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塘古村:蟹形古村落期待涅槃

2021-01-11 今日惠州網

漢塘圍內的楊氏祖屋頗有特色。

1月7日,由中國民協副主席、廣東省民協主席李麗娜率領的專家組一行來到惠東縣吉隆鎮漢塘村,開展第七批廣東省古村落普查認定工作,對漢塘村進行實地考察。漢塘村是廣東省第七批「廣東省古村落」的申報單位,也是我市第七批「廣東省古村落」唯一一個申報單位。該村從明嘉靖三十九年始築城,至康熙二十八年完成,總佔地面積約31000平方米。漢塘圍內建築較密集整齊,基本為客家民居,其中清代建築約佔全圍的百分之六十,至今保存基本完整,具有較大的搶救、保護價值。

歷史悠久

古村呈蟹形 明朝就有人居住

據當地村幹部介紹,漢塘古村歷史悠久,整個古村呈現一個「蟹」形。據傳說,明朝永樂年間,有李姓人從福建莆田遷到此居住。《楊氏族譜》記載,嘉靖五年(1526),楊氏族人從東莞茶園(今東莞清溪楊梅崗)遷至歸善縣平政司漢塘約上村居住。最早在漢塘村居住的有李、楊、樊三姓人。當初各姓氏族人來到漢塘村,分散在漢塘周邊的上川嶺、雅土嶺、櫃頭嶺等各山崗而居。由於人丁稀少,經常有賊入侵搶劫,為防賊入侵偷搶,後來,由保甲長樊君索、副保甲長楊宏熙發起並主持建立漢塘圍城牆,稱「圈城」。期間在圈城過程中,發現地方太大,人丁還是不足,便又邀請芩、謝兩姓進圍居住,組成五姓合圍的漢塘圍,後來又有鄭姓、汪姓加入;鄭姓人後來去了香港,又加入了熊姓人,形成了「七姓圍城」。

據介紹,漢塘村的村名由來還有這樣一個典故。明嘉靖年間,漢塘村周邊的上川嶺、雅土嶺、櫃頭嶺等三姓人居住的山崗包圍著一個常年無水的旱塘。這三個相連的山嶺形狀似螃蟹,在兩個蟹鉗之間的旱塘,常年無水難養「蟹」。為了讓「水養活螃蟹」,嘉靖年間,村民將旱塘改稱漢塘,漢與旱同音。從此,「漢塘」之稱沿用至今。

古村建築

古建築保存基本完整

大多為清代建築

漢塘古村特別是漢塘圍裡,古建築至今保存基本完整。據傳,漢塘圍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九年八月初一。清康熙初年遷界,漢塘圍居民於康熙三年全部遷走。康熙八年遷回漢塘圍,原圍內建築已全部毀壞無餘。至康熙二十八年十一月廿五日,始由東城樓開始重新建造漢塘圍城。

從漢塘圍殘存的城牆痕跡看,平面基本呈橢圓形(不包含圍前池塘),長軸為東南、西北向,約220米,最寬處約145米。圍內建築較密集整齊,基本為客家民居建築,其中清代建築約佔全圍的百分之六十,體量不甚大,風格樸素無華,包括三間兩廊、下山虎及少量的齊頭屋三種建築形式。有三豎六橫九條街道,街道寬在3米到1米間,由於村民認為此地在風水上屬蟹形地,故街道也仿蟹腳全部設計為彎曲不直狀。

在漢塘圍內,有一棟建築非常顯眼,它就是村民所稱的鐘樓。據村民介紹,鐘樓是清康熙建圍城時所建。鐘樓並非樓,只是建在較高的地上(前有五級臺階)。鐘樓亦非鐘鼓樓之意,該村族譜所載為「眾」樓,又因村民以其在西南橫排建築之中的位置,稱「中」樓,此後漸訛為「鍾」樓。

鐘樓其實為村民所稱的齊頭屋建築,為硬山建築,平面為正方形,邊長8.70米。屋前為五級臺階,臺階右邊設一香爐。建築三面磚牆,正面門廊,面闊三間全為木直欞窗式設置,明間下部為雙扇木門。屋內無間隔牆,面闊與進深皆為三間,立柱若九宮格。進門簷柱與金柱之頂上裝飾為四檁卷棚頂。原屋在早已毀壞,現存的是民國時期基本按原貌在舊址重建的,為村民祈福之處。

