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畲族——記福安畲族風情

2021-02-26 福建白雲山風景區


鍾廷玉《印象畲族》 視頻較大,建議wifi下播放,土豪隨意

畲族,中國南方古老的遊耕民族。畲民,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裡客。一千多年來,畲民不畏艱辛險阻,從廣東潮洲鳳凰山麓,遷徒至福建等地。他們依山而築,沿坡而居,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夯起一座座鱗次櫛比的家園,開闢出一壟壟整齊的旱地和梯田。



現今全國畲族人口約70多萬,而在福安,據2000年的數字統計,就有畲族人口6萬多,目前福安是全國畲族分布最集中,且人口最多的城市。福安的畲族始遷至今,已有五百餘年史,因而畲族也是福安的世居民族。而福安的畲語則被認為是全體畲語的標準語。

以往,漢人多稱畲民為「畲客」,這二字看似無異,但解放前,受封建統治的民族歧視和壓迫,「畲客」常被用作侮辱性稱呼。新國成立後,實行民族平等政策。1956年12月,國務院正式認定畲族是一個具有自己特點的單一少數民族,並確定族稱為畲族。

畲族圖騰之盤瓠神說


盤瓠中國古代神話人物,被畲民視為始祖,幾千年延續祭拜,且從不讓外族人窺看,如此秘不示人,故而平添了畲族圖騰的神秘感。(以下為長聯畲族祖圖部份,又稱盤瓠圖)




相傳在上古時代,帝嚳(高辛帝)時期,高辛劉氏皇后耳痛三年,夜夢天降婁金狗下界託生,旨召名醫,醫出一希奇美秀三寸長的金蟲,盛於瓠中,覆之以盤,頃化為犬,其毛五彩,身紋錦繡,外形既像龍鱗,又似豹形。高辛皇帝見之大喜,賜名龍麒,號稱盤瓠。

其時,高辛帝(帝嚳)60年,犬戎部落入侵高辛領地,直接危及帝都郾師,形式十分嚴峻。帝出榜徵將「若誰能平定番將,斬犬戎部落首領之首級,就能封邑賞金,並將三公主嫁他為妻。詔令下達後,無人應徵,此際盤瓠現身揭榜,之後身往敵國,外殺番王。

其後,某日盤瓠趁番王酒醉酣睡之際,將其咬死,含顱回國獻予高辛帝。高辛帝見龍麒平番成功非常高興,即賜封盤瓠為「忠勇王」,但高辛帝恐女兒委屈,因他是犬而想悔婚。此際盤瓠作人語說:「將我放在金鐘內,七晝夜可變成人。」盤瓠入鍾六天,公主恐其餓死,便打開金鐘觀看。見他身已成人形,但頭仍未變。三公主美麗善良,認為不應該違背承諾,於是請求出嫁。高辛帝無奈同意了公主的要求。

盤瓠與三公主婚後,生三男一女,每逢子誕生,都要請父皇賜姓。長子墜地,盤裝上殿,賜姓盤,名自能;次子降生,籃裝上殿,賜姓藍,名光輝,再生三子,巧逢帝外巡迴朝,公主速抱子攔路求父賜姓,帝見三子非可愛,忽然天上雷鳴,帝即賜姓雷,名巨佑;後生一女,龍麒大喜,抱女上殿,帝問「何時降生?」答「辰時」,帝大笑,「今龍抱龍上殿,仍二龍戲珠,賜姓龍名龍。」長大後贅軍丁鍾志琛為婿。

盤瓠向來喜歡山林,在京都住了整整九年,毅然辭官,求高辛帝賜青山一座,刀耕火種供口腹。而後高辛帝便賜予廣東潮州帶為其領地,遂頒發《撫徭卷牒》遇山開業為業,永免差役,不納糧稅。並建祠鳳凰山,賜盤、藍、雷、鍾四姓為一族。從此,畲族有了本名族的姓氏和地域,也有了本民族的風情民俗。

畲族的歷史變遷



關於畲族的來源,學術界尚無定論。比較公認的觀點是唐代閩、粵、贛三省交界的九龍江以西的廣大山區,為畲族先民的主要活動區域。

唐代畲族先民被稱為"蠻獠",主要在漳(州)汀(州)一帶活動。他們和漢族一起,拓荒墾殖,使林木陰翳,荊棘叢生的荒地,漸成村落,拓地千裡。 唐光啟二年(886年),畲族祖先任閩王之嚮導官,沿東海之濱從閩東的連江,羅源登岸,並陸續遷往閩東,浙南諸地。


