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田園詩第一人,田園詩為一絕,自己創造出獨具特色的詩體

2020-12-20 藝術泛舟

不寫水文,不作標題黨,只認真寫文章,既然要寫文章就帶給大家以真正的知識,而不是欺騙別人進來,卻全是水貨。我寧不寫,也不寫水文。

01要說中國詩壇幾大田園詩人,我最佩服的當屬這楊萬裡了。

為什麼佩服,因為這楊萬裡可以用簡單的字,而且很少用生僻字,能把田園風光寫得那麼生動有趣 。讀起來也是朗朗上口,意思也簡單易懂。

比如「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這琅琅上口,小學生教材和必背古詩之一,這必須的,字簡單,沒生僻字,都是認識的字,不入選也真天理不容了。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至於寫西湖也很容易背熟的「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在寫西湖的詩中,這也是上上選之詩了。

尤其是寫荷花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和」接天蓮葉無窮平白無故,映日荷花別樣紅「,估計很多人看看到荷花都會冒出這些詩吧?

詩達到這個境界,這就是水平,你說服不服?一個詩如果只是上層流傳,那不叫事,但是如果百姓之間都流傳很廣,那就是高水準和超高水平了。你們說是不是?

接天蓮葉無窮平白無故,映日荷花別樣紅

所以我佩服他的就是這一點:詩簡單易懂,你還需要翻譯嗎?直接就明白了。然後還容易讀而不繞口,順口溜一樣,這不就是水平嗎?套用現代流行詞就是:接地氣啊

這還不算完,楊萬裡字廷秀,號誠齋,然後宋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故學者稱其為「誠齋先生」。因為楊萬裡的詩有獨特的風格,所以他的詩被稱為」誠齋體」,這在中國古代詩壇也是很有限的存在吧,這是被認可的最高榮譽!

楊萬時創造獨具特色的「誠齋體」。誠齋體講究所謂「活法」,即善於捕捉稍縱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詼諧、平易淺近的語言表達出來。楊萬裡的詩歌作品不拘一格,富有變化,既有「歸千軍、倒三峽、穿天心、透月窟」的雄健奔逸氣勢,也有「狀物姿態,寫人情意,則鋪敘纖悉,曲盡其妙」的委曲細膩功力。他的「誠齋體」詩,具有新、奇、活、快、風趣幽默的鮮明特點,「流轉圓美」,「活潑刺底」。

楊萬裡

所以這絕對是寫詩高手,也是絕對高手。在這兒對於那些玩華麗字眼深深的表示鄙視,你敢說人家楊萬裡用的字雖然俗,寫的景也俗嗎?我看一點不俗。

02我們暫時不去誇讚了,這楊萬裡最絕的還是寫田園詩。

第一個層次:觀察仔細,仔細觀察。人家可不是那種路過個田園然後寫個田園詩就行了,人家那是實打實的去觀察融入。更平易近人。第二個層次:任何事他能發掘出有趣的事,寫景就是寫景,不會去摻雜太多負面情緒。這叫正能量,發掘生活的最美好。如果寫個田園大好風光,你非要加幾句悲慘的情緒,我是感覺實際挺沒意思的。要不你就純寫悲慘的事,別破壞那寧靜優美的環境,你們說是不是?第三層次:他不端架子,不管是農家耕田,還是孩子們的天真,孩子們的有趣,他都會寫入詩中,並發現這些人的有趣之處和快樂之處。這是融入其中,不擺會高高在上的架子。你看歷代詩詞中,有幾個真正把百姓寫入其中的?寫也是寫悲慘的一面吧,很少像楊萬裡這樣寫出積極樂觀向上的百姓吧?你說他是一個賦閒的人?你這就不了解他的歷史了,他也是一個能臣的,也當過很多地方的父母官,也被排擠過,也被貶過,也是當過高官的。而且風骨很高,剛正不阿,力主抗戰。他最高是被封食三百戶廬陵郡開國侯的。這證明當時皇帝也是很認可他的貢獻和能力的。

楊萬裡的絕大部分愛國憂時詩篇,不像陸遊那樣奔放、直露,而是壓抑胸中的萬丈狂瀾,凝蘊地底的千層熔漿,大多寫得深沉憤鬱,含蓄不露。如《過揚子江》:「攜瓶自汲江心水,要試煎茶第一功。」表面似乎是說親自動手汲水煎茶的雅興,其實是蘊藏著深刻沉痛的感慨羞憤,須參照《雪霧曉登金山》一併領略。楊萬裡說過:「誰言咽月餐雲客,中有憂時致主心。」(《題劉高士看雲圖》)他不僅有那、些吟詠江風山月的寫景抒情作品,還有不少也是抒寫愛國情懷的詩篇。

