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喬治·克拉森 曾經說過:「成功就是比別人優秀一點點。」
當下的社會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人們在這個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不計其數。
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精神文明的建設水平卻沒有和富足的物質生活相匹配。
鍵盤俠們在網絡上口無遮攔、肆意妄為,社會中打碎人們三觀的事件也一再發生。
細思極恐的是,日益懸殊的貧富差距與匱乏的精神生活讓不少人將「成功」與「優秀」的概念和富足的物質生活畫上了等號。
「寧願坐在寶馬車裡哭,也不願坐在自行車上笑。」大有成為人們普遍共識的趨勢。
「拜金主義」已經深入不少人的骨髓,持續地挑戰著人們的道德底線。
最近,一則名為 #上海名媛群# 的話題登上了熱搜。
話題誕生短短兩天,就累計產生了 16.2 億的閱讀量與 14 萬人次的討論量,用「全民性」來形容這個話題也並不為過。
眾所周知,名媛作為一個從上世紀 30 年代開始流行的稱謂,一般是指那些出身名門、才貌兼備、又喜歡社交,經常出入各種時尚場合的女性。
身居高位的她們生活的全部也並非都是物質與享受,她們也往往會通過投身於慈善事業等方式來利用自身的影響力對社會做出貢獻。
傳奇影星伊莉莎白.泰勒、風華絕貌的黛安娜王妃,就是名媛當中的典範。
▲ 黛安娜王妃
但當下的全民社交媒體時代給予了每個人在網絡上塑造「全新自我」的機會。
炫耀成本的降低也讓不少本不具備成為名媛條件的女孩,擁有了圓名媛夢的機會。
這類女孩雖說貴為「新時代名媛」,但卻有著高度的相似,烘焙、美食、旅行是她們共同愛好,爆款球鞋、奢侈品牌 IT 手袋她們更是人手一件。
在她們社交媒體動態中,隔三差五就可以看到xxx城市寶格麗酒店的定位,在自拍中不經意秀出自己的手錶與車鑰匙屢見不鮮。
每當瀏覽她們的個人主頁,一股紙醉金迷的奢侈氣息就會撲面而來,讓人產生頁面的主人是「上層社會」一份子的錯覺。
但在微博話題中爆料出的種種幕後隱情,則是震碎了無數網友的三觀。
引爆話題的,是一篇名為《我潛伏上海「名媛」群,做了半個月的名媛觀察者》的網絡文章。
據作者本人聲稱,自己「斥巨資500元潛入魔都名媛群」,本以為能夠進群開拓眼界,增長見識,和更多高層級的女性交流有關於奢侈品的問題。
但在潛伏半個月之後,作者終於發現,本以為的高端商務交流群,不過是一個高配版的拼多多群。
爆料雖說只是幾張微信群內的聊天記錄截圖,但卻把這些所謂的「當代名媛」的奢侈表象扒了個精光。
當下,人們為了節約生活成本,各種「拼車」、「拼房」的共享型經濟大行其道,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光鮮亮麗的「名媛生活」居然也可以拼單。
聊天記錄中,圈子裡的名媛們為了在朋友圈彰顯自己的「高品質」生活,可以 6 個人一起拼一份價值 500 元的高檔酒店下午茶。
為了讓自己與陸家嘴的夜景融為一體,可以 15 人在一起在麗思卡爾頓拼 3000 一晚房間,順便一起拼單酒店裡免費提供的高檔浴袍。
如果有名媛認為麗思卡爾頓的檔次與自己的身價並不匹配,還能報名參加 40 人一起拼團的寶格麗酒店。
名媛們就是在這樣「你有我也有」的歡樂氛圍中,只需要花費區區幾百元,就可以用「朋友圈+酒店定位」為自己的一天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她們在生活中使用的種種奢侈單品,居然也是通過「拼單」的方式得來的。
拼單的配件不僅包括了手袋、外套等等常規單品,居然還出現了絲襪這類與肌膚 0 距離接觸的用具。
也難怪在事件曝光之後,網絡上有網友調侃:
在她們的生活中,下午茶不是用來吃的,地毯不是用來踩的,浴袍不是用來穿的,酒店也不是用來睡的。
而她們的所作所為,目的也十分「單純」,無非是為了讓自己以雍容華貴的一面,出現在社交媒體中。
一些十分具有幽默細胞的網友面對這一情景,也開始了自顧自的玩梗模式,其中,一個名為 #沒有什麼是不能拼的# 的微博話題屬實令人發笑。
話題中,網友們用滿都是戲謔和諷刺的語氣不斷整活兒。
「拼xx麼?xx時間段歸我,其他時間都是你的。」的固定句式也成為了近期迅速躥紅的網絡熱梗。
名媛事件曝光之後,在網絡上引發了陣陣熱議,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輿論高潮。
事件發酵之後,有記者經過多方打聽,聯繫到了名媛群內的一位群友,向她問出了幾個人們都比較好奇的問題。
在被問及為什麼要用「拼單」的方式來為自己打造沒什麼實際意義的「名媛」人設時,她做出了如下的回答。
她表示,自己的經濟條件只能算是一般,但自己對於光鮮亮麗的物質生活又充滿了渴望,故而用「拼單」的手段來滿足自己的這個小小心願。
在她看來,自己的行為很正常,並沒有什麼不可取之處,反而覺得「很坦然」。
在格姐看來,這樣的回答看似平靜,但在某種程度卻說出了不少當代人的心聲。
拜金主義、消費主義盛行的今天,人們在經過資本的洗腦之後,「以貌取人」似乎成為了當下社會的常態。
穿著打扮、衣食用品成為了判斷一個人成功與否,一個人是否擁有個性的依據,而不再是這個人的知識、閱歷和品味。
很多人似乎忘了,我們的世界不止有物質,財富的多少也並不是評判個人事業的唯一標準。
在你從購物和外在之中獲取精神上的快感時,你就早在不知不覺之間陷入了「消費主義」的陷阱。
理想的人物不僅要在物質需要的滿足上,還要在精神旨趣的滿足上得到表現。 ——黑格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