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在花蓮七星潭投石戲水。
本報記者 張 盼攝
有故事的太魯閣
沿中部橫貫公路(中橫公路)進入太魯閣景區,抬眼是崇山峻岭、懸崖峭壁,俯視則見清澈的溪流衝刷著大理石河床。
資料圖:臺灣花蓮太魯閣景區的山月村旅店的員工為遊客表演舞蹈。中新社記者 畢永光 攝
中橫公路穿越中央山脈,將花蓮與臺中連接起來,太魯閣入口至天祥的20公裡路段尤為險峻。導遊張美惠介紹,當年一萬多名大陸來臺的國民黨退伍老兵花了3年9個月開鑿了這條艱險的公路,其間犧牲了212名老兵,牌位被安放在太魯閣長春祠。「曾有大陸遊客向我打聽長春祠有沒有他們親人的名字。」
在燕子口步道,可以感受到當年老兵們在堅硬的大理石山體上開路的艱辛。張美惠說,太魯閣在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交接處,一直在緩慢抬升,最高的山峰3000餘米,「過十幾年再來,會發現山又高了一點點。」她笑言。
太魯閣景區內有3個不同風格的旅店,位於布洛灣的山月村離景區入口最近。63歲的鄭明岡投資經營山月村已經15年。山月村員工都是太魯閣族人。鄭明岡召集十幾位員工,自己客串,為來賓表演了幾段少數民族歌舞。其中一首歌與哈魯閣·那威有關。據介紹,哈魯閣·那威是太魯閣族的英雄,日據時期帶領族人多次打退了日本人進攻。山月村門口設立他的塑像以示紀念。
大陸老兵後代的鄭明岡自稱山月村「村長」,與附近的太魯閣族人親如家人,他說:「他們婚喪嫁娶,有什麼擺不平的事都會找我!」
面朝大海賞鯨發呆
這是7月20日在臺灣花蓮縣豐濱鄉航拍的稻田景色。位於臺灣花蓮縣豐濱鄉海邊的稻田景色秀美,稻田與海水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 新華社發
花蓮縣政府觀光處處長唐玉書介紹,縣政府今年推出「雙太三山」深度遊,「雙太」就是太魯閣、太平洋。花蓮縣面向太平洋,海岸線一百多公裡,是臺灣觀賞鯨豚的好地方。
記者乘坐「鯨世界3號」賞鯨船從花蓮港出發,約40分鐘後就發現了目標——兩群約10隻花紋海豚。船員介紹,花蓮外海常見的鯨豚近20種,以豚類為多,多的時候一次會見到幾百隻海豚。運氣好的時候也可見到抹香鯨、虎鯨等鯨類。
「花蓮出海見到鯨豚的概率在95%以上。」鯨世界賞鯨公司總經理邱錫棟介紹,只要天氣允許,花蓮四季都可賞鯨,「客旺的時候,賞鯨船每天要出海六七次。」
如果怕暈船,在海邊聽濤觀浪也不錯。花蓮山海相連,七星潭是難得的一大片「沙灘」。
部落文化體驗多
這是7月20日在臺灣花蓮縣豐濱鄉航拍的稻田景色。位於臺灣花蓮縣豐濱鄉海邊的稻田景色秀美,稻田與海水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 新華社發
花蓮是臺灣最大少數民族——阿美族主要聚焦區。近年來,花蓮旅遊業者將部落文化重新包裝,讓遊客有更好的「浸入式」體驗。
在馬拉桑獵人學校,遊客可以體驗阿美族服飾、射箭、捕魚等,也可親手製作竹筒飯、圍火烤肉、品嘗小米酒;在馬太鞍休閒農業區,還可戴著自己做的阿美族頭飾即興來一段歡快的部落舞蹈。
第九屆海峽兩岸美食文化論壇4月上旬在花蓮舉辦。縣長徐榛蔚介紹,上屆論壇期間,花蓮特別組團赴大陸展示部落文化,營銷花蓮,此次將論壇爭取到花蓮,就是為了增加花蓮在兩岸的「能見度」。
花蓮休閒旅遊協會人士介紹,2016年臺灣政黨輪替,加上去年花蓮地震的影響,對旅遊業拖累很大。今年以來形勢好轉,陸客逐漸回升,但與高峰期相比仍有不少差距。
徐榛蔚說,花蓮今年陸續有3個高級酒店開業,蘇花公路通車條件也進一步改善,「歡迎大家來花蓮看山看海!」
上山下海訪花蓮
