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大家都在討論北京一個店,咖啡、果汁的全部成本透明化,做成了貼紙。雪莉SOE拿鐵,20g豆子成本價4.80元,鮮奶2.85元,加上餐巾紙、信息卡、損耗,一杯賣12.99元。普通美式只要5.99元。
看到這個爭議,我的第一反應是自我反省。作為一個天天吃瓜的18線自媒體,我其實上星期就看朋友去店裡喝了。可能我沉迷賣牛肉丸,也就沒當回事,對自己捕捉熱點的能力感到深深擔憂。但是種瓜我不行,吃瓜可得趁熱。
這家店爆出來,身邊朋友大概有這麼幾種聲音。
學生黨:大學附近開不開啊?1個月30塊錢會員費,看書複習談戀愛,還能敞開了喝,美滋滋!平時去星爸爸,不把書看完都覺得對不起咖啡錢。
網際網路民工:用利潤的操作換流量666,但是如何可持續發展才是接下來的難題吧。
咖啡館主:真黑,你把成本都寫出來了,是在說我們都賣高利潤飲品嗎?
網紅:又有新噱頭的地方可以拍照發朋友圈了。
供應商:新模式?有流量?合作供應原材料,不賺錢,省點廣告費也不錯...
5.99元美式這個瓜挺大,各有各的吃法。但是商品少賺一點,甚至不賺錢,靠會員盈利的模式也不少見,Costco不就是?
Costco最早推行的會員制的時候,也遭遇了巨大的失敗,還差點死掉。
起死回生靠的是給高級會員2%的消費返點,如果月消費500美元,一年下來就賺回來了。如果在500元以上,甚至可以賺錢。
商品巨便宜,因為Costco的周轉率是12,意思是1個月內就能把貨物賣出去,一年可以周轉12次。你細品,同一筆錢Costco一年可以周轉12次。不僅解決了現金流,而且利潤 x 周轉次數,即使利潤低,但是周期數夠多,一年算下來總利潤照樣超車。
Costco的商品組成是25%自營商品+75%品牌商品,不但要優化品類,還在壓縮庫存周期。但是Costco非常重視肉類商品,肉不像工業品一樣標準化,也只有把這種差異化商品做到極好,累積了消費者的信任。讓消費者一而再,再而三來購買,才能增加粘性。
上面內容摘自劉潤老師《5分鐘商學院》,我們放回到這家店身上就容易理解了:
30元的會員費,也相當於去其他店喝1杯咖啡,能快速喝回本才可以吸引人辦會員費。只要會員足夠多,房租水電的成本就解決了;
咖啡豆、牛奶、紙巾…這些耗材都是賣咖啡的變動成本。低價的咖啡在街上也不少,但是成本清單這招「損棋」,公開化、透明化打開了客人的心理帳戶,購買率變高,周轉越快,資金成本就變得非常便宜;
圖片來源於網友Joanna糖餅
5.99元的咖啡會好喝嗎?
我覺得應該不會難喝,其實去過的朋友也覺得還不錯。因為也只有把產品和服務做好了,客人才有消費粘性,就像Costco裡的肉類商品。
整個模式裡是每個動作都是一環扣一環。
小著的理念像在天上飄著,O2O社區、設計交流、服裝銷售、白天賣咖啡,晚上賣雞尾酒,線下流量轉換到app下載,故事大到你都不知道他能怎麼賺錢。
可以肯定的是人家也沒想過靠咖啡吃飯(怎麼那麼像某國民品牌?),但是我注意到了一個詞:社區。
小著不就是一個大型空間的社區店?
我們一直把社區咖啡館掛在嘴邊,小著的定價方式也給了我們一些思考:
會員模式會不會成為社區店的新盈利模式?
以往通過咖啡豆、牛奶、租金水電等成本,去給咖啡定價是否過於簡單?
社區咖啡館能不能把咖啡當成自營商品,然後增加一些其它品牌商品?
咖啡館能不能在社區生活中扮演更多的角色,比如賣點水果、代收快遞,甚至賣廁紙???
70%腸粉+30%咖啡的洪浪腸粉
前段時間uncle G主理人犀牛哥給我們分享了在德國看見咖啡館賣日用品的見聞。咖啡館的盈利一直是個老大難的問題,如何擴充經營正在引起重視。
通過德國咖啡館多元化經營的啟發,我們就想把這個問題作為《咖啡奇葩說》第三期的辯題。
最後,吃瓜導播鍾教授就把辯題提煉成了「咖啡館賣廁紙,傻不傻?」
在犀牛哥的協助下,我們還邀請來了一眾大咖組成了全明星陣容:
主持人:惡魔老師和明月
嘉賓:杜嘉寧 老師
正方領隊:【上海ops】 阿光老師
實力辯手:【北京soe】 魏凌鵬老師、【成都cafe G1】兜媽老師、【 深圳友咖 】塵子老師
反方領隊:【武漢 uncleG】 胡光磊老師
實力辯手:【原產地計劃 】 李本龍老師、 【捌比特咖啡】 闞歐禮老師、【隔壁工坊】譚灝老師
高手過招!怎容錯過?!
海報還在製作中,敬請期待!!
瓜吃完了,節目也劇透了,我繼續去賣牛肉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