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夕陽,一日來得比一日早,三天兩夜70個小時,我們過同一座洛陽橋,吃同一桌古城飯,逛同一條小巷,被同一場秋風吹拂,也被同一個熱情的泉州人家暖到。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場相聚,終要分別。今天的黃昏,崇武古城的城牆腳下,在古城人的家裡,吃過了最後一場意寄意「頭圓尾圓,長長久久」 的魚卷,12位來自白俄羅斯、巴基斯坦、省外各地、泉州本地的達人,相擁惜別。
在一起的70小時,做了古城人,當了蟳蜅女, 「做一回泉州」三天兩夜遊泉州,今天是最後一天,達人們在惠安最美的海岸線上打扮成惠女模樣,在堤岸上遠眺臺灣海峽藍藍的海與天。三天裡,大家對泉州人的理解,有了很多層,立體而豐富。
「三天兩夜,還是太短了,下一次我想一個人來,找一個可以帶我走古城的人,住上六天五夜。」
「第一天到古城,就很想此生在這裡住下來。」
「我想娶個中國女孩,蟳蜅女、惠安女,都是自強的中國女孩。」
三天兩夜,是太短了,泉州還有太多的美,留待你們再來。
還有一件值得慶祝的事情是,「做一回泉州人」活動在新浪微博上已成全國熱門話題,#做一回泉州人#話題閱讀量截至今天傍晚已達1.1億,#古城人居體驗計劃#話題閱讀量達8400餘萬。
看一場清晨五點多的日出
上周六開啟的這場「做一回泉州」三天兩夜遊古城,達人們從古城去到了蟳蜅漁村,周天又從蟳蜅漁村出發,夜宿在惠安崇武半月灣的海邊,枕海聽濤。
「明天想看一場海上日出!」夜半的客棧裡,達人們相約,要趕在6點11分日出之前就去客棧前的那片半月灣沙灘上等候。
清晨5點未半的海岸,黑色般的海上一片天青色,海風夾著夜的冷,穿上冬日的外衣,佔冀源和郭榕已經尋好最佳的位置,等候一場海上日出。終於,晨曦一點點到來,早起的惠女阿姨也已在海岸邊挑擔徐行,罩著晨霧的橙紅的太陽,一點點從海邊升起,這是達人們在海岸邊的守候。
做一回惠安女的早晨
「野火在遠方,遠方/在你琥珀色的眼睛裡/以古老部落的銀飾/約束柔軟的腰肢……」許多人,都曾讀過舒婷的《惠安女子》,來到了惠安,怎麼能錯過做一回惠安女孩的機會。
今天的秋景,十分的清新,碧藍的大海,碧藍的天,達人們去往了大岞惠女風情園,在臨海的金山仔。
這裡的風景,像極了網紅地「問海」,海岸巖石堆疊而成的山,海浪在腳下拍打,巖石上刻著石雕,撐著一把把椰樹傘,有著亞熱帶的風情,達人火火說,像是到了普吉島一般。
女孩子們雀躍地換上惠女衣服,梳好頭髮帶上頭巾,天南海北匯聚而來的人,換上行頭,都好似生來就在惠安這片海,嘰嘰喳喳興奮地說著「頭巾一圍臉小了」、「這樣的腰身有點美」。
跟著惠女風情園的曾梅霞,大家繞著金山仔的海岸走,在林下織魚網,去惠女哨所看惠女民兵端槍訓練的日常。「白俄羅斯沒有海,沒有漁女。」白俄羅斯的維多利亞,看不夠大海的美,走到伸入大海的礁石上,舉著手機,一遍遍地錄下這片碧海藍天。
打一份崇武魚卷的午後
三天兩夜的遊泉州,我們想以崇武美食來結束。
午後三點半,崇武古城城門邊,太陽灑了半邊的城牆,大家漫步入城,石頭城牆泛著歷史淡淡的黃,像是一場穿越,石頭屋子一座連著一座。
我們要去往的地方,是這石頭屋子的一座,古城人家的屋外,紅色的橫聯寫著「和風旭日」,一如昨日的天氣。男主人猛忠做的魚卷,遠近聞名,開闊的操作室裡,達人們圍坐檯前,從打魚肉開始,手把手學做崇武魚卷。「魚肉裡頭,要扮入地瓜粉,5:1的比例。」達人們邊打魚肉,邊記錄著請教著各種秘方,從魚肉到魚卷的出爐,動手結束後的犒勞,便是品嘗一番自己做成魚卷。匯聚心意與溫度的美食,最是令人吃過不忘。
三天兩夜的行程,在此落幕,夕陽下,離別前的相擁特別地不舍,大家約定著,要來泉州再相聚。
白俄羅斯維多利亞:
白俄羅斯也有古城,但泉州的古城,讓我特別地喜歡,在城裡打的錫戒指,我天天都帶在手上,太喜歡。泉州有許多我的國家所沒有的,比如大海、漁女,我特別喜歡蟳蜅女的裝扮,頂著「花園頭」在與村裡走走逛逛,讓我十分難忘;還有惠安的這片海,為了這,我還會再來的。
巴基斯坦Muzafar:
我在中國生活了一年多,泉州的三天兩夜,更堅定了我要留在中國定居的決心。這裡比我去過的幾個中國城市都傳統,很多宗教包容在一起,人與人很和氣,還有蟳蜅女、惠安女很自強,他們都是中國女孩的代表,我想娶個中國女孩。我最喜歡周六晚上的在古城人家的圍爐晚餐,我自己動手做了泉州美食,印象很深刻。
文博考古研究生張弛:
這是第一次到泉州,第一天進到古城,我就很想住下來了。這座古城我非常喜歡,佛教與伊斯蘭教一牆之隔,道教與佛教同處一座宮殿,這裡是港口城市多元文化的大融合。閩南文化保存的很好,特別像我剛去過的臺南。我在合肥讀大學,畢業後,我想到泉州來工作,留在這裡。
青島薄閒陽:
我想自己再來一次,一個人,找一個懂古城的人,帶我走遍泉州的巷子。我以前沒來過泉州,倒去過多次廈門,泉州跟廈門太不同了,這裡的文化很深,一條巷子,藏有許多故事,我特別喜歡有文化底蘊的地方,泉州的好東西太多了。這一趟收穫太多,想留下許多東西,拍了兩三千張的照片。
文圖:海都記者 劉燕婷 陳紫玄