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寫水文,不作標題黨,只認真寫文章,既然要寫文章就帶給大家以真正的知識,而不是欺騙別人進來,卻全是水貨。我寧不寫,也不寫水文。
01要說中國詩壇幾大田園詩人,我最佩服的當屬這楊萬裡了。
為什麼佩服,因為這楊萬裡可以用簡單的字,而且很少用生僻字,能把田園風光寫得那麼生動有趣 。讀起來也是朗朗上口,意思也簡單易懂。
比如「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這琅琅上口,小學生教材和必背古詩之一,這必須的,字簡單,沒生僻字,都是認識的字,不入選也真天理不容了。
至於寫西湖也很容易背熟的「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在寫西湖的詩中,這也是上上選之詩了。
尤其是寫荷花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和」接天蓮葉無窮平白無故,映日荷花別樣紅「,估計很多人看看到荷花都會冒出這些詩吧?
詩達到這個境界,這就是水平,你說服不服?一個詩如果只是上層流傳,那不叫事,但是如果百姓之間都流傳很廣,那就是高水準和超高水平了。你們說是不是?
所以我佩服他的就是這一點:詩簡單易懂,你還需要翻譯嗎?直接就明白了。然後還容易讀而不繞口,順口溜一樣,這不就是水平嗎?套用現代流行詞就是:接地氣啊。
這還不算完,楊萬裡字廷秀,號誠齋,然後宋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故學者稱其為「誠齋先生」。因為楊萬裡的詩有獨特的風格,所以他的詩被稱為」誠齋體」,這在中國古代詩壇也是很有限的存在吧,這是被認可的最高榮譽!
楊萬時創造獨具特色的「誠齋體」。誠齋體講究所謂「活法」,即善於捕捉稍縱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詼諧、平易淺近的語言表達出來。楊萬裡的詩歌作品不拘一格,富有變化,既有「歸千軍、倒三峽、穿天心、透月窟」的雄健奔逸氣勢,也有「狀物姿態,寫人情意,則鋪敘纖悉,曲盡其妙」的委曲細膩功力。他的「誠齋體」詩,具有新、奇、活、快、風趣幽默的鮮明特點,「流轉圓美」,「活潑刺底」。
所以這絕對是寫詩高手,也是絕對高手。在這兒對於那些玩華麗字眼深深的表示鄙視,你敢說人家楊萬裡用的字雖然俗,寫的景也俗嗎?我看一點不俗。
02我們暫時不去誇讚了,這楊萬裡最絕的還是寫田園詩。
第一個層次:觀察仔細,仔細觀察。人家可不是那種路過個田園然後寫個田園詩就行了,人家那是實打實的去觀察融入。更平易近人。第二個層次:任何事他能發掘出有趣的事,寫景就是寫景,不會去摻雜太多負面情緒。這叫正能量,發掘生活的最美好。如果寫個田園大好風光,你非要加幾句悲慘的情緒,我是感覺實際挺沒意思的。要不你就純寫悲慘的事,別破壞那寧靜優美的環境,你們說是不是?第三層次:他不端架子,不管是農家耕田,還是孩子們的天真,孩子們的有趣,他都會寫入詩中,並發現這些人的有趣之處和快樂之處。這是融入其中,不擺會高高在上的架子。你看歷代詩詞中,有幾個真正把百姓寫入其中的?寫也是寫悲慘的一面吧,很少像楊萬裡這樣寫出積極樂觀向上的百姓吧?你說他是一個賦閒的人?你這就不了解他的歷史了,他也是一個能臣的,也當過很多地方的父母官,也被排擠過,也被貶過,也是當過高官的。而且風骨很高,剛正不阿,力主抗戰。他最高是被封食三百戶廬陵郡開國侯的。這證明當時皇帝也是很認可他的貢獻和能力的。