03我們今天就是主要講他的《插秧歌》和《雨後田間雜紀五首》

這楊萬裡對田園風光的把握,這五首分別從田間的水、溪流

插秧歌宋代: 楊萬裡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溼到胛。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這分工何等明確,何等精細。拔秧活輕,小兒幹,接秧也輕,田婦幹;比較起來,拋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兒幹。「拋」、「接」、「拔」、「插」,四個動詞,準確具體。尤以「拋」字最妙,活畫出秧束雨中飛舞的情態。只兩句,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躍然紙上。

而且為了搶插秧,這幹過農活的都知道的:真要爭分奪秒的。所以他們連飯都顧不上吃,讓送飯的老人先回去照看鵝和鴨的。農忙時農家都是勞動力下地幹活,然後非勞動力在家做飯和照顧家中雞鴨豬鵝,有時還需要把飯送到田間地頭。

楊萬裡把農忙時,農家的辛苦和勤勞、搶種把握的非常細緻入微,不脫離實際,符合現實,證明他很注意觀察,也很注意細節描寫,這一點就超越很多詩人了。

後面就是他在雨後在田間觀察到的田園風光,當然已經沒有插秧歌那種忙得熱火朝天的場景了,更多是表面田園那種靜謐、那種美,著重描寫田園那些人、事、物。

01、雨後田間雜紀 其一

田水高低各鬥鳴,溪流奔放更歡聲。

小兒倒捻青梅朵,獨立茅簷看客行。

水繞村莊,田水豐沛,水聲也表達出水充足,農田有水就預示著存心。然後他寫出一個小孩邊玩著花的邊看著來來往往的行人。一種田園野趣躍然紙上。

02、雨後田間雜紀 其二

行到深村麥更深,放低小轎過桑陰。

再三傳語春寒道,好為農家惜綠針。

要珍惜農家那些莊稼和桑樹,麥子踩壞就廢了一片,桑樹碰一下,就少一片葉子餵蠶。並且還再三告訴春天的寒冷不要來了,以免破壞新出的綠色生命。

03、雨後田間雜紀 其三

晴路無泥亦未埃,野雲盡薄不全開。

滿山都是長松樹,無數楊花何處來。

這就是突然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事,晴天路上沒有泥,也沒有灰塵,不溼不燥,但是這滿山野都是松樹,這麼多柳絮又從哪兒來的?

04、雨後田間雜紀 其四

正是山花最鬧時,濃濃淡淡未離披。

映山紅與昭亭紫,挽住行人贈一枝。

楊萬裡又發現有趣的事,山花開得很燦爛,用一個字就讓整個場面熱鬧起來,更擬人化了而且用"挽住行人贈一枝"來形容這花開得這個旺盛都都擋住人行道了,就跟要「強迫贈送"給路人一樣。全詩就用「鬧」「挽」這兩個字,我發明一個詞稱為「詩眼」,這就讓整個詩生動有趣,靈魂也有了,這就是楊萬裡寫詩的最高明之處。何嘗這不是一個安居樂業的場面,如果是戰亂災荒哪有這樣的場景會存在呢?

05、雨後田間雜紀 其五

稻田滴水價千金,溪澗求分不肯分。

一雨萬畦都水足,卻將傾瀉作溪渾。

看到稻田的都水滿了,詩人很愉悅,水這可是保證莊稼豐收的重要保證,用「價千金「和」水足「來做」詩眼「。雖然有點遺憾,這稻田的水溢出讓清清的小溪都混了,但是這證明稻子又豐收了,有遺憾又如何呢?

感謝閱讀完本文,請關注我,會有更多精彩展現給您!