民風民俗

正月初二舞草龍與眾不同

漢塘村歷史悠久,也延續著不少祖輩們流傳下來的傳統風俗。其中,正月初二舞草龍就是其中比較由代表性的習俗之一。每年的新年正月初二、初三,漢塘村都要舉行舞龍活動。

在舞草龍活動中,每年年初二上午,制龍師傅來到,指揮已紮好的草龍裝好燈飾等龍身。晚上五時半後制龍全體人員穿上統一制服,由學校起行,經護城河外圍前往本村龍脈之地大嶺山「葉公墓」遺址前,隊伍是公龍在左邊,母龍在右邊,小龍在中間排列好。三聲炮響以後,摯龍珠的高喊「走起」,頓時,炮仗、禮炮、鼓樂齊鳴,按母龍、公龍、小龍順序向漢塘圍北門飛奔而去,在北門門前遊演約20分鐘後入城門,經正街往東城門出漢塘圍,再轉左環遊本村環村路一周,再到大地塘,遊演約一小時。最後,經過一些列的舞龍程序後,進行化龍。

此外,漢塘圍還有正月十五吊籠喜燈的風俗,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村民誰家生了男孩,正月十三都要在祖祠掛花燈,在神壇前上香告知祖先,還要擺添燈酒宴客。

而在漢塘村裡,燈籠師傅楊尊來還在延續著先輩們的手工制燈技藝。他的八角籠喜燈是祖傳手藝,20多歲就跟父親學做籠喜燈。改革開放以後,八角籠喜燈在吉隆迅速發展,2000年,全鎮做燈人家達十幾家,單漢塘村就有七家。現今由於科技發展,人們生活提高,手工藝漸漸跟不上形勢發展,再加上市面紙材缺乏,以前做燈的已經漸漸退出,青年人又不願學,現在會做籠喜燈的中老年人寥寥無幾。而在吉隆鎮,僅存楊尊來一家依然在做。楊尊來現在已經60多歲,整整做了40年,他擔心此手藝失傳,決心把做燈的相關技巧和經驗傳給他的兒子、孫子。

保護發展

我市第七批「廣東省古村落」唯一申報單位

漢塘古村保留著重要的文化記憶,是村民不可複製的文化遺產。因此,漢塘村民普遍對漢塘圍的傳承和保護意識非常強,一致要求申報「廣東省古村落」,讓古村得以更好地保護。2020年4月,市民協將漢塘村作為我市第七批「廣東省古村落」唯一一個申報單位向省民協申報。

為了保護好漢塘古村,近年來,吉隆鎮政府、漢塘村委按照「保護為主、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把搶救、保護和開發利用漢塘圍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多角度對古村進行宣傳推介。

接下來,吉隆鎮將抓緊制定完善漢塘圍發展規劃,著力做好漢塘圍人文資料的搜集、挖掘和整合工作,加強現有文物的保護和傳承。在此基礎上,加強古村旅遊業的宣傳、開發和利用,致力於把漢塘圍古村建設成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集廣府、客家文化、生態休閒文化和現代氣息為一體的旅遊村莊。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宮曉磊

