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世居安溪松巖村的茶農魏蔭,由於每日清晨必虔誠獻茶於觀音菩薩前,乃有觀音託夢,在寺旁石縫發現與眾不同的茶樹,摘取製成茶葉衝泡,滋味甘醇濃鬱,且茶葉外觀呈現沉穩的鐵灰色,而命名為「鐵觀音」。
乾隆元年(1736年),安溪王士讓奉調入京仕官,隨帶家鄉名茶,經方苞轉入內廷。五年後乾隆召見王士讓,以「茶色澤烏潤、沉重似鐵」而賜名為鐵觀音。
前有觀音菩薩託夢之說,後有乾隆皇帝賜名加持,鐵觀音不僅充滿傳奇色彩,獨特的觀音韻(又稱官韻)與蘭花香,不僅在兩岸都名列「十大名茶」,長久以來也始終受到茶人喜愛。
鐵觀音東渡臺灣,則是在清光緒22年(1896)的日據初期,臺北茶師張乃妙、張乃幹兄弟受木柵茶葉公司委託,前往安溪引進茶苗,種於木柵指南山上的樟湖,開啟了臺灣鐵觀音的輝煌歷史。
因此鐵觀音不僅是茶品名,也是茶樹品種,具有明顯的紅心、歪尾以及葉片向上捲曲如波浪狀手形等特徵,恰似觀音手指印所造就的紫紅色,俗稱「紅心歪尾桃」。儘管今天無論在原鄉安溪,或臺灣木柵、石門、梨山等地,鐵觀音的原料早已包含了色種(奇蘭、毛蟹、梅佔、八仙等)、本山、黃旦、硬枝紅心、金萱、四季春等不同茶樹品種,仍以紅心歪尾桃所製作的鐵觀音茶品最具代表,稱為「正叢鐵觀音」。
紅心歪尾桃是正叢鐵觀音最正宗的製作原料
鐵觀音在安溪原鄉本為半條型,明顯呈現「蟾蜍皮、青蛙腿、蜻蜓頭、粽葉蒂」等外觀特徵,簡單來說,就是「似條非條、似球非球;條中帶球、球中帶條」。至清末引進臺灣後,由於技術的改良與運輸的需要而逐漸演變為球型,且越揉越緊至「擲地有聲」的境界。
經過臺灣茶農、茶商與茶藝界人士的努力,臺灣鐵觀音不僅在栽種、外型、韻味、口感等,均不遜於安溪鐵觀音,茶葉也因長時間布包而有了輕微的二度發酵,香氣由花香轉成花果香,特有的「石鏽味」更造就了木柵正叢鐵觀音無可取代的風味。
可惜近年為迎合多數消費者對清香茶的偏愛,安溪鐵觀音已有明顯「綠茶化」的趨勢,市場清香型的「綠觀音」,與木柵鐵觀音無論外型、湯色、韻味等都全然不同。
但今天在木柵貓空,仍有茶人堅持重發酵、重焙火的傳統作法,除了高達40~50%的發酵度,製程也依然繁瑣,尚需再耗費十餘天加以精緻焙火。初焙未足幹時,將茶葉用布塊包裹揉成球型,並用手在布包外輕轉揉捻,再將布球茶包放入「文火」焙籠上徐緩進行反覆烘培,茶中成分藉焙火溫度轉化香與味,製成的茶品即便經多次衝泡,仍能芳香甘醇而有回韻。
曾任「中華茶聯」臺北會長的張貿鴻,尤其致力傳統工序的傳承延續。他說傳統鐵觀音特別注重喉韻,以及焙火產生的熟火香;加以茶葉本身特有的弱果酸味,飲來特別沉穩,從熟香、冷香至杯底香都極富變化。他提出傳承的閩南語口訣:「腰鼓筷(有茶梗)、水蛙皮(雙霧狀)、蕃薯氣(弱果酸)、沉到(緊鎖、發出落地聲)」,以辨識外觀與香氣。接著將雙手搓熱,取一小撮鐵觀音茶品捧在手掌心,放在鼻頭處掩住鼻子,用力吸氣、吐氣、再吸氣,至聞到玄米香才是正叢木柵鐵觀音。
木柵鐵觀音特別注重喉韻,茶湯金黃偏紅而明亮