5月11日,陽光燦爛照射下的太魯閣迷人風景,吸引不少遊客前來觀光。位於臺灣島東部的太魯閣公園橫跨花蓮、南投及臺中,以雄偉壯麗、幾近垂直的大理巖峽谷景觀聞名。園內有臺灣第一條東西橫貫公路通過,稱為中橫公路系統,沿著立霧溪的峽谷風景線而行,觸目所及皆是壁立千仞的峭壁、斷崖、峽谷、連綿曲折的山洞隧道、大理巖層和溪流等風光。圖為太魯閣公園清水斷崖景區遊客絡繹不絕。中新社發 鍾欣 攝
太平洋的浩渺與太魯閣的險峻,匯集於這座臺灣東部的小城——山海美景是花蓮的金字招牌。
到花蓮看山,太魯閣是必去景點。以峽谷和斷崖為特色的太魯閣風景區,位於中橫公路——臺灣第一條聯通東部和西部的公路上。沒有中橫公路時,從東部到西部需繞道島嶼東北角或南臺灣。上個世紀50年代修建的中橫公路,因為貫穿中央山脈,沿途從平地到3000多米高的合歡山,工程十分艱巨。尤其是太魯閣一段,硬是在堅硬陡峭的大理石巖壁上鑿出一條20公裡的道路。一路斑斑鑿痕,不少工程人員付出生命的代價,當年的艱辛成就了中橫公路上最壯麗的風景。
太魯閣可以坐車遊覽,但燕子口等步道,一般都會推薦遊人步行,近距離觀賞峽谷、湧泉及怪石奇巖。燕子口的步道如一條鑲在峭壁上的細帶,峽谷狹窄曲折,兩側峭壁高聳。有時向前看是山、向後看亦是山。向上仰望,天際間只有一條不大的裂縫。向下俯視,清澈的立霧溪時而緩慢、時而湍急。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巖壁上分布著大小不一的洞穴。據說,因為燕子在洞內結巢,常有成群的燕子在峽谷間飛來飛去,因而得名「燕子口」。
圖為太魯閣公園清水斷崖景區。中新社發 鍾欣 攝
燕子口後的九曲洞,也洞如其名,蜿蜒曲折,靠隔一段路就鑿出的洞口取光。每個洞口也猶如一扇觀景窗,讓遊客一瞥洞外的山峰雲影。走出九曲洞,眼前陽光明亮,迎面卻是一道500多米高的峭壁筆直矗立,立霧溪經年累月的衝蝕竟使石壁平整如同刀切。自峽谷間吹來的風是清爽的,面對整面巨壁,卻讓人情不自禁屏住呼吸。這時才發現再好的相機也有局限,它可以將畫面拍得精緻細膩,卻無法重現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氣勢。
到花蓮看海,有一條長長的海岸線供徜徉。從最北端的清水斷崖,到最南端的北回歸線標誌碑,一路碧海藍天看到習以為常,七星潭仍會令人眼前一亮。星月形的海灣,步道、亭臺以及賞星廣場,一次次提醒來客放慢腳步、休息片刻,索性席地坐在細碎鵝卵石的沙灘上,感受海天一色的蒼茫與壯闊。
圖為太魯閣公園清水斷崖景區。中新社發 鍾欣 攝
花蓮有一座海洋公園,如果是4到10月可以搭船出海賞鯨豚。一般來講,船長會說能不能遇到鯨看運氣,但95%的機率可以看到海豚。兩個小時的行程,每位遊客都睜大眼睛、遊目四望,緊盯著湛藍大海中的些微變化。靠近鯨豚出沒區,船會放慢速度,由船長指引左看還是右看。總會有一兩隻海豚突然在某個角落躍出水面、再一頭扎入海中,留下驚鴻一瞥。如果幸運遇到愛嬉鬧的海豚,它們會成群追隨觀鯨船,一路跳躍向前,讓遊客驚喜尖叫。這群高智商的動物猶如海洋中的精靈,它們一次又一次用尾鰭在海面上滑出漂亮的弧線,美得讓人感動。縱然只是手機難以捕捉的幾個瞬間,也讓一路顛簸勞頓化為烏有。
大自然給了花蓮一片好山好水。到花蓮,無論上山還是下海,回到沒有雕飾的自然,都是令人難忘的旅程。
花蓮的那朵蓮花
從臺灣花蓮縣城區乘車北行,接近太魯閣景區時左拐入一條小路,行駛不久就可見一片白牆灰瓦的建築群。建築群背靠雲霧繚繞的中央山脈,四周散布著一些農田和房舍,寧靜祥和。這裡就是慈濟人的「心靈故鄉」——靜思精舍。
地處臺灣花蓮縣的靜思精舍被譽為慈濟人的「心靈故鄉」,也是慈濟出家人的修行地。中新社記者 畢永光 攝