傳說畲族有盤、藍、雷、鍾、四大姓,但實際上除廣東增城縣有幾十個盤姓畲族外,其它地區未見盤姓。福建霞浦縣畲族族譜中有一段對盤姓兄弟失散的解釋:相傳唐光啟二年(公元886 年)盤、藍、雷、鍾、李等姓畲族360餘丁口,從閩王王審知由海道來閩,至連江馬鼻道登岸後,徙居羅源大壩頭。盤王碧一船被風漂流,不知去向,故盤姓在畲族中失傳。

兩宋時期,畲族的活動地域基本上仍在原有的聚居區內。宋末元初,戰亂頻仍,畲族遷徙範圍擴大,移民的路線錯綜複雜。這個時期的移民相當部分是軍事性質的移民,多支抗元畲軍於漳州,潮州,泉州,汀州,贛州等處的轉戰屯守移民。

宋元時期,畲族地區的社會經濟比唐代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由於封建統治勢力在畲區日益加強,漢族地主和封建官吏對畲民進行賦稅徵收,土地掠奪也隨之加重,畲民喪失賴以生存的資料,過著極其貧困的生活。

明清時期是畲族大量遷往漢族地區和形成目前的"大分散,小聚居"分布格局的重要歷史時段,史書和地方志中關於畲民的記載也大都體現在這一時期。

這個時期畲族地區的封建社會已經確立,社會經濟狀況和當地漢族基本一致。生活相對比較安定。而遷徙主要是基於畲族山地遊耕的傳統。這種遷徙的速度緩慢,遷徙的方式以家庭或家族中若干成員為單位徐徐而行,遷徙的取向是相對地曠人稀的漢族地區。

當畲族遷到閩東時,自然條件較好的平壩地方已多為漢人開墾,畲民只能在自然條件較差的地方,開山劈嶺,建造田園。凡山谷岡麓地帶,有水源之處開為梯田,仰賴天雨的山地,闢為旱田。為閩東山區的開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畲族社會是一個,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封建社會。鴉片戰爭以後,畲族也和全國各族人民一樣,逐步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慘命運中。資本主義列強入侵我國,清政府被迫開放福州、溫州等通商口岸,對畲族社會經濟產生了嚴重影響,使其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自然經濟,逐漸走上崩潰的道路。而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剝削關係,則依舊保存下來,廣大貧苦畲民向地主租佃土地,承受高額的地租剝削,生活陷入朝不保夕的境地。為了求生存、得解放,整個近現代時期,畲族人民始終同漢族一起展開如火如荼的反帝反封建鬥爭。

1949年以後,經過50年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畲鄉政治、經濟、文化發生了巨大變化。畲族已處於完全社會主義階段。

畲語


在語言方面,部份畲族操接近於漢語客家方言的語言,而絕大部分的畲族的交際,都是以福安畲語為代表的方言。福安畲語被認為是全體畲語的標準語。保留了傳統古畲語的基本音調。雖然廣義的畲語,以語言形式零散廣布於各地,但內部卻保持著高度的互通度。

畲族節日

二月二

二月二又稱會親節,是畲族僅次於春節的傳統節日。主要流行於閩東各縣。這一天各地的族人回祖地相聚會親,畲家門前都升起白底紅邊的三角形族旗和頗似古時圓傘。人們盛裝打扮,笑聲不絕,高歌引吭,熱鬧非凡。

