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站:洛陽老子紀念館,中國道教的祖師廟
第一站咱們拜謁了東關大街上的&34;和&34;,見識了兩個文化先驅的歷史性會晤,沿著東關大街向西走,遊覽了古老的東關清真寺和洛陽八大景之一的&34;景區。現在我們接著拜謁一下洛陽老子紀念館,中國道教的祖師廟吧。
洛陽數千年的建城史,一直在毀與建間輪迴往復,位置也幾經變遷。到明洪武六年,明朝大將陸齡在金元兩代原土牆基礎上,督眾重築洛陽城,大致形成了目前老城的格局,並被清代沿襲。其時洛陽城開有4門:東為建春門,西為麗景門,南為長夏門,北為安喜門。
北城門安喜門
洛陽老子紀念館
老子(又名老聃、李耳),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洛陽老子紀念館,俗稱祖師廟,坐落於安喜門內喧鬧繁華的北大街上。祖師廟始建於元末明初,從那時起它已在洛陽城內靜靜地佇立了近千年。
老子是道教的祖師,因其留著的《道德經》及思想對後世的影響,被道教奉為&34;,&34;,為道教三清道祖中的&34;,俗稱&34;。
洛陽老子紀念館是洛陽市為紀念偉大的先哲老子,在洛陽祖師廟的基礎上籌建而成的,於2012年9月28日建成開館的,是目前國內唯一的老子文化的專題性展覽館,也是全國最大的老子文化專題紀念館。
祖師廟建於元末明初,歷經明清時代多次修繕,才得以保存到現在。歷史上也曾經因為避諱皇帝的名諱,而易名為&34;和&34;。皇帝奉您為神,但您還得避諱他的名諱,是真的尊崇嗎?
目前的祖師廟佔地面積約1700平方米。位於北大街上面向西的紀念館大門,並不是祖師廟的正門,進入紀念館的大門,看到的一個面朝南的大門,這才是祖師廟的大門。
祖師廟大門
祖師廟大門的上方,懸掛有一方匾額,上書&34;,兩邊對聯寫道&34;,寫出了老子的處世態度。大門左右兩側是廂房,是民間道教文物展覽,陳列了一些從民間收集來的各種木雕等。
進入大門後正前方的大殿,就是祖師廟的大殿。殿門上方掛有&34;的匾額,兩側對聯為&34;,一副對聯寫出了老子對中華文化的巨大貢獻。
祖師廟大殿
祖師廟大殿
大殿內的老子雕像高約2.4米,身披黃袍,鶴髮童顏,面容豐滿,威嚴中帶著幾分慈祥,旁邊還站立著兩名&34;。大殿四周的牆壁壁畫上都是經過近些年修繕重繪的,顏色很是鮮豔,壁畫描繪從老子出生、拜師、在洛陽求學和擔任守藏史、著《道德經》、西出函谷關等一生中的重要經歷。
祖師廟大殿內的老子坐像
老子是地道的 &34;,生於鹿邑縣的太清宮鎮,古稱為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後入周求學,學天文地理,習周樂六禮,終成名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旨,聞遐邇的大家,被授予周朝守藏史之職(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
孔子因慕其名,專門從魯國趕來拜訪,兩位先賢在老子故居促膝長談,想必孔子從中一定受益匪淺,回去後將其克己復禮的思想發展成了儒學。老子也一定從這個年輕人身上受到了不少的啟發,隨後完成了被人們崇尚數千年的《道德經》,並成為了道教的鼻祖。
老子在與孔子相會兩年後,因周王室的內亂,離開了洛陽,騎上青牛向西而去。傳說老子走到靈寶函谷關時,守關的關令尹喜看到一團紫氣從東而來,認為是聖人駕到,恭敬相迎求教,拜師學習,才有了老子留在了函谷關,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鑑等人生感悟,著作出了五千言《道德經》,影響深遠。
從城內往外(北)看,老子騎青牛像
祖師廟在安喜門內,想必老子當年一定是騎青牛從安喜門出的城吧,不過那時的城門是在這裡嗎,名字是叫安喜門嗎?
祖師廟大殿現存有前殿、大殿和東配殿。坐北朝南的大殿面闊5間,進深3間,殿內左右暖閣各1間。大殿的建築風格獨特,歇山頂、鬥拱、飛簷、琉璃瓦、以及頂部正脊兩端的陶塑龍吻,脊背飾龍、荷花彩陶浮雕,殿頂四角戧背上的四神等,無不顯示著她的華麗和崇高。
大殿內部的梁架結構屬元代建築風格,雖距今已僅千年,但保護的相當完好,梁柱粗大、挺拔,大殿四周和梁架上充滿了雕刻、繪畫圖案,梁架為疊層結構,最上邊的藻井,和下部的顏色完全不同,從鮮豔華麗變為素淨,仰視觀看,即可看到梁架的拼接和堆積結構,又似欣賞一副精美的繪畫作品,讓人讚嘆不已。
國內元代的梁架結構,因為戰亂等原因,幾乎消失殆盡,因此祖師廟也成為研究元代建築史的重要標本,現在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做古建的朋友,到祖師廟來參觀,可要比普通的參觀者多一項更加寶貴的收穫啦。
大殿左側的石碑長廊,是由為了保護祖師廟的修繕過程中,發現的石碑而建的。在這些石碑中,有一塊清代嘉慶年間的石碑最為重要,它證明了祖師廟在清代嘉慶年間的名字為真武廟。
老子紀念館希望通過石碑、民間道教文物展覽等手段,讓拜謁者全方位地了解老子及道教文化。
石碑長廊
從廟內圍城往外(北)看,祖師廟就在安喜門內路東側
老子語錄
斯人已逝,但他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經》,卻是我們用之不竭的文化寶庫。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無為而治、天人合一等老子語錄, 傳頌千年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