通訊員梨花

相關焦點

  • 吉隆鎮漢塘村保護傳統村落 讓鄉愁有「鄉」可尋
    漢塘村是廣東省第七批「廣東省古村落」的申報單位,也是我市第七批「廣東省古村落」唯一一個申報單位。該村從明嘉靖三十九年始築城,至康熙二十八年十一月廿五日完成,總佔地面積約31000平方米。漢塘圍內建築較密集整齊,基本為客家民居,其中清代建築約佔全圍的百分之六十,至今保存基本完整,具有較大的搶救、保護價值。
  • 廣東省古村落——蘭寨古村
    蘭寨古村,被稱為廣東十大千年古村落之一,位於雲浮市鬱南縣連灘鎮北。蘭寨古村中現有林氏宗祠2014年,蘭寨被評為「廣東省古村落
  • 新豐鎮竹林村:千年古村煥新生
    4年前的春天,新豐鎮忍痛開始了涅槃之路。從2013年到2016年,僅竹林村就完成生豬存欄量從17萬頭到清零的巨大轉變。  看點四:漢塘文化節  新豐人每年都會期待一個節日,那就是每年7月的「漢塘文化節」。新豐人一般會在這段時間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如文藝晚會、趣味運動會、親子文化活動周、通俗歌曲比賽等。
  • 輝縣市詩歌學會傳統古村落鳳凰古村採風暨成立兩周年簡要活動回顧
    2020年10月4日,輝縣市詩歌學會應河南夢工廠及鳳凰古村旅遊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秀濱的邀請,由部分會員參與、一行二十餘人再一次奔赴輝縣市傳統古村落鳳凰古村採風
  • 鳳凰涅槃,來深圳鳳凰古村欣賞嶺南建築文明!
    它就安安靜靜地在寶安區福永街道的鳳凰山腳下, 是文天祥後人聚居的村落, 過去村子裡住的有90%是文姓。 鳳凰古村建築群中有木刻動植物圖案, 構思複雜、風格突出。
  • 中國景觀村落楠溪江坑口古村的寫真集,請收好
    遊楠溪江,必關注「楠溪江」旅遊美時美刻,文明隨時隨地        前段時間,楠溪江畔坑口村榮獲第八屆「中國景觀村落」稱號,成為繼芙蓉、嶼北、埭頭、茶園坑、暨家寨、林坑、巖龍之後,永嘉縣第8個榮獲「中國景觀村落」稱號的古村。
  • 廣東最美古村落 —林寨古村
    是客家歷史文化古村。          林寨鎮悠悠二千多年歷史淵源和客家文化底蘊,古鎮有奇石異水,高橋長亭,宗祠書塾、古寺古廟、金匾楹聯,遺存著古井、古巷、古牆、古道、古寺、古亭、古橋、古樹等獨特的「老八古」,河卵石鋪就的村道,如撒開的網將各個村落緊緊聯接、星羅棋布的四角樓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構成了古鎮獨特的風景。
  • 河源這一條古村,是保護「最完整」的客家古村落
    河源是一座客家城市之一,河源有最完整的客家古村,林寨古村,林寨古村位於河源市和平縣林寨鎮興井村,以中國最大的四角樓建築群而聞名,是廣東省首批27個古老的村落之一,林寨古村有「全國最大的四角樓古建築群」的古老村落,現在也有24家完全保存的舊民房,2012年獲得了廣東十大最美的村落稱號。
  • 這個低調的古村落,是了解古村風情的最佳方式,就在浙江這裡
    蒼坡古村,浙江楠溪古村四大名村之一,以文房四寶為主要形象的村落格局,也是楠溪江區域耕讀文化最為發達的村落之一。一牆一瓦、一板一石,都是古村落的精髓。古村還未開發,遊客主要集中在湖邊,若想要深入了解古村,可以繞到巷子的深處,尋找一份古村的安寧。
  • 【東莞】南社古村,一個寶藏古村落
    原以為南社古村只有夜裡好看,但在白天看,竟怎麼看都看不夠。這個古村落就像是一個藏寶地,讓我發掘到一件又一件的寶藏。東門這邊位置稍偏,遊人極少,遠不及村中心的水塘一帶熱鬧。走在古村的街巷中,我像是走進了南社古村過去的歲月。我試圖在這些年代久遠的房屋中,讀懂古村的故事。
  • 福建遛娃之福建古村落漳州龍海市埭美古村
    ,埭美古村是一個還沒有怎麼完全開發的古村落,典型的閩南古村,距離廈門也很近,開車不到一小時就到了,早幾年也去過好幾次,最早的時候去這個村莊完全沒有開發,還沒有水泥路進村,隨著幾年的興起,現在有完整的水泥路進村了,村口還有免費的停車場了。
  • 贛州興國縣東韶古村的古韻,大山裡的國家級傳統村落,古建築眾多
    走訪古村古鎮這是很多人喜歡的旅行目的地,我們除了看整體的古村面貌更吸引人的還是那一處處並不顯目的細節。贛州地處江西省南部是江西省南大門,贛南大地上散落著不少獨具特色的古村落。東韶古村位於贛州市興國縣社富鄉境內是一個地處偏遠的客家古村落,東韶古村面積並不大但是極具原汁原味的古韻。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東韶古村鋪著鵝卵石的小道依然有村裡人來往走著。