三月三

三月三在也福安也稱烏飯節。這一天各家照例要蒸烏米飯,用來聚餐、贈友、祭祀祖先。

關於畲族烏飯節來歷,民間持多種說法:其一,三月三蟲蟻大作,畲民吃了烏飯,上山下地不怕蟲蟻。其二,古時畲民與敵兵交戰時,敵方常來搶米糧,畲民故意將米飯染黑,敵人怕中毒,便不敢問津,如此畲民即可安穩吃飯,養精蓄銳,打敗敵方。其三,唐代畲族英雄雷萬興被關在牢房,他一頓能吃一鬥米,母親送來的飯卻都被獄卒搶去,雷萬興想法讓母親將米飯染黑,從此,獄卒再也不動烏飯。而後,雷萬興越獄,於農曆三月初三戰死沙場,族人每年以烏飯悼念他。其四,畲族英雄雷萬興率領畲軍抗擊官兵,他們被圍困在大山裡,糧食斷絕,以烏稔果充飢,為畲軍度過春荒,並取得反圍剿的勝利。過後,某年三月初三,雷萬興突然憶起大山裡食過的甜果,就吩咐兵卒出營採擷。可是,這時烏稔且尚未開花,那些兵卒只好採些烏稔葉子回來。有人就出主意,將烏稔葉和糯米一起炊煮,結果糯米飯呈現烏黑色,而且味道俱佳。雷萬興吃了極其高興,於是下令大量製作烏飯,以紀念抗敵勝利。從而三月三,吃烏飯衍成風俗,世代相襲。

近年福安畲族每逢三月三,便會舉辦盛大歌舞會,歡度這個古老的節日。


封龍節

封龍節,每年夏至的頭一個神日,就是畲民的封龍節日,是畲族人民禱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娛樂性節日。這一天畲民停止從事農活,人們穿上節日盛裝,群集預定地點或登高舉行賽歌會。


畲族裝扮

髮式

畲族婦女的裝飾要數髮式最為引人注目。特別是已婚婦女,她們將頭髮從後面梳成長筒式髮髻,發間用紅絨線環束。梳頭時,不僅要用茶油和水抹,還要摻以假髮,所以顯得高大、蓬鬆而且光亮。流行於福安和的髮式稱為「鳳身髻」畲族婦女多帶大耳環、銀手鐲和戒指。

鳳冠

畲族鳳冠的頭飾,漢族稱笄,各地畲族的笄,也不盡相同,福安珍藏的這款鳳冠,為民國製造,重350克,製作精良,工藝繁雜。主要用白銀、毛竹、筍殼及棉布製成。上部頂端正中央飾著銀質照妖鏡,內有直尺、剪刀、屏風、鏡子;用浮雕或陰刻工藝在整個銀飾上雕刻有:太陽、星星、龍、彌勒佛、張果老、鐵拐李、蝴蝶、鏤空銀蝙蝠、梅花、及不規則的如意花紋和小篆壽字;銀牌的銀鏈子上系有八卦、花兒、鳳凰、魚兒、雲朵之類圖案的薄銀片,端繫著魚兒小鈴鐺,佩戴時用紅頭繩子系在婦女頭頂髮髻上,鏈、牌懸掛至前額,遮住臉部,看去像面沙。其整個頭飾(笄)圖案寓意為福、祿、壽、闢邪、驅邪之意義。

服飾

畲族男子服飾多為青黑或藍色的大襟布衫,冬天畲族男子穿的大襟布衫,多用棉布縫製,故又稱棉布衫。

畲族婦女服飾因居住地區不同,款式各異。流於福安的畲族服裝大多是用自織的薴麻布製作,有黑藍兩色,黑色居多,衣服是右開襟,衣領、袖口、右襟多鑲有彩色花邊,一般花多、邊紋寬的是中青年婦女的服裝。她們均系一條一尺多寬的圍裙,腰間還束一條花腰帶,亦叫合手巾帶,寬四釐米,長一米餘,上面有各種裝飾花紋。還有的是用藍印花布製作的。衣服和圍裙上亦繡有各種花卉、鳥獸及幾何圖案,五彩繽紛。

圖紋美術

以往畲族服飾圖案的創造作者大多是土生土長的勞動婦女。她們製作服飾品完全是為了自用,而不受商品需求的制約。在設計和製作過程中她們可以隨心所欲、獨出心裁。

技法上或挑中帶繡,或織繡結合,一切從實際生活出發,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服飾圖案的內容和風格往往自由奔放、不落俗套。她們把山裡的花草、林間的鳥雀、象徵農田的方格圖案、象徵江河的彩條圖案、象徵林木的十字圖案縫在衣服上、裙子上。這種來源於生活的樸素的藝術情感,使她們手中繪製的服飾圖案紋樣生機勃勃。

