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宗教領域進行的公共外交稱作宗教外交,宗教外交是公共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已舉辦兩屆的世界佛教論壇是宗教外交的成功嘗試,不僅對提升我國國際影響力和文化軟實力有著積極的作用,並且對公共外交的廣泛開展有多方面的啟示和更深層地推動。
如何讓世界各國人民感受到中國的崛起不是「威脅」,感受到中華文明有著「求和平、重和諧」的美好願望,是當前我國政府外交和各領域對外交往的一項重要任務。宗教外交作為我國公共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外交流中宣傳我國成就,解讀我國政策,展示我國形象,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中國宗教一向具有愛國愛教、慈悲濟世、服務社會、造福人群的優良傳統,在中國各宗教的教義中都有著豐富的和諧思想,通過對外交流,展示中華傳統文化中「和為貴」「和而不同」等思想,對塑造中國友善、文明、包容、開放的國家形象有著重要意義。
舉辦世界佛教論壇的背景與動因中國大陸佛教界積極響應新時代建構「和諧世界」「和諧社會」理念的召喚,先後於2006年和2009年,聯合臺灣、香港、澳門地區及多國佛教界人士,舉辦了以「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和諧世界,眾緣和合」為主題的兩屆世界佛教論壇,旨在為熱愛世界、關愛生命、護持佛教、慈悲為懷的有識之士,搭建一個平等、多元、開放的高層次對話、交流、合作的平臺。世界佛教論壇作為中國公共外交戰略措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出發點:
第一,積極落實「雙和模式」的發展理念,需要充分發揮宗教作為文化的軟性作用。國家宗教事務局前局長葉小文提出,在國內以科學發展觀來統領各項工作、努力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上,向世界呼籲共建和諧世界,也即提出一個嶄新的「雙和模式」:對內致力構建「和諧社會」,對外呼籲共建「和諧世界」。「和諧世界」理念的提出,不僅針對世界並不安寧的現實,更有深厚的中華文化基礎,彰顯了中國政府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建設性形象。佛教教義蘊含著豐富的和諧思想與和平理念。在歷史的長河中,佛教為世界和平、人類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可以繼續為推進「對內致力構建和諧社會,對外呼籲共建和諧世界」做出獨特的貢獻。
第二,主動契合公共外交發展要求,時代呼喚世界佛教論壇。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歷史悠久,信徒遍布世界各地。佛教在印度衰落後,中國曾長期是世界佛教的中心。建設和諧世界需要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努力,對於佛教而言,需要開展佛教跨國界、跨語系團結合作,共同以佛教和諧、和平的理念和慈悲、平等的精神,共同在國際層面致力於改善現實人生,淨化社會,化解衝突,建設和諧世界,維護世界和平事業。「國興則佛法興」,國家發展也需要社會各階層從各個不同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向來就有普渡眾生、慈悲濟世的優良傳統的中國佛教界發起成立世界佛教論壇,也正是在國家興旺發達、中華民族和平崛起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當日益感受到用傳統外交手段處理國際事務而頻頻發生種種磨擦、糾紛等捉襟見肘時,更多的國家不得不藉助公共外交方式。一如聯合國前任秘書長科菲·安南的名言:「如果得不到各國政府的支持,我就會去尋求各國民眾的支持。然後支持我的各國民眾會讓他們的政府改變主意。」簡言之,佛教的慈悲、智慧、平等觀念,與和諧、和平、和睦緊密相聯。世界佛教論壇作為中國公共外交的組成部分,顯示了佛教智慧對當今世界的深邃回應,為探討佛教在建設和諧世界的偉大事業中發揮積極作用,為促進社會和睦、維護世界和平、增進人類福祉提供了一個高層次的對話交流平臺。
世界佛教論壇對提升中國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意義
首先,世界佛教論壇成功展現了我國政府的親和形象,展示了我國公民充分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權利的真實狀況,是中國公共外交的有益嘗試。論壇的成功舉辦,體現了我們黨和政府對宗教的包容、尊重,有力地駁斥了西方對我國的攻擊和污衊。首屆論壇有34個、第二屆論壇有47個國家、地區的代表與會,充分說明世界佛教界對世界佛教論壇的認同、理解與支持。與會境外代表普遍認為,中國作為一個無神論政黨執政的國家,能夠允許並且成功地舉辦人數如此多、規模如此大、規格如此高的宗教會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對宗教包容、尊重的寬廣胸懷,是中國強大興盛的重要標誌和象徵。不到中國來不知道這裡如此開放、進步,不到中國來不知道這裡宗教和信仰如此自由。因之,論壇增強了中國佛教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很好地展示了中國的大國風範和中國政府親和、開放的形象;充分表明了中國政府具有通覽全球的世界性視野和融會東西方文明的廣闊胸懷。同時,世界佛教論壇為宗教適應社會、促進社會發展,開闢一個很好的先河,對宗教如何隨社會發展而發展提供了寶貴借鑑。
其次,世界佛教論壇成功開闢了中國公關外交新渠道,搭建了宗教外交工作新平臺,是中國公共外交的成功探索。論壇的成功舉辦,是我國在全球化的新形勢下,第一次搭建起來的公共外交導向的機制性、國際性的宗教工作平臺,同時也是兩岸四地首次聯合舉行的具有民間性質的大型國際宗教會議。論壇開創了海峽兩岸交流的新模式,有利於促進祖國統一,穩固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這也說明社會主義國家可以且能夠引導好宗教並發揮積極作用。臺灣星雲法師認為:「舉辦這樣的佛教論壇,不僅可以確定中國在佛教的領導地位,而且可以通過佛教促進兩岸的統一。」美國之音說:「這次活動是中國日益加強人民外交努力的一部分」。《法蘭克福報》稱:「佛教可以為中國共產黨的外交政策充當積極工具,成為連結東南亞鄰國和臺灣同胞的橋梁。」柬埔寨狄旺僧王講:「中國的經濟世界第二,中國的佛教世界第一。」
再次,世界佛教論壇成功凸顯了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佛教文化的深刻內涵,充分展示了中華文化的軟實力,成為中華文明擴大影響的重要體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文化、文明的依託與支撐。中國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也需要文化的復興與崛起,需要樹立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核心價值觀念。佛教傳入中國,經過中國固有文化的改造、吸納和融合,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代表性符號之一,其不僅成為海峽兩岸溝通、交流的重要媒介,也在中、韓、日三國佛教間鑄成牢固的「黃金紐帶」,並成為與東南亞、南亞等周邊國家人民交往的重要渠道。世界佛教論壇亦是一次品味中華文化的盛宴,讓與會代表親眼看到、親身體驗到了中華文化的多姿多彩、博大精深,令人嘆為觀止。論壇緊扣「和諧世界」的時代主題,突出「和諧」「和合」等理念,以佛教為形式,以文化為基礎,延伸到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的各個層面,具有深遠的文化意義。
總之,世界佛教論壇是佛教傳入2000多年來我國舉辦的第一次世界性佛教大會,也是新中國成立近60年舉辦的第一次世界性宗教大會。兩屆世界佛教論壇的成功舉辦,在海內外產生了積極的反響。論壇把中國佛教和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和真諦介紹到其他國家,讓更多的國家和地區、更多的民族、更多的文明來認識、認同、理解、欣賞包括中國佛教文化在內的中華傳統文化。論壇的成功有助於重新確立中國作為世界佛教中心的地位,不僅增強了中華文化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而且更有助於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增強中國的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