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象徵著團圓,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在寧德,中秋節也有著許多具有本土特色的傳統習俗,不知大家都知道多少?
送中秋
「送中秋」通常為女婿在中秋節前給嶽父母送上節禮,特別是新婚女婿,這中秋節禮尤厚,不但有月餅,還要有肉、面、糖等。
不過在福鼎,這「送中秋」則是雙向的,不但女婿會在節前給嶽父嶽母送上中秋禮,若女兒已生孩子,那麼外婆和舅舅則也會給外孫、外甥送上月餅等中秋禮。
另外,親友間晚輩要給長輩送月餅。寧德俗語:「月圓圓,外甥吃餅舅還錢」,意思是當舅舅的要給小外甥月餅。中秋節有祭祀,晚餐合家吃團圓飯,晚上賞月吃餅,取意「月圓餅圓,舉家團圓」。
鬧中秋
在古田部分鄉村男青年,會用稻草製成粗繩進行拔索比賽;有的鄉村由幾十人組成舞龍隊,用稻草做成草龍,下端插著若干小木棍,周身插滿點燃的香線,龍頭的前面另用稻草做一大圓龍珠,也用小木棍插著並插滿燃香,由一人擎著做前導,到全村各戶去遊龍,遊龍的隊伍所到之處,每戶必點香燃燭供奉花生、瓜子、茶等,並在草龍身上添插香線,此時必有一人領頭喊好話,其他人應「好」字相和。
在壽寧、周寧部分鄉村,中秋當夜小孩常成群結隊,結伴唱中秋兒歌,手持小溪石碰擊,邊走、邊敲、邊唱,俗稱「走中秋」。
貼餅花
福鼎餅花的歷史已有二百多年,是福鼎民間藝人製造的一種富有地方特色的畫種,專門貼在中秋餅上的裝飾畫。群眾習慣吃完月餅後,把餅花貼在廳中或房間的牆壁上,成為一種極有地方特色的風情。
曳石
霞浦、福鼎等地每年中秋佳節村民自發舉行曳石,以全竹為炬遊行,來紀念戚繼光橫嶼之捷,為中秋夜增添了喜慶氣氛。此習俗也稱「犁石」遊戲,犁石玩法有兩種,一是用繩子捆著大石頭,兩個或幾個人拉著賽跑;二是由一人腳踩一塊大石上,另一人推著他滑石而跑,在鵝蛋石的路上滑動,發出隆隆之聲。後演變成「竹溜」、「竹車」等比賽活動,給節日夜間增加熱鬧氣氛。
偷俗
舊時,每到中秋節,福安、壽寧等地鄉村就會出現許多「偷瓜群眾」。中秋夜青年男女出外遊玩偷摘鄰家的柚子、南瓜等,以討吉利。未曾生育的小媳婦,會在月光下,到多生男孩人家的瓜園偷南瓜,暗喻「南極注生」。
-End-
(圖文整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