她們在創作了理想形象之後,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鬱和厚重的豔麗感。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但在色彩的安排上,往往不做大面積的對比,而是採用細碎均勻的小面積對比使色彩既富於變化又和諧統一。同時,以很深或很淺的底色和醒目有力的輪廓線去統一這些斑駁多變的彩色點塊。這種設色方法,能使色彩多而不雜、豔而不跳。即使是十分突出的塊面顏色,也能融於整個色調之中,而不至游離於畫面之外。

畲族服飾圖案包含著千百年來廣大民眾的藝術創造精華,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較深的文化內涵,它的內容十分豐富。而最使人驚異的是,這些畲衣製作者不僅使用木製織機,織成粗質的棉布,還以一根針、幾縷線、小小的蠟刀這些甚為簡陋平常的工具和材料在漫長的歲月裡為人類的藝術寶庫增添了無數精美的藝術品,這的確值得人們永遠珍愛。

畲族歌舞

畲歌

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的口頭文學,是畲族文化的重要部分。畲族只有語言而無文字,常借用漢字記畲語音法手抄許多歌本。舊社會畲民沒有受文化教育的機會,把學歌唱歌作為一種重要文化生活。所以20世紀六十年代以前,民歌普及率較高,畲民常以歌代言,以歌論事,以歌傳知,以歌傳情;內容生動活潑,題材廣泛,寓意深刻,韻調和諧,對仗工整,唱起來琅琅上口易學易記。形成一套上山勞動、接待來客、婚喪喜事的對歌習俗。

畲族民歌七字一句,四句一首,講究畲語押韻,不少人能即興編唱,有的歌手對唱一兩夜而不重複。唱時用夾有「哩、羅、啊、依、勒」等音的「假聲」唱,平時學歌時不夾假音唱叫「平唱」。唱喜歌每個縣有一種曲調,唱哀歌全民族統一一個曲調。唱歌的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很少伴有動作與器樂。

畲舞

畲族民間傳統舞蹈主要有祭祀祈福、婚喪嫁娶和生產勞動等方面的舞蹈。目前流於福安最原汁原味的就是祈福巫舞,其它多是以大型歌舞方式流於舞臺表演。

要說畲族舞蹈,不得不提「打搶擔」,這是由民上山砍柴草勞動轉化而來的。以前上山時,畲民邊唱山歌,邊用力敲擊「槍擔」,逐漸演變為「打槍擔」。它吸收了畲拳畲棍中的拔、挑、架、劈等「對打」動作,融體育、舞蹈為—體。「槍擔」是閩東畲族山村農民常見的勞動工具,把竹杆或木頭兩頭削尖,用以挑柴草、農產品。表演時,參加者腰佩刀鞘(俗稱割吊),一手握柴刀,一手持槍擔,且敲且舞。以柴刀擊槍擔、刀鞘,以刀柄、槍擔撞地,清脆悅耳,節奏分明,整齊中富於變化。

畲族武術

據傳自春秋戰國時,畲人就習練武術技,世代相傳,畲族武術有拳術、棍術、刀術、氣功等。其中以畲拳最著名,棍術次之。畲拳乃畲族獨創,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創編者名叫雷烏龍,人閃尊稱為烏龍公。畲拳的主要動作有衝、扭、頂、擱 、削、託、撥、踢、掃、跳等。進攻時多用拳肘,防守時常用前臂和掌。講究以肘護肋,步伐穩健,動作緊湊,進退靈活,具有「下如鐵釘,上如車輪,手如輾盤,眼如銅鈴」的特點。畲拳中有點穴絕招,一旦被點中穴位,便動彈不得。

棍術種類多,動作名稱複雜多樣。棍術籠統地來說,連「柱杖」、鋤頭、扁擔等生產工具都是習武器械。

畲族婚禮

1、鳳凰裝,傳說畲族的祖先是遠古時高辛帝的第三公主嫁給忠勇王后,生了三男一女遷移到廣東鳳凰山生活。所以畲族崇拜鳳凰,婚禮時正廳都有「鳳凰到此」四字,新娘也要打扮成鳳凰一樣,頭戴鳳冠,身穿鳳裝。

2、哭嫁,畲族新娘在出嫁前,按傳統婚俗要在娘家哭三天三夜,表示難以離舍母父,感激多年養育之恩。新娘在要梳「鳳凰頭」之前,更是哭得死去活來,意味著不單是離開娘家,而且告別了姑娘的美好時光。