14日下午,記者來到靜思精舍時,這裡正在舉行一年一度的周年慶朝山活動。來自高雄的志工李義輝老伯在現場維持秩序,他介紹,當天參加活動的慈濟志工與信眾約有2400人,來自全臺各地。「每年四五月間精舍都會舉辦周年慶,很多慈濟人會集中在這個時候『回家』。」
靜思精舍是慈濟出家人的修行地,也是創始人證嚴法師常住的地方,平時訪客不多。幾位熱心的志工輪流為記者做了導覽。
慈濟志工(藍衣者)在靜思精舍主堂為訪客導覽。中新社記者 畢永光 攝
靜思精舍的正殿是一個佔地一百餘平方米的方形建築,採用唐宋時期的歇山式屋頂,殿前4根白色柱子寓意佛教的「慈、悲、喜、舍」。「正殿是精舍發源的地方。」志工們介紹,正殿是證嚴法師當年在其母出資購買的田地上建造的,1968年開工,次年建成,至今已有50年歷史。
正殿佛龕中間及左右兩邊分別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及地藏、觀音菩薩白瓷像。殿內布置簡樸,不同於一些寺院金碧輝煌的模樣。「當年正殿白天用來禮佛學法,晚上就變身師父們休息的寮房。」
正殿後的主堂等建築都是後來逐步擴建的。主堂木門高大、厚重,但開啟毫不費力。據介紹,精舍的建築融入不少巧思,比如建築屋頂上並不是真的瓦片,而是用水泥壓模做出瓦片的形狀,以防抗地震及颱風;精舍不使用空調,夏天靠合理的通風設計和電風扇降溫。
主堂是證嚴法師每天講法的地方。一位老師父介紹,82歲的證嚴法師通常每天2點起床,4點多在主堂為參加早課的師父、信眾等講《妙法蓮華經》,其他時間還要在志工早會上做開示,處理慈濟事務及修行等,晚上11點多才睡覺。
一位慈濟出家人在靜思精舍菜園勞作。中新社記者 畢永光 攝
據慈濟網站信息,2017年慈濟基金會經費收入61.3億元新臺幣,全球志工服務近2100萬人次,近4800萬人次受益。
靜思精舍裡看不到功德箱。來自臺北的志工潘靜文告訴記者,精舍的捐款箱屬於基金會,基金會的錢不會用於精舍。「精舍開支靠自力更生。」
潘靜文帶記者參觀了精舍的菜園和作坊。菜園面積很大,有師父在田間勞動;也有一些師父在庭院整理草坪。
慈濟志工在靜思精舍的作坊製作「不掉淚蠟燭」的燭芯。中新社記者 畢永光 攝
在蠟燭作坊,幾位遠道而來的女志工正在幫忙製作「不掉淚蠟燭」的燭芯。這種蠟燭源於證嚴法師不浪費蠟液的初衷,經多次改良而成。「不掉淚蠟燭」用粗香代替普通燭芯,製作出的蠟燭較矮,配以不同款式的玻璃燭託,精巧而環保。
一位慈濟志工在靜思精舍內的「陶慈坊」做義工。中新社記者 畢永光 攝
在製作陶瓷製品的「陶慈坊」,記者見到了證嚴法師的第一位弟子——德慈師父。「我在(證嚴)上人身邊已經55年了。」德慈師父說,精舍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傳統,生產手工製品出售可以籌集更多的錢辦善事。
釋德慈追隨證嚴法師兩年後的1966年5月,「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在花蓮正式成立。初期,證嚴法師與幾位弟子每天縫製嬰兒鞋到市場上託售,加上30位家庭主婦每天省下5角錢投入竹筒,開始了慈善濟貧之旅。
訪客在靜思精舍參觀證嚴法師早年修行住過的小木屋。中新社記者 畢永光 攝
在精舍靠近菜園的地方,再現了慈濟發祥地——一座小木屋。1963年,證嚴法師在臺北臨濟寺受戒後,託一位居士在花蓮普明寺後面搭了一間僅約10平方米的小木屋,在裡面閉門潛修5個月。
蓮花是佛教的象徵之一。1963年9月,當證嚴法師離開小木屋的那一刻,她或許沒有想到慈濟這朵植根於花蓮的蓮花會在全球開枝散葉,「為佛教,為眾生」的初心會激發出如此宏大的愛心合力。
(根據新華社、人民網、中新社等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