楊萬裡的絕大部分愛國憂時詩篇,不像陸遊那樣奔放、直露,而是壓抑胸中的萬丈狂瀾,凝蘊地底的千層熔漿,大多寫得深沉憤鬱,含蓄不露。如《過揚子江》:「攜瓶自汲江心水,要試煎茶第一功。」表面似乎是說親自動手汲水煎茶的雅興,其實是蘊藏著深刻沉痛的感慨羞憤,須參照《雪霧曉登金山》一併領略。楊萬裡說過:「誰言咽月餐雲客,中有憂時致主心。」(《題劉高士看雲圖》)他不僅有那、些吟詠江風山月的寫景抒情作品,還有不少也是抒寫愛國情懷的詩篇。
03我們今天就是主要講他的《插秧歌》和《雨後田間雜紀五首》
這楊萬裡對田園風光的把握,這五首分別從田間的水、溪流
插秧歌宋代: 楊萬裡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溼到胛。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這分工何等明確,何等精細。拔秧活輕,小兒幹,接秧也輕,田婦幹;比較起來,拋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兒幹。「拋」、「接」、「拔」、「插」,四個動詞,準確具體。尤以「拋」字最妙,活畫出秧束雨中飛舞的情態。只兩句,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躍然紙上。
而且為了搶插秧,這幹過農活的都知道的:真要爭分奪秒的。所以他們連飯都顧不上吃,讓送飯的老人先回去照看鵝和鴨的。農忙時農家都是勞動力下地幹活,然後非勞動力在家做飯和照顧家中雞鴨豬鵝,有時還需要把飯送到田間地頭。
楊萬裡把農忙時,農家的辛苦和勤勞、搶種把握的非常細緻入微,不脫離實際,符合現實,證明他很注意觀察,也很注意細節描寫,這一點就超越很多詩人了。
後面就是他在雨後在田間觀察到的田園風光,當然已經沒有插秧歌那種忙得熱火朝天的場景了,更多是表面田園那種靜謐、那種美,著重描寫田園那些人、事、物。
01、雨後田間雜紀 其一
田水高低各鬥鳴,溪流奔放更歡聲。
小兒倒捻青梅朵,獨立茅簷看客行。
水繞村莊,田水豐沛,水聲也表達出水充足,農田有水就預示著存心。然後他寫出一個小孩邊玩著花的邊看著來來往往的行人。一種田園野趣躍然紙上。
02、雨後田間雜紀 其二
行到深村麥更深,放低小轎過桑陰。
再三傳語春寒道,好為農家惜綠針。
要珍惜農家那些莊稼和桑樹,麥子踩壞就廢了一片,桑樹碰一下,就少一片葉子餵蠶。並且還再三告訴春天的寒冷不要來了,以免破壞新出的綠色生命。
03、雨後田間雜紀 其三
晴路無泥亦未埃,野雲盡薄不全開。
滿山都是長松樹,無數楊花何處來。
這就是突然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事,晴天路上沒有泥,也沒有灰塵,不溼不燥,但是這滿山野都是松樹,這麼多柳絮又從哪兒來的?
04、雨後田間雜紀 其四
正是山花最鬧時,濃濃淡淡未離披。
映山紅與昭亭紫,挽住行人贈一枝。
楊萬裡又發現有趣的事,山花開得很燦爛,用一個鬧字就讓整個場面熱鬧起來,更擬人化了,而且用"挽住行人贈一枝"來形容這花開得這個旺盛都都擋住人行道了,就跟要「強迫贈送"給路人一樣。全詩就用「鬧」和「挽」這兩個字,我發明一個詞稱為「詩眼」,這就讓整個詩生動有趣,靈魂也有了,這就是楊萬裡寫詩的最高明之處。何嘗這不是一個安居樂業的場面,如果是戰亂災荒哪有這樣的場景會存在呢?
05、雨後田間雜紀 其五
稻田滴水價千金,溪澗求分不肯分。
一雨萬畦都水足,卻將傾瀉作溪渾。
看到稻田的都水滿了,詩人很愉悅,水這可是保證莊稼豐收的重要保證,用「價千金「和」水足「來做」詩眼「。雖然有點遺憾,這稻田的水溢出讓清清的小溪都混了,但是這證明稻子又豐收了,有遺憾又如何呢?
感謝閱讀完本文,請關注我,會有更多精彩展現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