3、祭祖,新娘花轎被親朋好友擁簇著到了男家。在一陣鑼鼓聲和鞭炮聲後,由伴娘奉出祭具和祭品,在廳前拜祭祖先,新娘在轎子裡唱著盤王歌(祭祖歌)。

 

4、雙伴娘,新娘有兩個伴娘,一個是未婚的姑娘,另一個是姨親。年少的是主伴,年長的是陪伴,但陪伴的往往起主要作用,有些禮俗都由她來主持,才能不失傳統的規矩。

5、男跪女不跪,新娘和新郎拜堂有男跪女不跪的風俗。傳說畲族祖先忠勇王擊敗番王的侵略,高辛帝招他為駙馬,在舉行公主和他的婚禮時,公主拜堂免跪,故此俗一直延續至今。

6、潔禮具舞,婚宴入席前,有潔禮具儀式。這是由村裡的未婚男青年以舞蹈的方式把婚宴的桌子、凳子、杯碗具「擦」一遍,邊跳邊唱,氣氛歡快,表示新郎乾乾淨淨迎賓朋。

7、新娘入洞房,畲族婚禮的「入洞房」很特別,在婚宴一開始,新娘就要入洞房了。由舅舅端出驅邪的谷具,裡面放著剪刀、油燈、穀子等物,新娘牽著它慢慢入洞房。新郎則需在外廳招待客人。

8、守洞房,新娘入洞房後,要坐守一天一夜,也就是說新婚這天不能與新郎同室,新郎要在酒宴通宵達旦,這一是表示新郎有心留住賓客,熱情待客,二是新娘守過一天一夜,便能與夫百年。

9、佳期酒,新郎官的一桌酒宴很特殊,他約了村子裡未婚的男青年9名同桌,喝酒、吃菜全是規範動作,新郎怎樣,他們也怎樣,完全新郎的行動。

  

10、敬甜茶,在整個婚禮的過程中,新娘是不出來給賓客們敬酒的。待酒席結束前,也是最後一道酒菜時,新娘才端出用紅棗、冰糖、花生泡的甜茶來敬在坐的客人。客人喝完這杯茶後,把紅包(酒禮)放入杯中,送給新娘。

福安的畲族,新婚之夜,新娘要先向舅公敬「九節茶」,意為舅公為首飲新娘這第一杯糖茶時,壓在杯底的紅包要有「九節薯郎」那麼大(現錢要逢九,如九元、十九元、二十九元)。在新娘過門之前,親家嫂要向前來接新的親家伯敬「寶塔茶」。他們象耍雜技一樣,故意用紅漆樟木八角茶盤,將五大碗茶象疊羅漢式的疊成三層,一碗做底,中間三碗,圍成梅花形,頂上再壓一碗。飲茶時,親家伯要用牙咬住「寶塔」頂上的一碗茶,以雙手挾住中間的三碗茶,連同底層的一碗分別遞給四位轎夫。他自己一口飲幹咬著的那碗熱茶,才算工夫到家。要是把茶水濺了或倒了,就會遭到親家嫂們的奚落。

畲族特色美食

烏飯

畲族烏飯為農曆三月三食用。烏米飯色澤烏黑髮藍,香軟可口。由於烏稔能起開脾、防腐作用。故將烏米飯放在通風陰涼處,數日不腐。食用烏米飯有準備春耕,迎接豐收的象徵意義。

製作方法是:用烏稔樹的葉子,放到石臼搗碎後,置於布袋裡,連袋放到鍋裡裡,加適量的水熬湯,讓它釋出紫黑色的湯汁來,而後去掉袋裡葉渣,將精選的糯米泡進湯汁裡,幾小時後,撈起蒸熟即成。

畲族菅葉粽

 