相關焦點

  • 宋代田園詩第一人,田園詩為一絕,自己創造出獨具特色的詩體
    」在寫西湖的詩中,這也是上上選之詩了。尤其是寫荷花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和」接天蓮葉無窮平白無故,映日荷花別樣紅「,估計很多人看看到荷花都會冒出這些詩吧?詩達到這個境界,這就是水平,你說服不服?
  • 唐代山水田園詩第一人,「興象」詩歌創作先行者孟浩然
    唐代山水田園詩第一人,「興象」詩歌創作先行者孟浩然談起「山水田園詩」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種寄情於山水的詩歌描寫方法,是由東晉時期的「隱士」陶淵明首創。經過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這個詩歌派別中除了陶淵明之外,還有被譽為「二謝」的謝靈運和謝朓。
  • 陶淵明—中國田園詩的第一人
    陶淵明是東晉末至南朝初期的偉大詩人,辭賦家,是中國田園詩的第一人。他是不為五鬥米折腰,辭官歸田的名士。後世稱他為「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陶淵明在中國幾乎是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上過中學的人都學過他的《桃花源記》,塑造了這樣一個人人嚮往的理想生活境界,很多人會隨口念叨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後,唐宋等詩歌中的田園詩便主要變成了隱居不仕的文人和從官場退居田園的仕宦者們所作的以田園生活為描寫對象的詩歌。田園詩恬淡疏樸,給人以美好的嚮往。
  • 唐代山水田園詩第一人,「興象」詩歌創作先行者孟浩然
    唐代山水田園詩第一人,「興象」詩歌創作先行者孟浩然談起「山水田園詩」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種寄情於山水的詩歌描寫方法,是由東晉時期的「隱士」陶淵明首創。經過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這個詩歌派別中除了陶淵明之外,還有被譽為「二謝」的謝靈運和謝朓。
  • 範成大與他的田園詩
    這次出遊應該是經桃花塢出閶門而行,誰料才到半路就打道回府。不過詩人依然興致不減,望著楓橋、橫塘當即賦詠景詩一首寄懷。作詩可以說是範成大的日課,他在詩歌方面頗有成就,特別是他的四時田園雜興絕句六十首,使他成為中國古代田園詩的集大成者。
  • 田園詩,古代文人最後的精神家園
    何為田園詩,指歌詠田園生活與田園風光的詩歌,它多以農村景物和農民、 牧人、漁夫等的勞動為題材。但是,它不是以揭露或者表達現實生活中農民、牧人和漁夫的疾苦為目的,而是在紛繁動蕩的世俗的人世間找一個最後的淨土,一個精神家園的詩歌 。
  • 山水與田園詩在詩風方面的差異:意境方面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二句,一「生」、一「變」把冬去春來 景色的變化形象地寫出來。既有景色,又有變化,同時含蘊詩 人春光雖好而己不遇時的感慨寫景抒情達到高度融合,意境 清新,給人以大自然的美的真實感受。但是謝靈運山水詩,多 數詩篇都帶有玄言的尾巴,他詩中的景情和理的融合雕琢斧 鑿之感猶為凸兀,意境並不深遠。 王維詩中常以陶淵明自況,《後山詩話》也說:「右丞、蘇 州、皆學於陶,王得其自在。」
  • 範成大與田園詩
    於是乾道六年五月,孝宗決定派使臣到金國,一是向金國索還北宋諸帝的陵寢之地,二是商議重新擬定受書之儀。右丞相虞允文向皇帝推薦李燾和範成大二人作為使者人選。李燾是史學典籍《續資治通鑑長編》的編撰者,才高膽小,知道這件事後,堅辭不從。李燾不敢去,使者人選只剩下範成大一個人,同為讀書人的範成大豪氣幹雲,慨然應允,範成大也知道此行危險,早已抱定必死之心,說:「我家裡的一切都安排好了,此去即便不歸又如何!」
  • 陶淵明田園詩考點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一、少年的陶淵明,好學不拘。一方面「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一方面「學不稱師,文取皆達。」 二、陶淵明達到了一種物我一、心與道冥的人生境界。他領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機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歸之所,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沒有用語言讚美自然,而自然的美去從心裡流露出來。
  • 陶淵明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詩派的創始人
    陶淵明,我們來簡單的說一下,他生性淡泊,不喜歡什麼名利官場,官場的黑暗已經被他看透了,他也不屑於再去做官,實現什麼偉大抱負之類的,他只想做一名隱士,歸隱田園,去過自由自在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歸,他這樣在,鄉村裡面生活的舒服自在,不會為誰去低頭,阿諛奉承之類的,他追求的是這樣一種生活。所以在他的詩歌當中,很多都能體現出來他,淡泊名利性格高潔的特點。
