國終於獲得有史以來最難得的發展經濟的機遇。當然,如果能繼續徹底消滅越南的話,對我國來講,不失為一個可以消除南海禍患的上上之策。
因此,這項計劃的制定者許世友將軍(當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軍委委員、廣州軍區司令員等職務)在戰後雖然撰寫了一本回憶錄,但是很遺憾卻被禁止出版,估計可能就與書中存在此計劃,有著些許關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