畲族菅葉粽俗稱「菅粽」,在每年封龍節和端陽節時祭祀、饋贈親友等。

在裹菅葉粽的前幾天,必須上山砍回一種特有的野生灌木黃鹼柴,將其燒灰,淋出黃色鹼水。在裹粽的前一天,再上山砍回菅草葉,放到鐵鑊裡經過沸湯燙軟,以防脆裂。

裹粽前,把精選的糯米泡進黃鹼水裡,浸幾小時。拿兩片又長又寬的菅草葉子對摺成為一條槽,再拿一片菅葉披在槽底,而後舀鹼水泡過的糯米數兩於葉槽中。裝滿一捏拳粗,20釐米長的時候,把披底的一片菅葉折過來,再把那折槽的剩餘菅葉折過去,裹包好糯米。用棕葉絲縛作5 節,即成為一條玉米棒子似的菅葉粽,放到鐵鑊裡煮十餘小時,遂成「菅粽」。

煮熟的菅葉粽為淺黃色,既有粘性又不含糊。要是在糯米中摻少許的豌豆或羊須豆包裹,更是芬香而不膩口。它既悅目又別有風味。

畲族餈粑


在畲族許多節日都要打餈粑的。先將泡好的糯米經過木甑子蒸熟後,放到一個石槽裡,用石臼反覆捶打。然後拿出來放在一個撒滿芝麻或白面的竹箕上,然後將其分塊,快速捏圓。可分給大家趁熱吃,或置於竹箕上,可放置數日。

以前吃餈粑是一種定婚的熱鬧形式。男女雙方的父母通過這樣的場合來向全村的人宣布兩個人婚姻的約定,也向大家宣布這對青年男女將要舉行婚禮的日子。

印象畲族








畲族文學藝術質樸率真、豐富多彩。民間故事與諺語充滿機智幽默,富有哲理性,字裡行間洋溢著理趣和達觀。畲族人民忠厚樸實、熱情好客、勤儉持家、敬祖尊老、團結互助。他們沉澱著自己的文化傳統,保持著自己的倫理道德,白雲山青,長溪水碧,畲族風範,山高水長。