  • 王維這首田園詩,雖只有24個字,卻開創了獨特的詩體,宛如一幅畫
    王維隱居山林寫的這首詩,通篇無一名句,卻被譽為七律壓卷之作!在唐朝這個盛產詩人的朝代,王維憑藉著其獨到清新脫俗式的詩作風格為自己贏得了詩詞名家中的一席之地。可以說如果對整個唐朝的詩人進行排名的話,王維應該可以排進前三甲。
  • 陶淵明田園詩的三重境界
    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是一組組詩《歸園田居》五首,每一首表達的主要內容都是對世俗的厭棄和對田園自由的嚮往。陶淵明開創的田園,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農園,而是精神的家園,是心靈的憩園。所以,裡面有很多現實農事詩和田家詩不必具備的屬於象徵和意義層面的因素。  比如「歸鳥」。
  • 陶淵明田園詩的三重境界
    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是一組組詩《歸園田居》五首,每一首表達的主要內容都是對世俗的厭棄和對田園自由的嚮往。陶淵明開創的田園,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農園,而是精神的家園,是心靈的憩園。所以,裡面有很多現實農事詩和田家詩不必具備的屬於象徵和意義層面的因素。比如「歸鳥」。
  • 陶淵明戀于田園,田園詩中嚮往自然,灑脫純真方不失詩人本性
    在田園生活中陶淵明作了很多詩,他也因此成了田園詩的開創者,在宋代以後這些詩也逐漸被推崇。陶淵明的田園詩用詞清新自然,語句通俗易懂且極具畫面感,其中的意境卻往往需要人們去細細品味。他用自娛自樂的態度來描寫日常的生活和感受,以「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的詩歌語言創造出了樸素自然的田園風,他的田園詩所表達的情感多為三種,一是描繪田園風光的恬美和田園生活的簡樸,抒寫閒適自得的心境,二是表達了對農業勞動的熱愛,強調了勞動的意義,三是反映了詩人生活的貧困,揭示了農村凋敝的慘象。
  • 詩和田園,讓生命回歸豐富的寧靜
    年紀輕輕,就一人在稻田拋秧,竹林挖筍,荷塘採蓮,雨後山林、農耕日常、釀酒品茗……在日常勞作中,她把生活過成了田園詩。那麼,關于田園詩,你知道多少呢?02田園詩的發展田園詩是以描寫田園景色和田園生活為主要題材的詩歌流派,它的發展大致有三個階段:萌芽期人類的視角開始關注「田、園」,最早是在《詩經》形成的時期
  • 品味唐朝田園詩,聆聽竹露滴清響
    人畢竟來源於自然,是自然之子,崇尚自然之情尚存親近自然之心難泯,或許這就是人們嚮往田園的緣由吧!其實,唐詩空靈意境,也是一種體悟到自我心性和物象內核自適自足及諧圓滿的空曠與超脫。這種來自田園的意象,使詩中所展現的場景在空曠中,顯現出盎然的意趣和生命的光輝,把那些詩籠罩在一種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意境裡,讓讀者感受到那種深入幽微的生命哲學。
  • 王維山水田園詩的藝術成就
    聞一多說:「王維替中國詩定下了地道的中國詩的傳統,後代中國人對詩的觀念大半以此為標準,即調理性情,靜賞自然」(《聞一多說唐詩》,鄭臨川筆錄),指的就是王維的山水田園詩。王維的山水田園詩最能體現他的詩歌藝術創造力,同時也達到了山水田園詩的最高成就。
  • 為何陶淵明的詩,為後世田園詩的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田園詩的作者主要是那些隱居起來不願為官的人或是從官場退居田園的文人。到了盛唐,田園詩與山水詩匯合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在唐代文壇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陶淵明生於東晉末年。東晉在中國歷史上,算是比較混亂的一個時代,尤其是在東晉末年,社會動蕩不安,戰爭連綿,政權頻繁地更換。
  • 範成大這首詩,沒有華麗的詞句,卻描繪出了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
    閱讀詩詞,最是能夠感受到文學的美,以及文學的魅力,這也正是詩詞的偉大之處,詩通過對於生活細膩的觀察,以及對於人生的理解,然後融入進自己的情感,便能夠形成一首流芳百世的名作。所以對於一位詩人來說,他(她)對於生活,一定是有著刻骨銘心的體會,對於這個世界,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唯有這樣,才能夠算是一位真正的詩人。中國的詩詞最鼎盛的時期那是在唐朝,縱觀整個大唐湧現出了一大批的詩人,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元稹等等,那都是唐朝詩人中的佼佼者,在他們的筆下,無論是描寫愛情,還是讚美田園風光的詩句,那也是比比皆是。
  • 田園詩,古代文人最後的精神家園
    何為田園詩,指歌詠田園生活與田園風光的詩歌,它多以農村景物和農民、 牧人、漁夫等的勞動為題材。但是,它不是以揭露或者表達現實生活中農民、牧人和漁夫的疾苦為目的,而是在紛繁動蕩的世俗的人世間找一個最後的淨土,一個精神家園的詩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