此外,溫壺後將茶品置入,湯前香需有蕃薯氣;溫潤泡後蛋白質經再度發酵,應釋放出傳統工序所製作的香氣。至於茶湯,前幾道為桂花香,第五、六道則轉為龍眼乾殼的殼香;茶梗的幽蘭香此時也才緩緩釋放。
難能可貴的是:與張貿鴻長期配合的木柵觀光茶園,主人張傳進多年來始終堅持不噴灑農藥、不施化肥,堅持全手工制茶,堅持每年僅採春、冬兩季,堅持不種其它非正叢茶種,堅持在大稻埕請老師傅以傳統焙坑碳焙……所有的堅持,只為了守住正叢鐵觀音的丰姿熟韻,使得每季成茶僅能製成百斤左右,收入根本不敷成本,依然樂在其中,令人深深感動。
就在一周後的晴豔豔上午,木柵觀光茶園內,出現了約莫10根上下花紅黃綠的大陽傘,將綠油油的茶園點綴得熱鬧繽紛。包括張太太在內的幾位婦女背上竹簍、戴上鬥笠,手指則綁上了刀片,熟練地沿著山坡採茶。張傳進父子則來回穿梭收茶,在山坡上爬上爬下,再以機車一袋一袋載運至附近三合院祖厝的禾埕做日光萎凋。
採茶工在大陽傘下沿著貓空山坡費力採茶
張傳進在木柵貓空僅存的三合院祖厝為剛採得的鐵觀音作日光萎凋
正叢鐵觀音從日光萎凋、室內萎凋後,經浪菁、炒菁、初揉、布包團揉、解塊、文火復幹、復揉;乃至初焙、揀枝、復焙、毛茶等冗長過程。張傳進說,僅布包團揉至解塊至復揉,來回就需一百多次,而毛茶尚須細心揀梗才能進入最後的碳焙階段。
木柵正鐵觀音的室內萎凋
張傳進在室內徒手為鐵觀音做浪菁
就在一個悶熱的午後,收得辛苦完成的百來斤毛茶後,張貿鴻帶著我一路開車,從熱鬧的重慶北路轉入大稻埕靜巷,終於找到百年以上的老茶莊——成立於清朝道光三年(1823年)的「珍春」老茶莊,傳承至第六代的王國來老先生已近90歲高齡,依然氣色紅潤,親自焙茶。
王國來以即將消失的傳統碳焙坑焙茶方式烘焙正叢鐵觀音
即將消失的傳統碳焙坑焙茶方式,儘管在武夷山仍普遍用以烘焙大紅袍等巖茶,臺灣目前卻僅存大稻埕老字號的「王有記」茶行,與王國來的珍春茶行等少數幾家。唯恐碳火過熱影響茶葉質量,費心點火後尚須冗長等待,直至碳灰完全燒成白色,才能將裝有茶葉的竹焙籠放上,看著王家父子在窄小的焙間揮汗如雨,待香醇馥鬱的熟火茶香陣陣飄出才算大功告成。
貓空是臺灣第一處觀光茶園,也曾是臺北人假日或夜晚品茗與大啖山產的最愛,更是從高處觀看輝燦臺北夜景的極佳位置。儘管近年有些沒落,茶農與茶人仍奮戰不懈,用一畦畦的茶園、一座座的茶屋與茶餐廳,繼續妝點貓空美麗的夜空。
在清泉山莊餐廳能盡覽緊鄰的貓空纜車與臺北亮麗的景致
貓空是從高處觀看輝燦臺北夜景的極佳位置
涼爽的夜空,我們在張貿鴻非營利的茶屋「空寂雲門」內,焙火濃鬱的鐵觀音,不僅在口中千迴百轉,將桂花香轉為幽雅的蘭花香,更在唇齒之間留下令人難以抗拒的無限韻味。跟他帶來的兩款非正叢鐵觀音比較,我終能感受他的執著,更慶幸有人守住這一份獨有的甘醇。
張貿鴻非營利的茶屋空寂雲門是泡茶的好所在
木柵正叢鐵觀音(上)與其它鐵觀音外觀的比較
本文摘自101期(2014年7月刊);文/圖_吳德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