相關焦點

  • 畲族文化:細數畲族風情
    境內除古田、屏南縣多數畲民已不講畲語外,其他縣(市、區)畲族內部交際時都使用本族通行的畲語。境內畲語當以福安畲語為代表,福安畲語受當地漢語方言影響較小,保留的古成分也較多。蕉城畲語、福鼎畲語較接近福安畲語。
  • 福安東山:回歸還原傳統畲族婚禮
    迎著冬日的暖陽,所有人換上畲族傳統服飾,按照傳統習俗,舉辦了一場原汁原味的畲族傳統婚禮。 撬蛙、哭嫁、梳妝、攔旗、拜堂、家儀酒等都是畲族婚禮獨具特色的環節,婚禮當天全都一一還原展現,成功刷屏了福安人的朋友圈,濃鬱的民族風情也吸引了不少人駐足圍觀,成為新人喜結良緣的見證人。
  • 福安畲族民歌《這邊山,那邊山》入圍中國文藝最高獎
    《這邊山,那邊山》選取福安原生態畲族歌言,表現了福安畲族青年男女在大山裡勞作,以喊歌、對歌的方式表達彼此的愛慕。作品旋律創作提煉傳統畲族山歌韻律,運用民族和聲、支聲復調等多聲部手法,提升作品的藝術性及表現力,同時注重畲歌原生態演唱方法的傳承使用,演唱者均為畲族男女青年,輔以畲族特色樂器「竹撲」「鈴刀」進行表演,旨在繼承傳統畲歌地域性音樂、演唱風格的同時,探索推進畲族文化的進一步發展,促進活態文化傳承光大。
  • 福安畲族「三月三」節俗,還有這樣的傳說!
    在福安一帶,傳說這一天是米谷的生日,要給米谷穿衣服---加上一層顏料。 有人說這天吃了烏飯,上山下地不怕蟲蟻咬。也有傳說吃烏米飯與唐代畲族英雄雷萬興的故事有關。有一次雷萬興率領畲軍反抗官府時,被朝廷軍隊圍困在大山裡,錢絕糧斷,完全失去外援。雷萬興便吩咐畲軍在大山裡尋找食物。
  • 拍得太贊了,屬於福安畲族人獨有的記憶!
    印象畲族視頻流量較大,建議在wifi環境下播放畲語在語言方面,部份畲族操接近於漢語客家方言的語言,而絕大部分的畲族的交際,都是以福安畲語為代表的方言。福安畲語被認為是全體畲語的標準語。保留了傳統古畲語的基本音調。
  • 寧德非遺|百年文化載體 福安畲族銀器製作技藝
    而銀飾品是畲族傳統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代畲族人在銀飾品上留下的各種紋飾符號圖案,都記載著他們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的變遷發展歷史。在畲族的銀器製作技藝中,福建福安葉氏一脈的「珍華堂」銀雕技藝尤為突出,已傳承近兩百年。
  • 畲族文化--畲族服飾
    類型畲族婦女因居住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服飾。一般有以下幾種。福安式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寧德地區。該地區婦女的服裝上衣黑色,花紋比較簡單,大襟服差別上繡的花紋少,只在衣領(高二釐米)上繡有水紅、黃、大綠等色的馬牙花紋,沿服鬥的邊緣縫上一條三、四分寬的紅布邊,邊的下端靠袖頭的地方繡上一塊角隅花紋圖案。
  • 畲族
    畲族地區的物產資源十分豐富。農產品以稻穀、薯類、麥子、玉米、油菜、豆類、菸葉、土豆為主;山區盛產林木及毛竹。樹木的種類多,木材積蓄量大,其中以松、杉的積蓄量為最大。山區的土特產非常豐富,有茶葉、油茶、紙、筍乾、花生、芝麻、薴麻、香菇、黑木耳、樟腦、松油和名貴的藥材等。畲鄉的茶葉,早在國內外市場上享有盛譽,如浙江景寧畲族自治縣的「惠明茶」,廣東的 「烏龍茶」和福建福安的紅茶、武夷巖茶都很有名。
  • 福安穆雲畲族鄉:山水穆雲擦亮「旅遊+」名片
    從迷人的萬畝桃園到濃鬱的畲族風情,再到中國最美葡萄溝,青山綠水間的穆雲畲族鄉成為福安周邊人們的旅遊首選地。作為全國農業產業強鎮、福建省鄉村振興重點特色鄉鎮和福建省第一批特色景觀旅遊名鎮,依託穆雲畲族生態旅遊區及白雲山風景名勝區等載體做足文旅、農旅融合大文章,剛剛還上榜了寧德市示範旅遊小鎮和達標旅遊小鎮。
  • 穆雲畲族風情小鎮 | 桃花源、葡萄溝、九龍洞,還有誘人的畲鄉美食
    穆雲畲族鄉生態旅遊區旅遊資源豐富,畲族風情濃鬱,特色景點聞名遐邇。 溪塔葡萄溝美在溪山秀麗,美在畲族風情,美在滿溪滿澗的葡萄,村中綿延7公裡的水上葡萄溝素有「全國三大葡萄溝之一」的美譽。 虎頭千畝桃花園
  • 福安穆雲畲族鄉:山水穆雲擦亮「旅遊+」名片
    穆雲畲族鄉玉林村穆雲畲族鄉南山村(郭建平 攝)東南網10月30日訊(福建日報 郭慧藤 吳慶堂)從迷人的萬畝桃園到濃鬱的畲族風情,再到中國最美葡萄溝,青山綠水間的穆雲畲族鄉成為福安周邊人們的旅遊首選地「作為全國農業產業強鎮、福建省鄉村振興重點特色鄉鎮和福建省第一批特色景觀旅遊名鎮,我們依託穆雲畲族生態旅遊區及白雲山風景名勝區等載體做足文旅、農旅融合大文章,剛剛還上榜了寧德市示範旅遊小鎮和達標旅遊小鎮。」福安穆雲畲族鄉黨委書記鍾廷富說,今年國慶小長假,全鄉接待遊客數量超過3萬人次。