  • 江西宜春最美的3個古村落 其中1處是宜豐天寶古村
    宜春市宜豐縣有一個古老的村落,迄今有1800多年的歷史,極具文化底蘊,那就是天寶古村,這裡被譽為是「江西第一古村」,歷史上是江南地區有名的古村落,現在屬於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代建築房屋,多參考風水之說,白馬寨古村也不例外,從古村的一些布局、遺存便可以看出來,村中水井、街巷都依八卦而布局,體現了古人的思想智慧,現在古村保存的古建築,主要為明清時期古建築,大概百餘座,還是古色古香、很有韻味的古村落
  • 祖源村,一個徽派古村的鳳凰涅槃
    行走在山脊上,西邊可以俯瞰溪口鎮全貌,還有彎彎流淌的率水河;東邊是深谷,對面是綿延的大山,谷底是竹海,深處匿藏著黑白相間的村落。走了約五十分鐘,女士們喊累了,隊伍歇息下來,各自找石頭坐下,圍成一圈,補水,吃零食,順便曬太陽,吹吹山風。突然,遇到了一群逆向穿越過來的驢友,不自覺地對起了「暗號」。「站住,前面是哪部分的?」
  • 鄭州旅遊年卡推薦景區:仰韶古村落·趙溝古村
    傳統村落----趙溝古村位於澠池縣北部段村鄉境內,北距黃河10餘公裡,南距仰韶文化發源地仰韶村30餘公裡,東與世界地質公園、國家5A級景區龍潭峽景區相連。 2007年以來,古村以其獨特的自然資源被多名專家學者重視認可,並獲得中國傳統村落、河南省歷史文化名村、河南省特色旅遊村 、河南省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 古村重生歷久彌新 打造古村落保護與利用的台州樣本
    仙居縣高遷村以當地歷史與現實為出發點,堅持保護與發展並舉,通過修繕保護高遷村古建築群、傳承和弘揚耕讀文化以及無骨花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再現高遷古村落「三百年古村,耕讀立家」的特色風貌。  在推進古村建設的過程中,新、舊村的統籌發展也是一大難題。而台州更是一開始就運籌帷幄,明確定位好新村和古村的不同功能,做好相互銜接,其中一個重要思路應該是「利用古村吸引遊客,利用新村完善的設施服務遊客」。
  • 安徽嚴家古村第二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百年老屋隨處可見
    嚴家古村是安徽省池州市石臺縣大演鄉的一個古村落,這個地方是第二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我很享受在嚴家古村落裡觀賞著百年老房的原汁原味建築,也擁有著百年文化。像這樣一個幾乎是用石頭所建造的房子和保留著原有的歷史文化,這樣的衝動是非常少見,在這樣一個四處環山的村落裡被設計成著名的景點,也是離不開當地政府對這個貧困區域的發展。
  • 「掛在山崖上的」百年古村,號稱天上的村落
    這個掛在山崖上的村落具有豐富的歷史底蘊和濃厚的鄉村氣息,村外山巒疊嶂,村內樹木鬱鬱蔥蔥,是一個奇山秀水、不可多得的養生寶地。高山流水云為景世外人家天上仙走進牛記庵人們就會被這個建築在懸崖峭壁上的村落所震撼
  • 蘇州這個古村落,哺育了唐伯虎的宰相老師,成為「太湖第一古村」
    今天倫哥給大家推薦一個太湖邊的古村落——陸巷古村。、數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是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村,被譽為「太湖第一古村」。史載:南宋建炎初年,宋室南渡,途經太湖,見東山雄峙湖中,風光秀麗,戰火又不易涉及,遂有翁、王、葉、陸等多員戰將,攜家眷在此安頓定居,並在村中築起六條直通湖畔的巷弄,村落因而起名為陸巷。如今,固西巷、旗杆巷、姜家巷、韓家巷、文寧巷和康莊巷等六條古巷依舊存在,古村則基本保持著明代的村落布局。
  • 榆次後溝古村——一個用肢體去感覺的古村落
    對於古村的地型,當地有「四十裡龍門河正當中,二龍戲珠後溝村」的說法。後溝古村的起源無明確記載,古村觀音堂內保存的一塊明朝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的古碑上,有「年代替遠,不知深淺」的描述。據當代在後溝發現的一塊唐代墓志銘推算,後溝古村始建年代約為公元819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