  • 非物質文化遺產:畲族民歌
    畲族民歌 畲族是中國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五省六十多個縣、市的部分山區。閩東、浙南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 畲族有悠久的歷史。「畲」字,意為「刀耕火種」,用作民族名稱始於南宋末年。
  • 景寧——畲族贊
    《畲得》畲族文化誘人瞧,風情濃鬱連眸皓。流光溢彩靚姑舞,青河翠道架廊橋。講茶封龍會親節,施黛怡情盡妖嬈。祖國家庭畲如畫,精湛技飾奪天巧。圈友這樣來註解: 去景寧之前,對畲族的所有印象,幾乎是這樣一句——「不慣世人施粉黛,明眸皓齒任天生」。想像著頭戴銀飾,身著流光溢彩的民族服飾的美麗姑娘跳著畲族風情的舞蹈,沉醉著每一個外鄉人的眼。
  • 景寧畲族自治縣
    畲鄉風情畲族是鳳凰山的土著居民。民國18年(1929)夏,德國學者史圖博和上海同濟大學教師李化民到景寧畲鄉考察,撰寫了《浙江景寧縣敕木山畲民調查記》,對景寧畲族的族稱、姓氏、風土人情等作了介紹,也是研究民族學的史料。畲民自稱"山哈",表明是外地遷往山裡的客戶。景寧漢族稱以畲客,畲族稱漢族為"民家人"。
  • 晉江霞美畲族村風情
    8月16日周五下午,《相等五裡橋》欄目邀請蔡安陽做客節目,講述主題《晉江霞美畲族村風情》。畲族也是中國古老的民族,在中華大地繁衍生息,生命不止,畲族一個分支就在晉江霞美這裡紮根交融,孕育出薈萃人文,生生息息。 走進霞美畲族村,古木森森,街衢縱橫或是曲徑通幽,鱗次櫛比的紅磚古厝,獨具一格的番仔樓,「三月三」的民俗風情、嫁娶風俗以及盤瓠圖騰信仰等,每一處都自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每一處都有美麗的故事傳說。
  • 穆雲畲族風情小鎮 | 桃花源、葡萄溝、九龍洞,還有誘人的畲鄉美食
    穆雲畲族鄉生態旅遊區旅遊資源豐富,畲族風情濃鬱,特色景點聞名遐邇。 溪塔葡萄溝美在溪山秀麗,美在畲族風情,美在滿溪滿澗的葡萄,村中綿延7公裡的水上葡萄溝素有「全國三大葡萄溝之一」的美譽。 虎頭千畝桃花園
  • 「民族團結興羅川」 起步鎮黃家灣村:深挖畲族遷徙歷史 打造閩浙畲族祖地文化品牌
    羅源灣新聞網訊 黃家灣村是起步鎮的一個純畲族行政村,這裡畲族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近年來,黃家灣村聚焦民族文化傳承,深入挖掘畲族遷徙歷史,致力打造閩浙畲族祖地文化品牌,奮力開創民族團結進步新局面。  10月10日,黃家灣村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十餘名來自閩東地區的畲族族親來到村裡尋根問祖。
  • ​「民族團結興羅川」起步鎮黃家灣村:​深挖畲族遷徙歷史 打造閩浙畲族祖地文化品牌
    在黃家灣村兩委的帶領下,族親一行來到84歲畲族老人蘭喜妹家中拜訪,聽老人講述畲族過去的故事,她說:「我的曾祖父、祖父告訴我們,先輩們遷到這裡,代代相傳,再從這遷出很多人到寧德福安、霞浦、古田等地區。」,自遷入以來陸續有不少先輩從浿頭出發向閩東和浙南地區遷徙,是大部分閩東與浙南地區畲族的次祖籍地,如今已覆蓋浙江麗水、景寧、蒼南、雲和,寧德霞浦、福安、古田等地區,同時僅閩東地區已有43個村與黃家灣浿頭村對接。」
  • 寧德舉辦2018年「三月三」畲族歌會 打造閩東文化閃光點
    4月18日上午,寧德市2018年「三月三」畲族歌會在市藝術館隆重舉行,來自福安、福鼎、霞浦等地的畲族同胞們盛裝出席,以歌會友,共同歡度佳節。市委書記、市長郭錫文、市政協主席蘭斯琦等市四套班子在家領導出席活動,市委常委、統戰部長林鴻在開幕式上致辭。 畲族傳統絕技「起洪樓」,畲族人認為,洪樓越高,離天越近,祈福就越有效果。
  • 葉辛:畲族和「放七姑娘」
    其間路經景寧,在畲族村寨聚居的山嶺上,和畲族老鄉有了兩三天的互動接觸,聽穿戴著民族服飾的婦女們唱歌跳舞,看她們的即興表演,還同村、鄉裡的畲族村民幹部座談。是對貴州的苗族風情俚俗甚為熟悉的緣故吧,兩三天時間的相處,我武斷地認定,這浙江省景寧縣的畲族,簡直就是我曾接觸過多年的貴州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